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區塊鏈】特斯拉“認栽”:買比特幣,“虧了”1億多美元

    與數字資產“相濡以沫”的特斯拉,這次被比特幣“傷了”!

    近日,特斯拉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的10-K年報文件中,透露了其擁有比特幣的“代價”:因為比特幣市場價格波動,去年全年計提了1.01億美元的減值損失。

    對于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數字資產,特斯拉在文件中也有最新表態——“相信數字資產作為投資品和流動現金替代品的長期潛力”。

    特斯拉與比特幣的淵源頗深,其一系列表態與動作,與比特幣的走勢勾連深厚,市場互動之間,不乏“相愛相殺”的劇情。

    然而,從當下來看,比特幣泡沫破滅態勢已不可避免。截至發稿,比特幣最新價格為42773.1美元,雖較此前低點有所反彈,但對比去年高點已明顯“偃旗息鼓”。多位專家近期均表示,比特幣未來幾年或將進入蕭條期。

    計提約1.01億美元減值損失

    根據特斯拉提交給SEC的10-K文件,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一年中,由于公司比特幣的賬面價值變化,計提了約1.01億美元的減值損失。

    特斯拉在文件中稱,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其持有的數字資產賬面價值為12.6億美元,反映了1.01億美元的累計減值。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持有的此類數字資產的公允市值為19.9億美元。

    在這份文件中,特斯拉關于數字資產,也有最新表態!

    特斯拉表示,相信數字資產作為投資產品和現金的流動替代品的長期潛力。“與任何其他投資一樣,我們可能會根據業務需求以及對市場和環境條件的看法,隨時增持或減持數字資產。需要注意的是,數字資產的市場價格一直在波動,所以,在我們想要或需要變現的時候,價格不一定很友好。”

    “相愛相殺”大戲持續上演

    特斯拉與比特幣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2021年2月,特斯拉就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中透露,它購買了價值約15億美元的比特幣作為戰略投資,此舉彼時曾一度把比特幣價格推上5萬美元大關。

    2021年3月24日,特斯拉美國官網顯示,用戶的購買界面出現了比特幣付款選項。比特幣價格由此再次扶搖直上,最高觸及6.4萬美元。

    不過,到了同年5月中旬,有用戶發布消息稱,發現特斯拉拋售了所有剩余的比特幣。特斯拉CEO馬斯克也在社交媒體進行了回復稱:“確實。”

    受此影響,比特幣價格大跌。按照報價平臺CoinDesk的數據,北京時間2021年5月17日6時50分時,比特幣報45701.5美元,24小時跌幅接近5.3%,此前一度跌至43837.43美元的低位。

    而2021年6月4日,馬斯克連發兩條推文,推文內容中帶有“比特幣”話題和心碎的表情符號,配有一對情侶討論分手的照片。

    推文一經發出,比特幣價格再次應聲下跌,自39000美元上方跌至36000美元附近,9小時內跌幅近6%。

    美圖也曾“栽在”比特幣手中

    在投資比特幣且面臨大幅減值虧損的這條路上,特斯拉并不孤單。

    美圖公司去年7月公布,該公司在去年3月至4月合計購買總共約3.1萬單位的以太幣及940.89單位的比特幣,總對價約1億美元。

    公告顯示,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集團已購買比特幣的公允價值于2021年6月30日減少約1730萬美元(1.34億港元),預期將于中期業績里確認為減值虧損,而已購買以太幣的公允價值增加約1470萬美元,將不會于中期業績內確認為重估收益。【責任編輯/額發】

    來源:上海證券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區塊鏈】特斯拉“認栽”:買比特幣,“虧了”1億多美元
    泡沫加速破滅!專家:比特幣未來幾年將進入蕭條期
    Jack Dorsey:以太坊發展太快不是好事,比特幣雖慢但更慎重
    亞馬遜“帶飛”風險資產 比特幣價格重回4萬美元上方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