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蘋果賺取85%利潤,國產手機輸不起

    1月3日,蘋果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一份文件顯示,蒂姆·庫克作為CEO,2021年的總薪酬達到9870萬美元。庫克得享高薪的背景是:蘋果成為首家市值超過3萬億的企業。

    作為一家美國企業,蘋果算是比較親華的。早在2012年,蘋果就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改善在華形象,例如督促富士康切實改善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訪問中國電信運營商、CEO庫克主動與北京粉絲互動等等。貿易戰期間,蘋果更是多次反對特朗普制裁中國的科技企業,坐實了自己的親華形象。

    但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在短短16個月內,市值從2萬億上升到3萬億美元,直接原因恰恰是美國政府的霸權行為。因此放任蘋果高歌猛進,將高端市場拱手相讓,就無以打擊反華分子的囂張氣焰。為了產業,為了國家,中國品牌都必須反擊。

    蘋果手機服務的是對性價比不敏感的客戶,這些客戶比較在意企業的價值和理念。因此在明面上,蘋果還會保持理性、中立、客觀的形象。但一家挺華的企業,卻靠反華政策壯大,畢竟是不可持續的。更何況在商言商,美國政府挑起摩擦,蘋果必然會思考減少影響。

    能當蘋果CEO,庫克的一大法寶是狠抓供應鏈。現今的蘋果供應鏈,卻有逐漸搬出中國的趨勢,歐菲光等34家中國供應商已經提前感受到這股寒意。手機產業內,中國品牌、中國供應鏈、中國科創力量正團結在一起抱團取暖。

    歐菲光的轉變說明了什么?

    蘋果的成功,中國供應鏈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去年蘋果單方面地中止了與34家中國供應商的合作,歐菲光是其中受影響較大的。

    由于蘋果的訂單占比很大,歐菲光在去年上半年凈利潤暴跌93.25%。到了第三季度,更是在三個月內就虧損了7428萬元。歐菲光事件后,央視發出了緊急提醒:企業一定要多領域布局,減輕對蘋果的依賴癥。

    歐菲光是怎么患上蘋果依賴癥的呢?這就要搞清楚蘋果利用中國供應商的套路,就是大骨頭收下當狗、瞎使喚以及兔死狗烹三部曲。

    2017年蘋果主動找到歐菲光,要求這家國內領先的光電薄膜元器件制造商,提供其所需要的鏡頭模組。在合作中,蘋果“慷慨”地拿出了數十億的訂單,收獲了歐菲光較低的價格。歐菲光雖然在價格上吃了些虧,但是吞下了大單。看似雙贏的結果,卻不得不讓人問一句——代價究竟是什么?

    蘋果可謂是看透了國內企業的心理,在合作的初期拿出了大骨頭。大骨頭有兩個特點,一是大而且富有想象空間,幾十億的訂單,貌似長期合作的誠意,都讓很多企業心動不已。二是沒營養,骨頭雖然大,但是要為蘋果定制開發,價格還要壓得很低。

    加入蘋果供應鏈以后,歐菲光在營收一路增長的同時,失去了對凈利潤的良好控制。2018年的銷售額同比增加92.5億,但是凈利潤反而由8.23億元下降到-5.19億元。2019年銷售額又增加89.3億,才將利潤拉回到5.1億元。

    如此之低的利潤率,必然會影響企業的研發投入。成為蘋果供應商之后,歐菲光的研發投入與營收之比一度不足4%,遏制了未來發展。如果蘋果的大訂單能多持續一段時間還好,前期的投入可在后續收回。但僅僅過了近三年,蘋果就重新找好了新的供應商,歐菲光不得不出售了一批子公司和相關的業務資產。

    面對著極端不利的情勢,經過半年多的折騰,歐菲光緩了過來,還實現了研發營收比的增長。

    歐菲光的強勢反彈,受益于兩大利好。一方面是歐菲光持續不斷自研技術的積累,另一方面則是國內智能電動汽車、元宇宙、智能手機等行業的火熱發展,以及國產供應鏈的逐漸崛起。

    近日,歐菲光與投資者互動時表示,歐菲光已經在新能源汽車的自動駕駛、車身電子領域進行了深度布局,從光學鏡頭、攝像頭延伸至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產品領域,產品矩陣布局日趨豐富。目前,歐菲光還實現了7P光學鏡頭的高端突破并轉入量產。此外,公司的8P鏡頭也研發成功并正式試生產。

    轉型求生的過程中,歐菲光的自研技術積淀也獲得了包括華為、小米等國產智能手機品牌的采購支持,成為其鏡頭模組國產化的重要供應商。

    歐菲光的這種轉變一方面說明中國供應鏈大有可為。蘋果的訂單是寶貴的,但沒有蘋果的訂單,中國企業照樣要發展,還能發展得好。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品牌是中國制造的重要環節,沒有國產品牌支撐,各自為戰的國產供應鏈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而反觀蘋果,最近可謂是志得意滿。在時隔6年之后重返中國手機銷售額第一的同時,蘋果還將九條生產線搬到了印度,并在東南亞培育了很多供應商。對我們而言,在如此趨勢之下,中國供應鏈不能再退了,中國智能手機產業也輸不起。但轉型升級,需要一個國產高端品牌帶領和牽引。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目前將業務聚焦在通信上,智能手機的發展呈現出衰退的跡象。需要有一個中國品牌,承擔起這個重責大任,很多人自然地想到了小米。

