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國務院批復了!“十四五”東北全面振興,開干!

    據中國政府網9月13日消息,國務院發布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的批復。批復明確,原則同意《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要提高對東北全面振興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深化改革開放,強化政策保障,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實施一批對東北全面振興具有全局性影響的重點項目和重大改革舉措,著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確保《方案》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實現。《方案》實施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點項目要按程序報批。

    4月2日,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東北振興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制第一次會議,強調從“五大安全”戰略高度,從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大局出發,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東北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作為“闖關東”的目的地、中國工業化根據地和“北大荒(15.000,-0.24,-1.57%)精神”“鐵人精神”發源地,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過一筆筆濃墨重彩。

    上世紀60年代,東北地區工業產值和人口在全國占比達到巔峰。改革開放后,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東北地區面臨結構失調、動力不足、人口流出等挑戰,一時間,明珠似乎不再那么奪目。

    共和國不會忘記東北。2003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此后,東北振興政策暖風不斷。在“十四五”規劃中,國家提出“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東北站到了歷史的交匯點上。

    面對新階段,東北應積極融入“雙循環”,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抓住發展新機遇,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融合,以一體化格局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對東北而言,無論是營商環境、產業結構、科技創新能力,還是城市發展模式,當前都亟待一場革命性變革,其經驗與成果,對中國經濟轉型亦有著重要意義。

    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東北唯有矢志探索“新理念”,尋找“新路子”,獲得“新突破”,破除“唯GDP論”,關注本質,放眼長遠,才能在變局中開新局。

    我們期待,東北能更好承擔起“全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這一關鍵角色。我們相信,東北一定能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譜寫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篇章。

    三江平原農田

    人為核心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15日《瞭望東方周刊》總第827期,原題為《人為核心》。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劉佳璇 編輯覃柳笛

    需用新的理念去認識“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這一目標,東北振興不僅就經濟產業維度而言,還包括生態環境、體制機制、開放創新、營商環境、社會事業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振興。

    在第十二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上,一名參觀者體驗同步操控5G機器人。(林宏/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十四五”時期中國區域協調發展作出布局,其中提到“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2021年3月,國家發改委方面宣布,正在加快研究制定東北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謀劃下一步東北振興的主要思路、重點任務、重大項目、重大政策,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新突破”是“十四五”時期推動東北振興的關鍵詞,如何理解?如何落實?

    從被動轉向主動

    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是很實際、很客觀的期望,是基于對過去的總結,是對東北振興的針對性期待?!?/p>

    “就東北目前情況來說,‘十四五’期間還不能實現全面振興,而是要在若干點上發力實現重點突破,從被動轉向主動。”李凱說。

    自 2003 年中央啟動東北振興以來,國家已陸續出臺幾十項東北振興政策,東北地區發展基礎逐漸穩固,但仍面臨挑戰,特別是在經濟增長動力和人口問題上。

    從2017年到2019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GDP增速一直低于全國平均增速,2020年,東三省只有吉林省以2.4%的增速超過全國增速0.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東北地區經濟總量的全國占比也在下降。2012年至2018年,東北地區常住人口減少137萬,以年輕人和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人才居多。

    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建設銀行(6.150,-0.14,-2.23%)原董事長王洪章認為:“東北三省的經濟總量并不大,如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延伸重工業價值鏈條,經濟發展空間是比較大的。加上綜合因素,經濟增長速度應高于發達地區或者和發達地區基本同速。但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速說明,當前東北經濟發展仍面臨比較大的挑戰?!?/p>

    “十三五”期間,東北振興取得了積極成果,有利因素不斷積累,李凱舉例說:“雖然東三省經濟排位靠后,但基本穩住了恢復增長的態勢;區域發展思路在逐漸調整,一些中心城市正在逐漸形成;同時,東北營商環境出現改善,一些大企業開始向東北投資,‘投資不過山海關’現象有所扭轉?!?/p>

    不過,困擾東北多年的老問題,諸如產業結構老化、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與舊動力減弱共存、市場主體不夠活躍、體制機制深層次矛盾未能理順等,依然存在。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教授衣保中認為:“東北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面臨很多歷史包袱,包括體制、資源枯竭、老工業結構等,很難在一朝一夕改變?!?/p>

    與此同時,“十四五”時期以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面臨增速換擋,發展方式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上輪經濟高速增長期中,東北在融入我國市場分工體系、參與到全球市場上相對不足,未能實現經濟規模與全國的同步增長,而高質量發展對區域提出的市場能力要求更高,東北要實現新動能集聚規模,找準內生增長路徑的挑戰仍然不小。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付才輝表示,接下來東北振興需要有新突破的關鍵點位包括:承擔“五大安全”的國家責任、加快推進“四項改革”、構建“三個開放布局”、農業現代化、生態保護、產業結構均衡發展,吸引人才和國內區域合作。

    既解決老問題,又面臨新挑戰,這是東北振興的總體形勢。

    李凱認為,應當充分認識東北面臨的現實局面,去理解“新突破”的內涵:“‘新突破’的含義,是在新階段抓住利好機遇,扭轉被動,在若干領域、若干地區主動作為,打開局面,形成一些可以達成共識的發展思路,提振各方對東北振興的信心?!?/p>

