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碧桂園的“機器人夢”:楊國強一腔野心志難酬

    四年前,碧桂園(02007.HK)高調切入機器人賽道,注冊成立了博智林公司,公司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曾夸下海口“未來五年將斥資800億”,2022年博智林機器人將實現全面造房和全面盈利。但財熵實地調研博智林總部,并且對照公司財報數據發現:理想和現實之間還隔著一條鴻溝。

    1月6日,在碧桂園的年度工作會議上,楊國強高興地公布了機器人業務的成績單:博智林18款建筑機器人正服務于25個省份的350多個項目,面積超700萬平方米。按照這個進度,2022年機器人全面造房,有戲嗎?

    上午11點30分左右,佛山順德北滘,方圓3.6萬平方米的碧桂園(02007.HK)機器人公司——博智林總部慢慢熱鬧起來。帶著工牌的人成群結伴走出辦公大樓,周遭的空曠寧靜被窸窸窣窣的交談聲打破。

    在博智林總部附近的一個施工工地,不少穿著亮黃色馬甲的施工人員也陸續走了出來,邁向職工飯堂,把背影留給了工地門口的醒目招牌:“博嘉拓建筑材料公司:精益建造,筑就未來”。

    博嘉拓公司和碧桂園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其實控人楊麗興是碧桂園副總裁兼采購總,她也擔任集團旗下博智林機器人公司的法人代表。目前博嘉拓公司正在施工的項目——鳳桐花園,是碧桂園機器人首個商業化業務,也是國內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機器人,且批量應用于工程建造過程的試點項目。

    出于安保考慮,項目工地被外墻嚴實包圍著。財熵從門口處看到,工地里一幢不到二十樓的灰棕色建筑,一架不知疲倦上下移動的粉紫色機器人分外搶眼。“那是智能升降機,上上下下搭載的是做外墻(平整)的機器人。”工人老楊說。

    公開資料顯示,博嘉拓公司向博智林采購了78臺機器人。而單單一個鳳桐花園項目,累計進場機器人就達20多款50余臺。

    按照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的設想,如無意外,鳳桐花園這點“星星之火”,將把機器人造房的熱潮“燃燒”至碧桂園的所有地產項目。

    楊老板給這個夢想加上了一個期限:2022年。

    “民間發明家”楊國強

    4個月前,楊國強參觀鳳桐花園項目的施工進展,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走之前還不忘給建筑機器人的研發人員提出優化建議。

    作為央視第七頻道《我愛發明》欄目的忠實粉絲,楊國強熱衷于發明。有一次,他發現酒店衛生間有異味,于是自己動手,用了1個月時間、修改6次,設計出了一個新地漏,并獲得了國家專利。

    對于下屬,楊國強也一直強調創新的重要性。他曾將《我愛發明》節目中的農民發明家請到總部給專業工程師“講課”,還要求員工停下手上的項目,去看一些自動雨傘、自動水果刀之類的發明。這些發明,都是由沒有讀過什么書的農民創造的。楊國強借此鼓勵大家要善于把握機會、勇于創新。

    “我是個農民,書讀得少,觀點不一定對”,據碧桂園前CFO吳建斌在《我和碧桂園的1000天》里所說,這是楊國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往往這番鋪墊之后才是他真正要表達的東西。據傳,楊國強在17歲之前沒穿上鞋,但赤貧出身的他,卻用30年時間締造出一個5000億的地產帝國。

    2018年,電影《西虹市首富》成為暑假檔的票房冠軍,片中地產商的名字是“必貴園”,映射“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園。

    吊詭的是,在影片之外的平行時空,2018年,碧桂園得到了10年來的最大曝光,楊國強經歷職業生涯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也是這個“污點”,讓楊國強更加堅信“科技代表未來”這句話,以及轉型機器人戰略的決心。

    這一年里,碧桂園工地接連發生多起重大安全事故,上半年致8人死亡。與此同時,碧桂園內部多份文件流出,其中提及企業內部的“高周轉”策略,如“通宵出圖”(通過不眠不休加班完成圖紙)、“35天交樓”、“456”工作要求(拿地后四個月開盤,五個月資金回籠,六個月資金回正)等“不合常理”的短工期要求,引起輿論嘩然,更激起建筑和房地產界、媒體的廣泛聲討。

