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國資國企改革深入推進,央企總部正加速“離京”。
11月26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主要負責人透露,今年12月中國電子將完成集團總部遷至深圳,深度融入大灣區建設發展。同一天,有消息稱中國船舶集團總部將于12月15日搬遷至上海。今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船舶集團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國船舶集團將加大在滬發展力度,加快在滬產業布局調整。
在此之前,新組建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中國中化宣布落戶雄安新區,中國華能也在今年8月于官網透露搬遷雄安。而三峽集團總部9月宣布搬遷至湖北武漢,9月新組建的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宣布落戶上海。這意味著,年內“離京”央企將達7家。
目前,其他一些央企改革重組也正進入加速通道,中國物流集團、中國稀土集團都已納入籌建日程,其總部落地計劃值得關注。
中國電子總部年底遷至深圳
深圳將再添一家世界500強央企。
11月26日,由廣東省政府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共同主辦的2021(第十六屆)中國電子政務論壇暨首屆數字政府建設峰會在廣州開幕。據“深圳發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芮曉武在會上透露,今年12月,中國電子將完成集團總部遷至廣東深圳,深度融入大灣區的建設發展。
官網資料顯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是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為主業的中央企業。截至2020年底,中國電子擁有26家二級企業、15家上市公司、18余萬員工,實現全年營業收入2479.2億元。中國電子連續11年位列《財富》世界500強,2021年位列第334位,較去年提升52位,在中國上榜企業中,持續保持電子信息類企業前列。
去年12月29日,中國電子在深圳掛牌成立“中國電子有限公司”,公司是中國電子組建的網信業務運營平臺,是國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其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均超千億元,由多家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戰略入股,旨在加快打造國家網信產業核心力量和組織平臺。 當時就有行業人士分析,中國電子以國企改革契機在深設立集團控股公司,是為了將其業務重點逐步轉移到深圳。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作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前沿陣地之一,誕生出華為、中興、騰訊等一大批高水平信息技術公司。而“中國電子”也同步深耕深圳,1985年就成立“深科技”(深圳長城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大批骨干企業在深圳發展,聞名遐邇的華強北,也有中國電子的身影。
中國船舶集團總部12月搬遷上海
11月26日,界面新聞報道稱,中國船舶集團總部將于12月15日搬遷至上海,“總部將在上海老西門附近暫時選擇一棟大樓做為臨時過渡,后續還可能會搬遷至其他辦公大樓”。
今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船舶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國船舶集團將加大在滬發展力度,加快在滬產業布局調整,大力推進船海創新資源在滬集聚發展,努力提升船海裝備產業發展能級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助力上海城市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而上海方面表示,歡迎中國船舶集團在滬布局更多重大項目和創新業務,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更好拓展國內外業務。上海將全力為企業在滬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保障,攜手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制造強國、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船舶集團官網資料顯示,公司于2019年10月14日由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成立,為特大型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有科研院所、企業單位和上市公司106家,資產總額8733.8億元,員工34.7萬人,擁有我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產品研發能力,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
中國船舶集團并不是今年第一家合并重組后將上海作為總部的央企。
2021年9月25日,由中國西電集團與國家電網公司下屬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山東電工電氣集團及南瑞恒馳、南瑞泰事達、重慶博瑞重組而成的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總部也選擇落戶上海。工商資料顯示,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億元,注冊地址位于上海市靜安區萬榮路。
年內“離京”央企達7家
從公開信息來看,算上最新的中國電子和中國船舶集團,今年遷離北京或在京外“落戶”的央企已達7家。
今年4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公告稱,經國務院批準,新組建中國衛星網絡集團,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新華社4月29日報道,中國衛星網絡集團與雄安新區管委會簽署合作協議,并在雄安新區揭牌成立,該公司是首家注冊落戶雄安新區的中央企業。
今年3月,中國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實施聯合重組,新設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國中化控股(簡稱中國中化),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整體劃入中國中化。2021年5月6日,中國中化正式成立,總部設在河北雄安新區。
中國華能則在今年8月的一則官網新聞中透露了搬遷消息。8月6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舒印彪與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華在雄安新區舉行會談。當時,舒印彪表示華能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總部搬遷和企業發展為契機,統籌謀劃,高質量推進搬遷工作落實,做好示范表率。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于9月26日官宣將總部搬遷至湖北武漢。搬遷大會上,三峽集團分別與湖北省、武漢市、宜昌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謀劃推動重大工程項目154個、金額3645億元,助力湖北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這實際上是一次“回遷”,1993年9月27日,為建設三峽工程,經國務院批準,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正式成立,總部設立在湖北宜昌。
不難看出,雄安新區成為這些“離京”央企的接收大戶。
今年1月底,北京市就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將主動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推動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轉移,支持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高等學校等向雄安新區有序轉移。今年7月3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透露,近期將針對率先啟動的高校、醫院、央企總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制定具體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年度重點工作和時間表、路線圖,成熟一個、實施一個,成熟一批、實施一批。
“京外”央企已超20家
根據國務院國資委網站2021年6月24日發布的“央企名錄”,我國現有央企96家。從地理分布來看,上海5家,東北5家,廣東4家,港澳4家,武漢3家,河北雄安2家,成都1家,其余均在北京。
上海是除北京外央企總部最多的城市,共有5家,分別是東方航空集團、中遠海運集團、中國商飛集團、寶武鋼鐵集團及剛剛組建的中國電氣裝備集團。
作為建國后重要工業基地的東北,也有5家央企總部落戶,分別是總部位于長春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位于齊齊哈爾的一重集團、位于哈爾濱的哈爾濱電氣集團、位于鞍山市的鞍山鋼鐵集團及位于大連的華錄集團。
廣東省的央企總部均設在廣州和深圳。其中南方航空集團和南方電網公司落戶廣州,華僑城集團和中國廣核集團落戶深圳,隨著中國電子年內完成搬遷,深圳央企將達到3家。長期作為對外窗口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有三家央企總部落戶,分別是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和港中旅集團。同為特別行政區的澳門,有一家央企總部——中國南光集團。
此外,武漢有3家央企總部落戶,除了剛完成搬遷的三峽集團,還有東風集團、中國信科集團。而雄安新區的2家則分別是前述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和中國中化。成都目前也有一家央企總部——東方電氣集團。
據《財經國家周刊》,目前一些央企改革重組正進入加速通道,中國物流集團、中國稀土集團都已納入籌建日程,其總部落地計劃值得關注。新組建的央企“中國物流集團”正在籌劃中,納入重組整合的企業或涉及中國鐵物和中國誠通旗下的中國物資儲運集團、港中旅華貿物流以及中國物流股份。
而今年9月23日,五礦稀土公告,公司接到實際控制人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通知,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贛州市人民政府等正在籌劃相關稀土資產的戰略性重組。三家稀土集團籌劃相關稀土資產的戰略性重組,有望誕生一家規模超大的“稀土航母”。【責任編輯/古飛燕】
來源:中國基金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