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人物】李東生TCL進化論

    5年前,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將TCL與三星液晶(LCD)業務的競爭比喻為一場賽跑?!霸倥芪迥?,我們能差不多在一條線上?!?/p>

    如今,李東生再次接受《英才》記者專訪,5年前的預言“超額”兌現。

    2020年8月28日,TCL科技公告,旗下TCL華星以10.8億美元(約76億人民幣)收購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60%股權及蘇州三星顯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在全球液晶顯示產業格局中,三星逐步退出、TCL從追趕者躍升為領先者。

    從生產銷售磁帶、電話、電視機,到進入面板行業并取得全球液晶顯示產業領先位置,TCL的成長遵循著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的快速步伐、演繹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角色蛻變、見證著中國企業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馳名海外的全球化擴張。

    四十不惑,在地產、教育等業務盈利的時候放手割愛,在液晶面板身位落后的時候厚積薄發?;赝?0年,與李東生同期的企業家依然活躍在市場前沿的寥寥。一個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企業,如何追求極致成本效率?又如何穿越周期,從一個消費電子企業成功轉身為科技產業集團?

    產業上移

    李東生坦言:過去十年,TCL能夠實現超越,源于對實業的專注和堅守。

    企業聚焦優勢主業幾乎是所有商學院課程中的“真理”,然而回顧近些年中國商業的發展脈絡,“風口飛豬”比比皆是。當企業家的野心已經無法被企業的資金與能力覆蓋之時,墜落在所難免。

    李東生告訴《英才》記者:“TCL在發展過程中也是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像做房地產,做資源開發,這些項目我們都做過。但是實踐證明做自己沒有優勢的領域是很難成功的。我只是覺悟的比較早,所以這些非制造業的業務,我比較早的就把它清理掉了。”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曾經以家電制造、消費電子家喻戶曉的TCL名氣似乎“不復當年”。TCL的業務看似范圍越來越窄,但實則產業聚焦越來越深。

    在TCL內部,管理團隊無不對TCL的每一次變革深諳于心,而人們熟知的“鷹的重生”這次變革同時也是觸發TCL向顯示產業上游進化的動力之一。

    2006年,TCL海外并購“遇阻”,經營壓力驟增;而更為嚴峻的是,電視行業的顯示技術正在經歷新的技術路徑更迭——LCD正在快速取代CRT,而國內當時在液晶產業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需仰人鼻息。

    經營困境、缺芯少屏的狀態如果持續,TCL將無以為繼。雖然與今天國內科技公司面臨的情況有所不同,但彼時的李東生就已經體驗到了“卡脖子”的掣肘。

    “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一定要在高科技重資產的戰略新興領域尋求突破?!崩顤|生對于那次變革的總結現在看來依然沒有過時。

    隨著2009年投資建設TCL華星,TCL正式戰略“上”移,也由此開啟了從終端產品制造轉型高科技企業之路,業務模式開始從2C業務擴展到2B的業務。

    李東生坦言:“我們進入這個產業的時候,三星就是全球行業的標桿,TCL以它為目標追趕。用了大概11年的時間在LCD領域(局部)超越了三星。去年我們收購了三星蘇州工廠,包括它的模組工廠,這也是它在中國唯一的顯示工廠?!?/p>

    隨著三星宣布陸續停產韓國的兩家工廠,曾經的“標桿”逐步退出了液晶顯示產業。李東生執掌的TCL超額兌現了“5年趕上三星”的預言。

    在TCL華星完成對三星蘇州工廠的收購后,中國大陸面板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進一步提高。

    穿越周期

    面板行業是典型的周期性產業,具有極高的產業門檻,即“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李東生更是直言:“這是一條沒有出口的高速公路”。

    在這樣一條持續進化的高科技賽道中,企業護城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東生告訴《英才》記者,身處這樣一條賽道中,企業必須具備:技術的領先能力、資本運作能力以及戰略管理能力。由此構建的護城河才是穩固的。

    在TCL向產業鏈上游進發之前,中國的制造業處于低端水平,大而不強。這一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企業獲利能力長期不足,投資和回報無法形成閉環;同時,產品技術的能力不夠,企業、產業的規模發展也就受到限制。而隨著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歐美傳統強國的競爭力趨弱,中國的制造業轉型迎來發展機遇。TCL進入上游產業可謂順勢而為,也因此,TCL的產業技術能力有機會實現追趕超越。

    2020上半年以前,TCL華星已建和在建的生產線共有6條:通過2條8.5代線建設,在TV面板領域站穩腳跟;隨后以2條6代線順利切入小尺寸面板,出貨量份額超過10%;近幾年又通過2條11代線進一步擴張大尺寸產能,確立了全球大尺寸面板的領先地位。

    目前TCL華星產品覆蓋大、中、小尺寸面板及觸控模組、電子白板、拼接墻、車載、電競等高端顯示應用領域:TV面板出貨面積全球第二,55吋電視面板市占率全球第一,65吋電視面板市占率居全球第二位;t3產線LTPS手機面板出貨量全球前三,t4柔性AMOLED產線高端、新形態產品技術迅速提升,持續深化與全球頭部品牌客戶合作。

    值得期待的是,2021年,隨著t7產能釋放以及蘇州三星產能整合,TCL華星全年產能將大幅增加,行業地位和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5月,廣州華星第8.6代氧化物半導體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t9)正式簽約,未來3-5年會繼續助陣產業規模及技術領先。

