<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大廠裁員上熱搜,互聯網賽道邏輯變了

    4日8日,有關騰訊裁員的消息沖上熱搜。網友在職場社交平臺上爆料顯示,裁員事關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和平臺及內容業務事業群(PCG)等條線上的員工。8日上午,觀察者網從騰訊內部人士處獲悉,在今年3月的業績溝通會上,騰訊對于“招聘計劃緊縮,部分事業群開啟裁員”等消息就已經做出了解釋。

    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表示,“目前,互聯網行業正在遭遇結構性的挑戰和改變,騰訊作為其中參與者也會主動進行調整。過去,行業是競爭驅動型,投入較大;現在,相比短期收益大家更關注長線業務發展,更健康地投入,尤其是對營銷成本、運營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優化。我們也對虧損業務進行了成本優化動作,以便保持更加健康的增長。”

    事實上,近期因裁員問題引發熱議的不止騰訊一家,“京東裁員”等話題也屢見報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對觀察者網表示,互聯網賽道的邏輯正在改變。

    劉典指出,過去,不少大平臺通過“燒錢”謀求占據市場支配性地位,追求規模效應后的超額利潤。隨著經濟大環境的周期變化和各國不約而同的“反壟斷”重拳,資本發現,即使去年“逆勢擴張”的頭部大廠也難以實現壟斷局面,于是紛紛撤出賽道,導致一眾在美上市的相關中概股市值一路下滑。這是許多大廠在去加速擴張而在今年裁員收縮背后的邏輯。

    從長遠來看,這有利于互聯網行業的健康發展。過去在資本的牽引下,全社會包括人才在內的要素均向消費互聯網配置,形成了一定的泡沫,如今在均值回歸之下,同樣需要大量人才的產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應用等領域將吸引更多資源配置。

    大潮中的一朵浪花:騰訊裁員沖上熱搜

    近日,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出現帖子爆料,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和平臺及內容業務事業群(PCG)等條線涉及裁員。

    貼文隨后引發熱烈討論,有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表示消息“符合事實”,“感同身受”。

    資料顯示,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覆蓋消費者到企業等不同場景,涵蓋云計算、安全、大數據、AI、物聯網、音視頻等技術,其主要業務包括騰訊云、騰訊安全、騰訊智慧零售等;而平臺與內容事業群則是騰訊業務形態最豐富的事業群,騰訊新聞和QQ看點等業務均歸屬其中。

    這只是近期互聯網大廠裁員潮中的一朵浪花。

    3月23日,騰訊發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在隨后召開的業績溝通會上,騰訊管理層對于“招聘計劃緊縮,部分事業群開啟裁員”的消息進行了回應。

    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坦陳,“目前,互聯網行業正在遭遇結構性的挑戰和改變,騰訊作為其中參與者也會主動進行調整。過去,行業是競爭驅動型,投入較大;現在,相比短期收益大家更關注長線業務發展,更健康地投入,尤其是對營銷成本、運營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優化。我們也對虧損業務進行了成本優化動作,以便保持更加健康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并不是互聯網賽道中近期唯一傳出裁員消息的企業。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3月21日,網傳京喜旗下京喜拼拼將全部裁員。京東內部人士向觀察者網透露,京喜此次確實會裁撤一些區域,但并不是涉及到的區域人員都會被優化,有一些人員會轉移到保留區域。優化比例為10-15%,主要集中在京喜拼拼業務。

    企業經營策略的轉變,背后是市場環境、商業邏輯、行業生態、資本流向、資金現狀、業務布局等因素的合力作用。大廠裁員并非直接意味著中國企業熄火、用工環境惡化。相反,高薪崗位存量的變動,可能意味著行業生態和用工市場正在轉型。

    互聯網大廠整體用工數量不變背后:2020年急擴,2022年急收

    “首先,裁員與資本周期密切相關”,劉典指出,過去二十多年中,互聯網是經濟增長的核心邏輯之一。但是互聯網的崛起過程早已經過多輪資本周期,主要有2000年的互聯網經濟泡沫破裂、2008年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以后有一個大約10年的漫長牛市,到2020年又出現疫情引發的暴跌,然后伴隨著疫情后更大量的過剩資本涌入頭部互聯網企業,它又連續漲了將近20個月。漲多了就會跌,這是資本市場的規律。

    從2020年到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在人員數量方面看不出什么變化,但其實我們看到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很多企業有一個加速的人員擴張,但從去年年底到今年第一季度,又是一個加速收縮的狀態,“好像是一個彈簧一樣,之前是往開拉,然后現在彈了回去。”

    “網信中國”4月8日消息顯示,互聯網企業近半年來用工人數保持平穩。經統計,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美團、拼多多、快手、百度、京東、網易、微博、嗶哩嗶哩、螞蟻集團等12家企業總離職人數21.68萬人,總招聘人數29.59萬人,凈增用工7.91萬人,其中11家企業招聘人數多于離職人數。

    劉典表示,“從目前公布的一些數據來說,大廠整體用工數量并沒有一個大幅度的調整。但從用工結構上來看,他們內部還是有比較大的調整的:有的業務線被裁掉了,有的則是整體性的大換血。”