    碧桂園的高周轉模式,是不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人們在2018年8月3日碧桂園那場盛大的記者招待會中沒有得到明確答案。知名地產分析師嚴躍進當時的評論是:這更像是一場碧桂園高管的責任推諉會議。

    無論如何,遭遇重大公關危機的碧桂園,亟需一些高調的新動作轉移公眾注意力。機器人戰略眾望所歸,也是楊老板個人夢想和現實需要的相交點。

    碧桂園2018年中期報告,“機器人戰略”的字眼第一次出現。當年下半年起,碧桂園機器人戰略的部署變得迅猛——7月,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首場機器人專場招聘宣講會在碧桂園總部舉行;9月,碧桂園與佛山市順德區政府簽訂協議,在順德打造機器人谷;12月,碧桂園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機器人聯合研究院。

    “我希望借助機器人的應用,在建筑行業把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50%,同時降低建筑工地的傷亡率,改進工程質量,獲得更好的環境效益。”楊國強在碧桂園一次內部會議中這樣說道。此時,“安全第一”已經成為他公開講話的口頭禪。

    人不能玩命干活,用機器則沒有道德風險的顧慮。機器人建房通過代替人手干危險的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工地安全。財熵日前在鳳桐花園項目工地看到,門口的左邊,立著一塊醒目的“安全生產計時牌”。

    對于善于“成本控制”的楊國強來說,機器人更大的吸引力在于經濟效益層面:首先,高科技一直是國家扶持的熱門領域;其次,建筑機器人對建筑的標準化有明顯價值,有助于高周轉;再次,建筑機器人因單位時間內產量更高,分攤下來項目成本將更低。

    楊國強算過一筆賬:用機器人砌磚,不僅成本更低,每小時可以砌1000塊磚,速度是普通砌磚工人的10倍左右,而且誤差更小。

    另外,考慮到建筑行業整體老齡化、用工荒,人工成本不斷上漲,轉型機器人戰略可謂是“大勢所趨”——碧桂園財報顯示,集團物業成本近年來基本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2020年受疫情影響,數據異常)。

    問題只剩一個:投入成本。

    800億的“高科技”大餅

    吳建斌說過,楊國強是一個夢想不離口的人,把實現夢想當作終生生意去經營。他也說過,賺慣快錢的公司,是沒有能力慢下來賺錢的。

    大概在楊國強的眼里,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對于這場轟轟烈烈的“機器人革命”,楊國強的小愿景是:能像生產汽車一樣準確地建房子,未來碧桂園的工地只保留20-30個人輔助,其余一切都用機器人代替。

    他還有一個大目標,那就是填補中國建筑機器人領域的空白。據說,在從日本頂級機器人公司發那科挖來沈崗的時候,楊老板僅憑一句“我們能成為全球最強的機器人公司嗎”便成功說服了沈崗,由其出任碧桂園機器人首任總裁。

    楊國強愿意為這個夢想付出的代價是:“(2018年9月起)碧桂園計劃五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入至少800億元,五年內打造機器人產業生態圈。”

    五年燒800億元,即平均一年160億。這是什么概念?碧桂園集團2018、2019、2020三年全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46億元、396億元、511億元,要實現800億元機器人研發投入,相當于每年將母公司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凈利潤全部投進去。

    別忘了,開口閉口談夢想的楊老板,本質上還是一個生意人,看重投入產出比。財熵查閱財報發現,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這三年半,碧桂園集團的研發費用之和僅為71.37億元,就算將這部分費用全部計入到機器人研發上,和800億元仍相差甚遠。

    但精明的商人總是有辦法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方法之一是“口頭激勵”。碧桂園內部人士這樣評價楊國強:“只要出席國家級會議,三句不離高科技與機器人,開兩個小時的發布會,大概有100分鐘給大家描述機器人的前景藍圖。”

    2019年,楊國強計劃建筑機器人年內能完成量產前的試運營,在2020年開始大量投入使用。幾乎同一時間,他將在地產行業浸淫近27載的碧桂園,首次定位成“高科技綜合性企業”,機器人戰略隨即成為驅動碧桂園集團的“三駕馬車”之一。