    小米在上個月小米12的發布會上,也明確的站出來要承擔這個正義的職責,發出了中國手機供應鏈沖擊高端的最強音。

    小米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縮影

    組織中國供應鏈,之所以首先想到小米,根源在于小米的發展歷程,集中體現了中國制造崛起的軌跡。

    小米讓人記住,首先是因為性價比。中國智能手機的啟蒙時代,智能機相比當時流行的功能機是天價。和當時中國普通群眾的購買力相比,蘋果是真的貴,作為安卓機的代表三星旗艦機甚至更貴。誰推動了智能手機在中國的普及?是以小米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品牌。

    尤其是當時的紅米1/1S,在國外品牌的智能手機普遍要數千元的情況下,首先將智能手機的價格打到千元上下。當時猶豫是否換代智能手機的筆者,看到紅米1S后,毫不猶豫的就入手了。相信這一經歷,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紅米系列,引發了千元智能機浪潮

    過去的小米和中國制造的性價比,主要指的是用30%的錢,買到60%的性能,或者用40%的錢,買到80%的性能。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模式漸漸不可持續。一方面是東南亞的相關企業,在西方國家的扶持下,競爭力逐漸增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威脅。另一方面,這種模式留給產業鏈的利潤太低了,很難支持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和小米要繼續高速發展,既不能放棄走性價比路線,也要逐步擁抱高端。唯一能兼顧二者的,只有走高科技供應鏈性價比之路,也就是堅持技術為本,以實打實的硬投入死磕技術創新的路子。因此,這次發布新國產高端旗艦小米12時,小米明確提出要正式對標蘋果。小米將要實現的性價比目標,更像是50-60%的錢,買到100%-120%體驗,是在正面競爭中超過蘋果。

    小米發布會,正式提出對標蘋果的目標

    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在供應鏈下功夫,實現差異化的競爭。但小米不是蘋果,蘋果做的再好也不是國產供應鏈的成功,它永遠會在賺錢后灑脫離開。小米要沖擊高端,必須親自培育高水平的國產供應鏈。因此,小米做到第一成就的將不僅是小米,還有整個國產供應鏈。

    國產供應鏈崛起有三難,分別是品牌帶動、基準提升和個性化高技術。

    品牌帶動,就是要增加小米自身的技術力。高端智能手機品牌就是要組織產業,帶動上下游,在人機交互、芯片設計、產品定義等等方面下一番真正的苦功。在小米12的發布會上,雷軍表示未來五年的研發投入,將比原計劃翻一倍,達到1000億元以上,打鐵要靠小米硬的決心顯露無疑。

    在快充領域,小米近年來頻頻刷新行業快充新紀錄,已經成為了快充領域的頭號玩家。而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還在2021年發布了澎湃C1專業影像芯片和澎湃P1充電管理芯片兩款自研芯片,其中,澎湃C1在3A算法、暗光對焦能力和畫質上提升明顯,澎湃P1則突破了單芯大電池和百瓦以上快充無法兼得的遺憾,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

    基準提升,還要提高國產供應鏈的水平,尤其是要為利潤率不夠高的中國制造業注資。早在2020年,小米就開始低調地大舉布局供應鏈。截至目前,已經累積投資了300多家企業,涵蓋智能手機和物聯網的方方面面。

    小米投資的部分智能手機企業

    基準的提升,并不意味著必然個性化。與蘋果的“大骨頭”政策不同,小米拿出真金白銀帶動國產供應鏈成長,2017年小米成立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瞄準5G相關的射頻器件、人工智能、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先進制造設備等上游產業鏈進行投資建設。截止目前,小米已投資100家國產企業,100%覆蓋手機核心元器件,其中54%已成為小米的合作伙伴。 僅小米12系列就與60多家國內廠商進行了深度合作。

    例如,小米12采用的6.28寸AMOLED柔性屏,打破了權威認證機構DisplayMate A+標準測試中的15項紀錄,標志著小米實現了個性化的高技術,終結了長期以來三星在高端柔性屏上的壟斷地位。而生產這塊屏幕的面板廠商TCL華星光電與小米有著深度合作,雙方還在武漢成立了聯合工作室。

    小米2020年投產使用的亦莊智能工廠,通過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復合應用,已經實現了降本增效。而小米智能工廠的成功,還帶動了國內消費電子制造業的升級。比如,藍思科技通過與小米打造聯合研發中心的方式,學習小米亦莊智能工廠的新材料、新工藝、先進制造技術,打造出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子智能工廠。

