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面前,其實真的是人人平等,業內極為知名的前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轉型做投資不到一年,同樣被割了韭菜。
今年2月18日,姜超宣布離職海通證券加盟中泰資管,4月12日其管理的首只產品成立,截至12月20日,該產品單位凈值為0.8076元,八個月時間浮虧19.24%。不少網友表示,暫時回撤是“理論與實踐的差距”,“相信以姜超的勤奮會有所作為”。
加盟新東家后,姜超掌管的首只產品中泰超新星1號于2021年4月12日成立。公開資料顯示,中泰超新星1號的托管機構是招商銀行,參與門檻為100萬元,成立規模為9400萬元,其中,中泰資管公司投入了1300萬元。
從產品投資范圍看,股權類資產的比例(按市值計算)低于資產管理計劃總資產的80%;債權類資產的比例(按市值計算)低于資產管理計劃總資產的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持倉合約價值(非軋差計算)的比例低于資產管理計劃總資產的80%,或衍生品賬戶權益不超過資產管理計劃總資產的20%。
說是在看到著名的經濟學家姜超出現,當基金經理大規模虧損的現象,實際上這件事倒是也很正常,我們到底該怎么看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歷史上幾乎所有經濟學家和賺錢之間實際上并沒有必然的關系,經濟學雖然是研究資金流通和整個社會經濟現象的科學,但是本身這個學科和整個市場的。收入分配之間其實并沒有直接的聯系,我們看到在經濟發展史的歷程之中,有很賺錢的經濟學家,比如說大名鼎鼎的李嘉圖以及梅納德凱恩斯,但是同樣也有虧的非常厲害的經濟學家,比如說著名的馬克思。甚至于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組建的對沖基金,最后虧的慘不忍睹,最終關門倒閉的現象。所以經濟學家不賺錢這件事情,在整個經濟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都是很常見的現象,我們倒是沒必要去過度解讀,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次,我們再來看經濟學家為什么會出現對經濟的分析判斷很準確,但是對于賺錢卻不擅長的現象,其實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對于經濟學家來說其關注的點更多是經濟的客觀規律的作用,而不是在這些客觀規律之中找到什么是賺錢的點。所以,這就很容易出現一種偏差,這就是表面上來看經濟學家似乎很懂經濟也很會賺錢,但是實際上它的理論和實踐之間的結合度并不緊密,甚至于說理論和賺錢之間兩者沒有辦法畫上一個等號,所以才很容易出現經濟學家很清楚如何進行市場分析,卻不懂得如何賺錢的原因。
第三,我們再來看著名的姜超先生出現當基金經理出大規模虧損的現象這件事情呢,我們要1分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和我們上面解釋的一樣,經濟學家并不一定懂得賺錢,所以姜超出現其操盤的基金不賺錢甚至虧損也是很常見的。另外一方面則是這種虧損是浮動虧損和本身市場的大環境之間可能有一定的關聯度,所以姜超在這方面沒能實現超越大盤的收益實際上也是有可能出現的。
因此,對于這件事情我們要一個客觀冷靜的態度進行看待。【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中國基金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