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廣州報道】12月27日,在百度Create 2021(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對話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不久前,百度已與中國探月航天工程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李彥宏認為,AI所具備的感知和控制兩大能力,在航天事業中將有廣泛的應用空間,可以讓未來的月球科研站更加智能,也能應用在無人值守的科學探測以及資源的開發利用,“我也期待,我們的無人汽車可以開到月球上去。”【責任編輯/古飛燕】
以下為李彥宏和歐陽自遠對話實錄:
AI沒有邊界。無論是智能交通的應用,還是航天事業的探索,創造者始終在用科技創新拓展人類能力邊界。接下來,我想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帶大家逛一逛中國空間站。
李彥宏:剛才大家看到的是我的數字人在空間站里的景象,希望不遠將來,我們都可以親身體驗在太空漂浮的感覺。技術不僅重塑著千行百業,它也能大大拓展人們的生存空間。今年,百度和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達成戰略合作,這引發了大家的關注和好奇,人工智能與航天和深空探索的結合,會產生什么化學反應呢?我們征集了大家問的最多的幾個問題。今天借這個機會,我也請來了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先生,一起聊一聊AI和航天。
李彥宏:歐陽院士您好,這次我們活動預熱,網友知道您會來到現場,我們看到大家反應都非常熱烈,也對您提出了不少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現在中國已經可以從月球采樣返回,什么時候可以實現中國的載人登月呢?
歐陽自遠:問得太好了,我先介紹一下我們已經做過的探月工程的一些具體的進展。關于探月工程怎么開始的呢?當時我們國家很英明,雖然建國不久,我們還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所以我們國家下大力氣要發展技術,要實現我們能夠進入空間的能力,所以我們逐步的也能夠發射導彈、發射火箭、發射衛星、發射飛船等等,這是非常有遠見的,組織龐大的力量。
但是有一個問題,到月亮上干什么?月亮上有什么問題值得去探索?所以國家要我做這么幾件事。
第一,中國探測月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管你以前誰做的,我反正是后來做的,我一定要比你好。
第二,我總要一兩個項目你們誰都沒有干過,而且是很重要的,我們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在準備,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了,那你做什么呢?第一,地形、地貌,你得做全月的圖,還有立體圖,做它的成分等等,做地球和月球空間的環境,這些別人都做過的,我們做得都比人家好。我們下一步要轉入建立月面科研站,同時也載人登月,我們同時也向火星進軍,而且天問一號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以后還要向更遙遠的小行星帶、向木星、衛星等等,我們要進發了,我們逐步的拓展我們中國的探測能力,我們一定要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要建立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強國。特別是今年5月28號,習近平在兩院院士會議上講了一句話,當時我們激動得很,他說深空探測是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我們還要去探測小行星,我們還要去探測木星,要進行行星際的穿越探測。
李彥宏:網友關心的第二個問題是人工智能能為航天做哪些工作?我先說一下我的理解,請您指正。AI很重要的兩個能力,一個叫做感知,一個叫做控制。這兩種能力都已經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比如感知能力,從月球、火星傳回的海量圖片數據,我們可以利用AI感知能力,來識別和分析月球、火星、地表情況,相比人工篩查效率能夠提高千百倍。AI控制能力也已經廣泛體現在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汽車線,整條生產線都是AI控制的機器人在操作,完全自動化,深空探測當中AI感知和控制能力就更為重要,比如火星和地球的距離遙遠,光信號從地球跑到火星就需要好幾分鐘甚至更久,這意味著在火星上深空探索的機器人必須要完全依靠自主學習外界環境,并且自主做出決策判斷。所以AI感知和控制能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我也了解到未來我們可能會在月球南極建立科研站,可以用AI技術讓科研站更加智能,比如未來月球科研站內核可以是集感知與控制一體的,具備自學習能力的AI大腦,可以幫助月球基地的建造、無人值守的科學探測以及資源開發利用。我也期待我們的無人汽車可以開到月球上去。
那么您覺得航天事業還有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可以參與進去的呢?
