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做產業觀察和研究的時候,一般有一個認識,就是當一個企業專注于技術創新,掌握了行業的核心技術時,它就掌握了這個行業的未來。
但是很少有人關注到,在技術和產業之間存在著一條危險的跨越帶,就是怎么把技術創新能力迭代和鞏固為產品優勢,繼而轉化成產業競爭優勢。
對企業來說,如果步子跨得不好,很容易掉進技術陷阱。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日本企業所遭遇的陷阱。
大家知道,日本在技術創新上是一個偏執狂。在過去20多年里,日本企業在新能源汽車、半導體、手機等重要行業都做到了技術領先。但很可惜的是,它們并沒有把自己在技術上的優勢成功地轉化為產業和市場上的優勢。
比如在汽車行業,二戰以后,日本汽車制造業迅速崛起,出現了很多極具創新性和技術實力的公司,例如豐田憑借精細化管理顛覆了傳統的福特模式,日本的汽車產量一度超過美國。
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日本也是行業的領跑者。早在1997年,豐田就量產了世界上第一款混合動力轎車,在氫動力等關鍵技術上,到今天,日本在全球仍處在非常領先的地位。
但你會發現,日系車在今天全球的新能源車市場上幾乎沒什么存在感。
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銷售排行榜的前20名中,居然只有豐田一家日本企業,它排在了第16位。去年全年,豐田在全球賣出了11萬輛電動汽車,這個成績比中國的小鵬、蔚來、理想等新能源車品牌高不了太多,只占到全球650萬輛電動汽車銷量的約1.7%。(2021年全球氫能源車銷量僅約1.7萬輛左右,和電動汽車銷量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再比如半導體和手機行業,1980年代,日本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中,日本曾占到6席,但1990年代后期,日本半導體產業卻被甩在了世界潮流之后;日本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手機提供上網和移動支付服務的國家,但在今天的全球手機市場,日本根本無足輕重……
日本企業為什么總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在技術上領先,在產業和市場上卻落后?
在我看來,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日本企業對于先進技術和產品品質的追求達到了偏執的程度。這種極致追求使得日本企業在進入某個行業后,能在行業發展的初期就快速建立起技術壁壘,獲得領先于競爭對手的巨大優勢。
但是這種極致追求也會在無形中拖累企業的發展。對技術的癡迷使得企業投入了大量非必要的研發支出,這會加重企業負擔,也會使產品的性價比降低、競爭力下降。
第二個原因,日本企業缺乏快速迭代的能力。
日本人崇尚工匠精神,但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一切都在迅速變化,一個產品、一項技術可能剛出來幾年就會被淘汰,企業也很難再依靠某一項核心技術而在行業中屹立不倒。這時,相比于對產品進行細致打磨,精益求精,那種快速迭代的能力對企業來說可能更加重要。
日本半導體行業的衰落或許可以很好地印證以上兩點。
1980年代,日本半導體行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一度達到50%以上。其中有一種重要的半導體產品是存儲芯片,它最初主要被用在大型計算機中。它的質量標準嚴苛,要求使用壽命可以達到20年以上。
當時,幾乎沒有國家能生產出這樣高標準的芯片,但是嚴謹、偏執的日本人不懈鉆研,硬是生產出了符合要求的芯片,并搶占了絕大部分市場。
但從1990年代起,芯片的主要應用領域從大型計算機轉向了個人電腦和手機。一臺個人電腦或手機的使用時間一般在三五年左右,這意味著市場的主要需求不再是擁有超長使用壽命的昂貴芯片,而是大量質量過得去、價格相對較低的芯片。
然而日本企業仍然篤定地相信高品質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它們對行業的變化無動于衷,繼續投入更高的成本,用復雜的工序生產耐用的芯片。結果,韓國、中國臺灣等地的半導體企業憑借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高的效率,生產出了大量性價比更高的芯片,實現了對日本半導體企業的彎道超車。
日本半導體行業自此逐漸衰落,它過去的興盛靠的是過人的技術和品質,之后的衰落則是因為對技術和品質的過分癡迷。
接著談第三個原因,就是日本企業喜歡賭賽道、吃獨食。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日本人的性格所決定的。
我們說回新能源汽車行業。日本汽車行業押寶氫能源汽車,領頭的豐田長期掌握著全球最多的氫燃料技術專利,對外始終嚴守秘密。
我記得2017年我去德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一個場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當時整個工業博覽會有兩個新能源汽車展館,有一個大展館里展示著日本、德國、中國、韓國等的電動汽車,另外還有一個獨立的小展館專門用來展示日本的氫能源汽車。
兩個展館走下來,你會明顯地感覺到似乎全世界的汽車廠家都在做電動汽車,而只有日本孤獨地跑在氫能源這個賽道上。這就好像是一場賭博,如果日本車企賭對了,那么未來就屬于它;如果賭輸了,那么日本車企只能自食苦果。
從2017年到今天,盡管終局未至,但看上去日本企業好像跑偏了。直到2019年,眼看新能源汽車行業快要改天換地,豐田才匆忙地宣布開放專利技術,這時距離特斯拉開放電動汽車的專利已經過去了整整5年。中國、美國、歐洲三大市場齊刷刷地選擇發展純電汽車,而把日本晾在了一邊。
日本企業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所遭遇的窘境,在液晶面板、手機等行業也曾驚人相似地發生過。
日本企業在這些行業過分超前的地位和它們的封閉心態,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其他國家的企業去開辟新的道路,而一旦這條新的道路被開辟出來,日本就被主流市場拋棄了。
所以近年來,你會發現在全球的高端電子消費品市場,日本企業的空間正逐漸被其他國家蠶食。日本制造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從原來的直接面向全球消費者,逐漸退縮到面向一些國外的成品制造企業,也就是專門給這些企業提供零部件,成為了中間產品的供應商。
再回過頭想想中國。中國這幾年正在大力推動專精特新行業的發展,國家和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主攻那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行業。
這當然是一個非常喜人的景象,但日本在產業競爭中的尷尬處境給我們一個提醒,就是要始終保持快速迭代的能力和開放的心態,避免掉進日本這種在技術創新上領先,在產品研發和市場競爭中落后的陷阱。【責任編輯/李小可】
來源:吳曉波頻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