    科學看待GDP

    由于地區經濟總量和增速并不樂觀,加之人口外流,近年來外界唱衰東北的部分論調不絕于耳。

    “有的文章把東北比作俄羅斯遠東地區,認為世界上以資源為基礎的工業城市(地區)都是從興盛走向衰敗,比如英國伯明翰地區、德國魯爾地區、美國東北部的匹茲堡等。這些文章認為東北作為以煤鐵資源為優勢的老工業基地,也必然從興盛走向衰落。我認為這個判斷是錯誤的?!蓖鹾檎抡f。

    李凱認為,老工業基地在資源枯竭后產業轉型面臨困局,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經濟規律。但中國東北并不像國外的“銹帶”地區一樣失去發展希望。事實上,東北的產業基礎、社會發展程度、科研水平和人的綜合發展條件等,均大大好于上述衰敗地區,社會整體仍相對繁榮,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是有基礎的。

    東北經歷了計劃經濟時代的輝煌與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放緩,巨大落差帶來的失落一度揮之不去,但這種失落也和衡量地區發展水平的標準較為單一、過度關注經濟指標有關。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看待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不能僅用經濟的總量來論英雄,而應更多關注人均發展水平,包括生活質量、公共服務水平等?!?/p>

    多位受訪對象對本刊表示,需用新的理念去認識“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這一目標,東北振興不僅僅是經濟產業維度,還包括生態環境、體制機制、開放創新、營商環境、社會事業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振興。

    “不能只強調東北的GDP增速,要淡化GDP概念。”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特約高級研究員徐揚認為,東北振興不是朝夕之事,不應急功近利。他呼吁,要從國家層面轉變,給東北新的考核方向,如新發展理念貫徹情況、改革情況、開放型經濟情況和結構調整情況等。

    “東北振興不完全是經濟上的振興,也包括整個社會精神的振興。我認為,東北全面振興最核心的任務,是讓東北1億多人民富起來,生活質量高起來。”李凱說。

    多位研究人士都認為,當下要以人為核心看待東北振興的目標。衡量東北振興的水平,除了關注經濟總量,更要看重人均意義上的經濟質量,從人口數量、經濟結構和人均收入是否實現均衡來綜合考量,在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方面,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東北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比較發達,產業卻用不上,東北的醫療水平也較高,但民眾看病也挺難。在東北振興的過程里,除了經濟,也要關注教育、醫療和經濟的統籌發展問題?!崩顒P說。

    2020年11月19日,遼寧沈陽,東北大學2021秋季就業雙向選擇洽談會上人頭攢動

    尋找新增長點

    2019 年 8 月 26 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要保障民生底線,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發展中營造平衡?!?/p>

    東北地區是國土開發的重要板塊,對全國發展、生態文明與國防建設及地緣政治均具有戰略意義。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等五大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國家會在新形勢下持續加大對東北戰略安全的支持和布局,東北各地要結合各自比較優勢,利用國家布局的溢出效應。”付才輝認為,東北各地要緊扣當地比較優勢,求真務實地推動當地發展,做好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結合,不能好高騖遠。

    李凱認為,“十四五”時期,要在推進東北全面振興的基礎上,兼顧上述“五個安全”。在新的發展階段,充分調動市場性的機制,讓民眾感受到通過創業與勞動能有所得。東北全面振興和保障“五個安全”不能分開看,而要結合二者,在統籌兼顧中尋找到新的增長點。

    李凱舉例說,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東北地區可發展農業產品深加工,在食品、飼料等產業作出突破,向全國供應高質量的食品,在延伸產業鏈的同時,增加更多就業崗位,讓地方民眾受益。

    從兼顧生態安全角度來看,之前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國土開發模式,正在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在保護生態環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生態資源無疑是東北轉型的重要財富。從全國來看,東北的生態優勢明顯,在新發展格局下,可尋找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機遇。

    從兼顧產業安全角度上來看,李凱認為,傳統優勢產業的產業鏈延伸,諸如裝備制造、生物制藥、石油化工向消費品延伸對接,同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東北大有文章可做。受歷史發展因素的影響,東北的產業結構偏重,在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和培育新增長點的過程中,東北的生活性服務業市場潛力也非常大。

    王洪章表示,東北的山、水、江、河、湖、海等自然風光,歷史、民族、鄉情等特殊的人文景觀,四季分明的獨特氣候環境,甚至廢棄長達百年的老企業舊廠房、舊設施、舊設備等,都是旅游休閑、健康生活、養老、增加知識、了解民族文化的好地方。這些資源稟賦優勢,也是培育新增長點的起點。

    目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前景、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東北區域戰略的形成等,均為東北振興提供了一些突破機遇,而隨著《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的制定和出臺,未來東北振興的思路也會更加清晰?!矩熑尉庉?額發】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國務院批復了!“十四五”東北全面振興,開干!
    工信部:正分行業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將在年內陸續出臺
    上半年中部地區經濟總量11.8萬億,增14.7%
    外媒:中國機遇不可忽視 外資持續涌入中國市場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