    把地產和高科技結合是個好概念,只是不知道楊國強在宣布轉型高科技的時候,是否曾回想起幾年前自己也曾揶揄過高科技:“做地產不像高科技企業,地產不是飄在天上的,而是落在地上的東西,要一步一個腳印。”

    碧桂園“轉型”的第二年,2020年財報顯示,作為一個“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碧桂園的在建物業和持作銷售的資產規模仍占總資產59%。和小米、華為等真正意義上的高科技企業相比,碧桂園2020年的研發投入占比明顯偏低:當年華為研發投入1419億,占收入的比重達到15.9%;碧桂園的研發占比僅不足0.6%。

    建筑機器人的故事還沒講好,另一方面,2019年,碧桂園又注冊成立了專攻餐飲機器人的千璽集團。到第二年,那個剛成立一年的餐飲機器人公司,便繼承了量產的夢想。碧桂園將“成為全球最大餐飲集團”的目標下派到千璽集團頭上。

    在2021年初的年度工作會議上,楊國強表示,一年內機器人餐飲要在大灣區布局1萬家門店。然而當年中期成績單顯示,碧桂園在大灣區僅布局了近百家機器人餐廳。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有兩層意思,一是楊國強急切想證明科研領域的“碧桂園速度”,即搞機器人也能“多快好省”;二是如果達不了標,只要目標調整得夠快,就不會被察覺。

    2021年3月碧桂園的業績發布會,“量產”這個字眼再度出現,只是和3年前相比,時間表有所順延。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說,已經首次運用于項目(鳳桐花園)上的博智林建筑機器人,將在2022年進行量產,同時將全面實現機器人造房,相信會產生盈利。

    如今,碧桂園在2018年定下的 “五年計劃”,進度條已過去了3/5有余。2022年新年伊始,鳳桐花園工地門口立著的那塊距離竣工“倒計時149天”的告示牌,不禁讓人陷入沉思。

    量產難,盈利情況仍不透明

    “現在(鳳桐花園項目)已經到安裝電梯的階段了,工地還有做墻面的機器人,但是已經不多了,很多活(機器人)前期就做好。”前述工人老楊告訴財熵。在博智林總部附近,隨處可見堆放在一邊的粉紅色機器人樣機,有的已經廢棄。

    碧桂園的建筑機器人,究竟已發展到什么程度,2022年是否能實現全面造房呢?

    在1月6日碧桂園舉行的年度工作會議上,楊國強公布了最新成績單:“博智林18款建筑機器人正服務于25個省份的350多個項目,面積超700萬平方米。”

    這18款建筑機器人,包括地坪墻面天花平整機器人(7款)、噴涂或墻紙鋪貼機器人(6款)、測量機器人(1款)、樓層清潔機器人(1款)、澆筑機器人(1款)、封堵機器人(1款)、混凝土布料機(1款)。不難發現,這些機器人主要限于相對簡單,只能覆蓋到初期或后期的重復性工序。而涉及建筑結構的搭建,還是需要人手主導。這印證了老楊的說法。

    目前博智林公司在研機器人有近50款,今后或將覆蓋建筑施工的更多流程。碧桂園也正在努力跑通不同工種機器人之間的聯動系統。2021年碧桂園中報里,官方透露正在進行“拆解一棟樓”的試驗,即希望通過科學鋪排施工工序,讓建筑機器人像流水線生產一樣施工作業。但無論是哪種研發,都需要時間。

    另外,從研究室出爐到實際場景的應用落地,也需要慢慢磨合。特別是施工工地會頻繁出現非標情況,例如施工現場坑坑洼洼,到處雜物堆放,不同工地的具體情況還不一樣,建筑類機器人實現自動化的技術難度是很高的。

    “雖然都穿著黃背心,但在工地操控機器人的,是博智林的高學歷工程師,他們經常在現場調試設備,也時不時維修。”老楊對財熵說。樣機尚且需要時間打磨,如此情況下,建筑機器人的量產之路注定是艱難而曲折的。

