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市場與政策等多重利好下,國內半導體產業乘風而起,融資及上市活動頻繁。而在繁榮之下,也出現了個別疑似急功近利,觸碰規則邊界而造成商業糾紛的現象。在商業競爭紛繁復雜的當今社會,參與者能否恪守法律與商業規則,在規則限制下開展良性競爭,往往決定了一個產業的興衰成敗。
近日,大陸排名第一的芯片成品制造企業長電科技與正在謀求科創板上市的甬矽電子之間的訴訟,因為后者即將進入新股上會階段而再度成為產業焦點。而此事件背后影射出的不正當競爭隱患,也值得從業者警醒與深思。
遭遇同行不正當競爭,長電科技奮起維權
去年12月,長電科技首次就此事發聲,指遭遇甬矽電子侵權和不正當競爭。在當時的聲明中,長電科技稱甬矽電子部分高管采用不正當的競爭方式侵犯長電科技商業秘密,造成長電科技人才和技術流失,侵犯本企業知識產權,構成不正當競爭。為維護企業自身權益,抵制行業不正當競爭,已向相關監管機構和法院發起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一系列維權行動。同時,對甬矽電子IPO向證監會、上交所提出申訴和舉報。
就在前幾日,由于甬矽電子上會日期臨近,長電科技提交給上交所的舉報內容也得到首次披露。總體看來,長電科技此次向上交所提出的維權訴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甬矽電子大量核心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來自長電科技,并通過這一方式獲取長電科技的商業秘密和技術成果;第二是甬矽電子主營業務收入中包括了長電科技前員工違反忠實義務獲得的收入。
例如,長電科技在舉報材料中提到,甬矽電子董監高及核心技術人員中47.1%的人員,技術研發人員中27.3%的人員,專利發明人中84.21%的人員來自長電科技,同時其還擁有違背行業規律的發展速度。單從這一事實來看,無論相關問題的法律解釋為何,都很難讓人相信甬矽電子的高速發展與來自長電科技的人才及技術積累毫無關系。
根據以往經驗,同行業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屬于正常現象,但兩家正常經營的企業之間,一旦出現大規模的單向人才流動,就極有可能是在規則邊緣“走鋼絲”。
長期以來,通過從同行業企業中“挖人”來加速本企業原始積累的手段,在各行業中都屢見不鮮,由此引發的關于專利及不正當競爭的訴訟官司也不少。雖然具體個案還有賴于法律專業人士的判斷,但具有普遍共識的一點在于,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手段都游走在規則之外的“灰色地帶”,乍看上去是加速發展的捷徑,但也意味著法律和企業形象上的長久隱患。
就拿此次事件來說,長電科技積極維權,讓甬矽電子在IPO上會前夕被廣泛的質疑,這是任何一家謀求上市的企業都不愿看到的狀況。這也說明,如果出于短期功利而去試探規則邊界,就可能遭遇難以承受的后果。
行業健康發展,需要更“干凈”的商業賽場
長電科技此次強勢維權的原因之一,在于對方觸碰了被半導體企業視如生命的“專利紅線”。作為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半導體企業的專利技術是企業不可替代的核心資產。我們根據常識即可想象,與集成電路有關的專利技術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與研發周期投入,但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的一點在于,復用專利成果的成本其實很低,可能只需要一張圖紙,就能將別人經年累月的心血據為己有。
正是由于這種開發成本和使用成本的嚴重不對等,半導體專利保護相比許多其它行業來說顯得更為困難。這也就使行業參與者對規則的遵守顯得更加重要。
試想,自己苦心經營的技術專利,別家只要挖幾個核心技術人才就能坐享其成,那么誰還會有心思去深耕創新研發?如果破壞規則成為行業默許的常態,最終必然導致中國半導體產業就此裹足不前。
不可否認,“走捷徑”是商業的天性。即便規則人所共知,但法律與制度的權威也依然需要行業參與者來共同維護。就此次長電科技維權來看,其對于維護競爭規則,敦促行業健康發展,有三點意義:
首先,是作為業界領先企業向行業傳達信號:不正當競爭行為必然遭受追究,行業參與者不能存有僥幸心理;
其次,涉嫌使用不正當競爭所獲得的利益,并不能讓企業就此走上平順發展的道路,反而會成為巨大的隱患;
第三,權益受到侵害的企業應該勇于舉起法律武器,不僅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也是共同捍衛健康有序的行業競爭規則,為行業和企業爭取良好的發展環境。
就如同運動員渴望賽場上的公平競爭,正處于大好發展周期之中的中國半導體行業,也無比渴望“干凈”的商業賽場。作為事關國家科技戰略的關鍵產業,我們期待著看到半導體企業的百舸爭流、奮勇爭先。畢竟,只有陽光之下的激烈競爭,才能產業活力的真正所在。【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