歐陽自遠:彥宏,我非常贊成你的觀點,AI的技術一定會給航天各個領域逐漸的深度的融合,發揮它的巨大作用。我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我們的嫦娥三號、四號要落在月球上,它是費盡心機找一個平安的地方,結果它拍了1476張照片,拍一張立即分析,不行,它馬上就動了,一秒鐘都不要,又快捷而且又精確,就這樣最后拍完了以后它選定了一個位置落下去,確保平安,最后它完全成功,四條腿落在一個平面上,然后它把那個軌道搭下來,月球車從著陸器上慢慢走下來。所以人工智能以后必然會越來越多的滲透到利用在航天技術方面,使航天技術變得感知能力和它控制的能力越來越精確、簡便,而且快速的能夠實現目的,這是未來的一個方向,很重要。你比如說我們建立月球科研站,第一個問題你要有能源,所以現在的說法都是希望用機器人上去,用月球的土壤把它3D打印,變成太陽能發電板,然后機器人去一塊一塊鋪設起來,這樣的話就有太陽能電站了。所以我想這是必然的一種結合,這也是科技發展下一步的越來越會更高級、更完美,所以你說的太對了,我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密切的結合,就是我們在技術上更快的來提高。另外在效果上更準確的獲得我們需要的數據。
李彥宏:歐陽院士描繪的未來令人期待,這也是科學探索的迷人之處。關于太空探索,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人類是不是宇宙當中唯一的智慧生物,外太空到底有沒有外星生命,外星生命是否也會發展出類似于人類的智慧和技術。在很多科幻作品當中都提到了人類對于外星生命的探索,比如科幻故事《三體》,關于人類與外星生命的探索和交流也有很多經典的科幻電影,遠的比如《ET》,近的像《普羅米修斯》《降臨》等。人類已經做了很多努力去觀測太空,去聆聽來自太空的聲音,期望發現外星文明,哪怕是一丁點的蛛絲馬跡。
最早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在1977年發射,這個探測器燃料和核動力將車將在2025年完全耗盡,之后旅行者1號和它的孿生兄弟旅行者2號,攜帶著刻有人類文明信息的圖片,將靠著慣性奔向太空的最深處。
這些努力和商業沒有關系,對于每一位夜晚會仰望星空,對于這個宏大的宇宙充滿好奇的人而言,他可能對自己能否坐上商業飛船飛出地球兜一圈沒有信心,但是他內心始終關注著一個終極的話題,就是究竟人類是不是這個宇宙當中的唯一。這是人類對于自身意義感和歸屬感的終極探索,人類努力舉起文明的火把,通過自己打造的科學技術能力,沖向浩瀚的宇宙,最終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在這個宇宙間不再孤獨。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探索太空里最美好的、最有浪漫氣息和人文主義內核的那一部分。
歐陽自遠:彥宏,你說的太對了,太精彩了,真的,關于整個宇宙是不是只有我們的地球孕育了有高等智慧的生命?這個問題是自古以來甚至到現在,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別的都懷著一種殷切的期望能夠給予回答,甚至有人說憑什么只有你地球有人類,別人就沒有機會,別人也跟你地球一樣,比如說也是有一個太陽管了五六個,其中有一個跟地球的大小、太陽的距離、地球的環境,也跟我們地球一模一樣,你敢說人家就不會孕育生命嗎?這也是可以有的。
所以這件事情一直以來灌注著人們期望得到答案。這個問題太重要了,你現在說一定會有外星人,沒證據,一定沒有外星人,沒證據,都沒有找到證據,因為原因很簡單,太遙遠了。銀河系的半徑十萬個光年,我們現在哪怕科技那么發達,我們只能探測太陽系的行星際空間,所以我們飛三萬年才飛出去,哪有探測器能夠三萬年連續干活?所以大家都懷著一種殷切的期望,能夠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我們的地球38億年以前就出現了生命,但是一步一步的進化,我們人類的出現才一二百萬年。所以有可能銀河系里面可能有些初等的生命,但是你要發展成人類現在,所有的科學家都希望有,但是他們都會給你回答“可能有,但是沒有證據”,現在只能說到這兒了,謝謝你。
李彥宏:感謝歐陽院士今天來到我們大會的現場。我們所有的開發者都熱切地盼望能夠深度參與到令人如此激動的航天事業當中去,謝謝您。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