    劉典認為,作為主體的互聯網企業,其實并不完全具備獨立的意志去擴張或收縮,它會受到"看不見的市場"即資本市場調整的影響。“現在互聯網企業的人員收縮,其實反映了它目前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資本市場的表現反饋到具體的業務端,就會在人力成本上產生很多要求。”

    反壟斷:互聯網平臺投資邏輯改變了

    如果說2020年下半年的急擴伴隨著全球央行因為疫情的“大放水”,那么今天的急收又是因為什么呢?反壟斷,可能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

    從2021年7月起,中國通過一系列動作加強反壟斷工作:

    2021年7月,2021年反壟斷骨干人才培訓班開班,時任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甘霖和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出席開班儀式。甘霖強調,這次培訓是總局成立以來首次舉辦規格高、周期長、覆蓋廣、針對性強的反壟斷集中培訓。同年11月,甘霖出任新成立的國家反壟斷局局長。

    在2021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指出要加強和改進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同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更是明確強調: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

    2021年10月,反壟斷法時隔13年迎來首次修改;2021年11月,國家反壟斷局掛牌亮相……資本大行其道的“燒錢-圈地-壟斷-牟利”模式,在2021年下半年迎來了拐點。即使作為消費者,普通人也不難看見: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競爭生態,變了。

    2021年10月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四十七條、第四十九條規定,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美團停止違法行為,全額退還獨家合作保證金12.89億元,并處以其2020年中國境內銷售額1147.48億元3%的罰款,計34.42億元。

    在劉典看來,這導致資本投資互聯網行業的基本邏輯被改變了。

    90年代以來,互聯網大平臺的投資邏輯主要是“燒錢”得到大量用戶、掌控網絡流量、形成規模效應,只要具備這幾個要素,資本市場就會給出高估值。

    2020年的新冠疫情給資本帶來錯覺。在疫情中,其他經濟形態都受到很大沖擊,互聯網特別是數字經濟反而加速發展,在資本市場上,不論是中概股,還是美國科技巨頭,都充分享受了“馬太效應”。

    在資本力量的牽引下,過去互聯網企業要素資源高度集中,成為資本、人才、技術高地。以人才方面舉例,互聯網行業產生了大量高薪崗位,也提供了大量外賣員、網約車司機這樣的高性價比崗位。

    “其實這兩年中國也好,歐洲、美國也罷,實際上都加大了互聯網治理的力度”,劉典指出,這背后的問題意識在于,互聯網平臺雖然也在創造價值,但是否是對社會全要素生產率帶來很大的效率提升?提升幅度是否匹配資本市場給出的天價估值?

    在這樣的疑問下,互聯網大廠繼續燒錢尋求壟斷的投資邏輯被改變了,與之相伴的,還有美聯儲再次開啟緊縮周期帶來的資金面壓力,再疊加美國政府出臺繼續打壓中概股的政策,多方共同作用下,消費互聯網賽道迅速進入寒冬。

    均值回歸,對互聯網長遠健康發展有利

    “過去消費互聯網領域在資本加持下產生了很多高薪崗位,泡沫破滅后,發生了一個均值回歸”,劉典認為,“從長遠來看,這是有利于互聯網健康發展的”。

    當下,“中國制造2025”進入沖刺階段,產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建設,這些都是需要資源要素密集配置的領域,需要大量IT、AI跨界人才和高技術工人。

    2022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表示,近年來,外賣、電商、網絡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輕人就業,甚至快遞外賣行業“內卷”到有研究生去競爭。

    張興海建議,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面應共同努力,鼓勵支持年輕人爭當產業工人,緩解制造業招工難、用工難問題。引發熱議。

    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先集中在消費互聯網頭部企業的相關人才資源可能流向新的方向,近年來頻繁見諸媒體的“996”、35歲就下崗等問題,就是這個重新流動和再平衡過程的外在表現。

    “目前來說,互聯網行業的結構性調整,確實會對很多產業和業態形成一個很大的沖擊”,但他同時指出,很多互聯網大廠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早有布局,很可能抓住新的機遇,會做出不小的貢獻。

    今年2月,全國“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成為我國繼“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之后又一項重要戰略工程,騰訊、阿里和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積極響應。

    仍以騰訊為例,在游戲和社交業務之外,它也正在很多領域為產業賦能,例如:TCL華星光電利用騰訊優圖AI圖像檢測技術,導入國內面板業缺陷判別的首例人工智能項目——ADC項目。

    制造國產大飛機的中國商飛利用騰訊AI輔助檢測系統,使整個檢測過程從4小時縮減到5分鐘,效率提升98%,成本降低92%。AI還可檢測出一些人眼從超聲波圖像中無法發現的細微缺陷,使得整體缺陷檢出比例提升到99%。

    在消費互聯網均值回歸,產業互聯網加速發展的過程中,資本也必需自我調整,過去消費互聯網“燒錢”換取壟斷的邏輯走不通以后,產業互聯網實際上需要資本長期沉淀到產業中,還幻想像以前一樣賺快錢是脫離實際的。

    “但對于資本來說,不太可能自我調整,只能由現實來告訴它”,劉典總結。【責任編輯/額發】

    來源:觀察者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大廠裁員上熱搜,互聯網賽道邏輯變了
    騰訊裁員內幕:頂層反思推動,PCG與CSIG影響最大
    網信辦:互聯網企業近半年來用工人數保持平穩
    2022,互聯網大廠不太平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