    當然,這里需要肯定的是,碧桂園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進展良好,迄今已落地350個項目。

    財熵通過碧桂園公眾號、官網等途徑梳理發現,博智林自2020年10月第一個商業化項目,即鳳桐花園動工以來,合作過的公司包括但不限于:廣東騰越、沈陽騰越、安徽騰越、筑華慧、瑞和股份、中鐵建工、中建七局、中鐵一局、中交一公局等,其中大多數是碧桂園自家的樓盤項目,例如廣東騰躍、沈陽騰躍、安徽騰躍,就是碧桂園旗下負責建筑施工的子公司。

    “肥水不流外人田”,拿自己的項目作為測試建筑機器人的場地本無可厚非,但由于當中的交易定價并不透明,外界也很難獲悉盈利情況。財熵曾就機器人的價格咨詢碧桂園官微公眾號,但截至發稿未有回復。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底,碧桂園累計交付超600臺機器人;截至2021年年底,累計交付各類建筑機器人超730臺。根據數據推算,12月碧桂園交付130臺機器人左右。

    這個交付量,是否足以支撐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實現盈虧平衡,需要打個問號。

    從碧桂園的財報來看,2020年機器人業務所在的其他項貢獻47.36億元,在4628.6億元的集團總收入中僅占比約1%。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其他項”,除了機器人業務,還包括物業投資、酒店經營和其他。也就是說,僅對碧桂園收入貢獻1%的其他項收入里,機器人業務并不是唯一、也可能不是主力。

    那么楊國強曾夸下海口,“在大灣區造10000家門店”的機器人餐廳呢?財熵調研發現,在工作日的中午時段,位于博智林總部的“天降美食”機器人餐廳十分火爆。店員說:“這個餐廳基本作為公司飯堂,優惠多所以飯點很多人,1點后基本沒什么吃了。”

    但沒有總部庇蔭的機器人餐廳,就沒那么幸運了,很多陷入經營困難。財熵走訪廣州市僅有的兩家——花城匯和百信廣場門店,發現都已人去樓空。花城匯門店隔壁的電子煙店店主說,“已經關門至少半年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2019年以來,知乎、脈脈、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陸續出現了很多“不要來博智林”的帖子。在知乎提問“如何評價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國內建筑機器人公司博智林怎么樣”的底下,出現的高頻詞是:“加班嚴重”、“裁員”、“管理混亂”。也有人說這些是初創公司的“通病”。

    碧桂園將第一家機器人公司取名“博智林”,寓意“博士成林”,意思是利用博士的智慧推動中國機器人和高科技的發展。然而,在成立這三年半里,博智林的高管卻接連離職——沈崗、周小天、張志遠、毛家振、潘凱、朱劍敏等相繼出走,公司總裁一職一度空缺。諷刺的是,博智林第一任總裁沈崗,在離職后轉身去了美的系的盈峰集團,繼續從事機器人業務,2021年3月就在碧桂園總部附近拿了500畝地塊做項目。

    有業內人士分析,博智林的資金投入多數靠母公司撥款,但最近一年在地產大環境趨緊的背景下,碧桂園資金鏈緊張,對于博智林來說,“開源”沒了,只能“節流”了。

    目前,博智林這艘載著8000多人的大船仍在劈浪前行,必要時碧桂園這艘航母將挺身而出保駕護航,只是不知道航母是否也會有自顧不暇的時候。2021年12月31日,碧桂園內部發文公布組織架構調整事宜。此番調整完成后,碧桂園區域公司將由原來的106個,縮減至65個,縮減比例近四成。

    財熵調研當日,中午坐在博智林總部隔壁的機器人餐廳,一邊吃著18塊的煲仔飯,一邊和身旁一名博智林的女員工攀談:“聽說你們年底裁員很多,是嗎?”她笑而不語。【責任編輯/額發】

    來源:財熵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碧桂園的“機器人夢”:楊國強一腔野心志難酬
    碧桂園、萬科、融創…2021年,房企前三甲都沒有完成業績目標
    碧桂園擬近100億“接盤”富力子公司 富力兩董事長自掏80億港元緊急輸血
    碧桂園物業李長江:此前接觸過恒大物業,現在沒接觸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