    中國制造過去重新定義了性價比,開創了世界工廠的輝煌。今天小米和中國制造又走上了重新定義性價比的征程,這次不僅要比對手便宜,更要在絕對技術上也逐步領先世界。

    轉型謀破局值得叫好

    過去提起中國手機廠商,往往認為是高性價比低技術力,甚至有人認為組裝手機比組裝電腦復雜不到哪里去。無非一個是組裝CPU、顯卡等電子元件,另一個組裝的是芯片。

    實事求是地說,這種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整合制造,是當時中國制造的基本盤和根據地,為今天轉型升級積累寶貴的資金和技術動能。而從發展的眼光看,智能手機設計制造并不低端,中國品牌必須完成從低端到高端的嬗變。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高級生態位出現了空白,必然出現替代角色進行彌補。與其讓蘋果填補這個空白,筆者更希望小米能頂上。

    不難發現小米手機近年來加快了轉型升級的步伐,有意識的朝著中國智能手機供應鏈的組織者前進。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技術布局上,也表現在文化和企業形象上。

    近年來,小米以技術為本,在自研技術創新上加大了硬投入,成為科技改變生活的急先鋒。

    在隱私保護領域,MIUI從系統底層重寫架構,MIUI 13系統的安全保護覆蓋了全鏈路防范詐騙、人臉識別驗證防護、證件照片智能水印、應用行為記錄、敏感行為提醒等隱私保護場景,為用戶隱私提供了高級全面的防護。

    在影像領域,最新發布的小米12系列還將仿生機器人CyberDog的人體視覺追蹤技術移植至智能手機,通過自研的CyberFocus萬物追焦影像技術,率先實現了手機攝影的萬物追焦,只要雙擊屏幕,即可鎖定萬物、實時追焦,這也是手機AI追焦技術的革命性升級。

    在智能制造領域,位于北京亦莊的小米智能工廠一期已經將手機生產的200多道工序的自動化率提高到75%,成本下降20%,實現了工廠90%的設備由小米自研或投資企業自研。位于北京昌平的二期工廠也已經開工奠基,相比北京亦莊一期工廠產能還將提升10倍,這將有效推動中國智能制造的協同發展。

    在新潮流、新變局中,中國產業正在高質量崛起,小米也勇于與時代同頻共振,致力于傳遞以創新奮斗、勇擔責任、躬身入局、行穩致遠的國貨品牌形象。

    以小米代言人為例,過去總是CEO雷軍親自走到前臺互動,這些互動塑造了小米隨和、年輕化、包容、接地氣的企業形象,是很成功的。

    敢于自我調侃,是小米受年輕人歡迎的重要原因

    不過企業CEO的形象,與企業的形象之間畢竟是有區別的。同時,企業不同時期應該有不同形象,但塑造企業CEO的新形象可就難多了。最重要的是,讓企業CEO長期直接充當代言人,是蘋果過去CEO喬布斯刮起的風尚。

    在發布會上吼出“正式對標蘋果,向蘋果學習”的小米,在代言人上卻不走“蘋果風”,標志著小米心態更加自主。既不盲目夸大蘋果,也不過分貶低,中國品牌走入“拿來主義”時代。

    去年,小米官宣蘇炳添成為小米首位品牌代言人。蘇炳添并不是奧運百米飛人大戰中的第一名,卻是男子100m賽道上跑得最快的亞洲人和中國人。他的客觀條件并不好,卻大器晚成。而兩者的牽手合作,正是因為所共有的拼搏、不服輸、追求極致的精神,更像這個奮斗的中國。

    蘇炳添的代言豐富了小米的形象

    如今,就像蘇炳添登上了世界最高舞臺,小米沖擊高端的努力和突破還不斷受到資本市場認可。小米12系列新品發布會后,中金公司發布研報分析認為,小米正在穩扎穩打拓展高端市場。對于雷軍在發布會上提出的未來五年,公司研發投入將達到1000億元,中金公司認為,小米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具有長期價值,并預計新品發布有望帶動小米2022年Q1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進一步提升高端市場市占率。研報還稱,持續看好小米智能汽車業務發展前景。

    小米發生轉變,其來有自。過去的中國手機品牌,總是回避基于科技競爭的高端定位,一方面是怕直面尖端科技競爭,另一方面也是盡量回避與美國產業鏈發生直接碰撞。然而“去中國化”的歪風刮起,TikTok之后,僅靠退讓早已不能求生存。

    與此同時,受中美貿易戰影響,海外科技巨頭將供應鏈搬離中國的沖動始終存在。能否保衛中國供應鏈,持續轉型升級,不僅涉及到發展,更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問題。與其被推著轉型,自然有更多的頭部企業,主動求新求變。

    因此,無論是小米,或是別的中國手機廠商,整合并切實提振中國供應鏈,建立在技術實力上沖刺高端,都值得真誠叫好。【責任編輯/額發】

    來源:觀察者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蘋果賺取85%利潤,國產手機輸不起
    數據機構:蘋果連續六周在國內保持手機銷量和收入第一
    傳多家韓國汽車相關企業聯合 希望成為蘋果汽車供應商
    蘋果妥協 將在韓國允許應用開發者采用第三方支付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