    回看企業發展歷程,無論是低谷徘徊還是激流勇進,資金都是重要的“糧草保障”。李東生自豪于對資金、財務風險的把控,TCL也確實從未在資金困局中身陷囹圄。

    據了解,TCL華星從未在一年內開建過兩個工廠。李東生向《英才》記者舉例說明:“華星的業務是按照十年的周期來測算現金流。因為它的項目從立項建設到投產要三年。主要設備的折舊期是七年,所以整個投入和回收從資金來看,它是需要一個十年周期的。通過對每個項目的把控,TCL的資金狀況得以一直保持健康。

    “逢低買入”是進行投資的基本常識。但對于企業而言,判斷行業發展階段并抵御風口的誘惑又總是旁觀者清或事后諸葛。因此,戰略管理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此,李東生認為對于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的業務,在決定進入的時候,就一定要想清楚,未來進入這個產業對企業意味著什么,企業要做好哪些準備,要建立哪些能力。

    作為小尺寸面板的核心應用領域,手機屏幕近些年的發展可謂勢頭迅猛。在2021年春季,小米發布了首款折疊屏手機MIXFOLD。這款小米在售最高端的手機搭載了8.01吋柔性OLED折疊屏,而這塊備受關注的屏幕供應商正是TCL華星。

    但是回顧早期OLED技術剛剛應用于手機屏幕時,三星幾乎是唯一選擇。由于三星的高舉高打,早期OLED領域的競爭壁壘是相當高的。而同期TCL客觀上并不具備下場廝殺的優勢。李東生回憶,在明確效益不會很好的前提下,TCL延遲了進入OLED領域的時機,而在這一過程中,TCL仍然保留了一個300多人的團隊,做前期的技術和工藝開發,以此來減少后續進入的試錯成本。

    如今,OLED屏幕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高端手機開始采用國產OLED屏幕。TCL華星在產業上的“延遲滿足”恰逢其時。

    李東生告訴《英才》記者:“每個企業貼在墻上的口號不會差太遠。但各家的業績卻有好有壞”。從企業的護城河來看,技術創新的持續驅動、極致成本效益的考量、戰略牽引的合理把控正是TCL華星穿越周期、不斷進化的密碼,具體措施則包括滿產滿銷、雙子工廠布局等。這些都使得TCL華星成為自投產以來每年都盈利的面板企業,截至2020年底,其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已經連續32個季度全球領先。

    戰略聚焦

    結果導向來看,TCL的戰略“上”移可謂成功,TCL具備了全產業鏈的整合、協同優勢;但問題也伴隨出現:TCL并行于消費電子、液晶面板兩條不盡相同的賽道。迥異的商業邏輯、參差的產業周期令TCL的前行步伐又一次放緩。2015-2016年,TCL的營收徘徊不前,但盈利卻步入低谷。雖然在多個領域都有涉足,但用李東生的話來講:“我們當時業務體量1000億多一點,體量不算小,但是分散在太多的行業領域。每一個行業我們都沒有特別的優勢。”

    “虛胖”的TCL亟待“瘦身”。

    2017年,李東生發表《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改變自己才能把握未來》的內部講話,正式勾勒出TCL新一輪變革的開展路徑。如:集團直管(控股)的二級公司由51家,縮減到20多家。聚焦資源做強主業,將每個產業做到行業領先;將各產業的不動產在項目中剝離,實現資產證券化,增加企業資產流動性,提升收益率,增加資本回報率等。

    在TCL瘦身的過程中,一些仍在賺錢的項目被清理。然而再次復盤,李東生認為:“當時企業陷入了機會牽引的怪圈,看到什么產品有比較好的盈利前景,我們就會考慮進入,而沒有更多的從企業的能力是否匹配去考慮?!?/p>

    隨著轉型大幕的開啟,TCL從機會牽引轉變為戰略牽引?!爸挥袘鹇郧逦?,下來該做什么事情才會明確?!崩顤|生說道。

    2019年,TCL集團完成重大戰略重組。TCL科技集團聚焦半導體顯示技術和材料等高科技、資本密集、長周期的科技產業領域,強化產業金融和投資業務;TCL實業控股整合智能終端業務,建立合伙人機制,加速全球業務布局。

    李東生笑稱:中國企業都有世界500強的情結,把盈利的企業也做剝離,當時這個決定做起來確實有點糾結。但TCL只有選定和聚焦核心產業,在這一領域才能夠做強做大、才能夠走得更遠。

    2020年,天津中環集團開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TCL科技成功摘牌,收購其100%股權。收購中環令TCL開辟了“新產業增長曲線”,同時這也是其戰略聚焦的一個舉措。

    李東生表示,雖然收購中環有一定的隨機性,但TCL與中環最終能夠結緣,是因為二者都處于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的賽道中,管理邏輯相同;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的LCD產業與光伏產業都占據著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而TCL與中環又都是其中的領先企業,行業地位相似;最重要的是,TCL與中環的賽道具有較強的協同關聯性。

    通過收購中環,TCL開辟了新的產業賽道,快速進入了前景廣闊的半導體光伏產業。

    除此之外,中環股份的業務還覆蓋半導體材料業務。近年來,集成電路成為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因此對半導體硅片材料的需求成為了絕對的剛需。中環股份在半導體材料方面技術積累深厚,是國內最大的半導體硅片材料生產商之一。

    在TCL科技2020年度報告董事長致辭中,李東生表示:“半導體顯示產業、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產業是戰略新興產業,賽道寬、前景好,我們已經在這兩個產業領域積累了很好的基礎和能力。我們有信心在五年內達成全球行業領先的目標?!?/p>

    TCL科技的核心業務由半導體顯示產業、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產業以及產業金融和投資平臺三個業務板塊組成。

    “產業金融的定位是很清晰,就是給我們產業發展賦能,通過資本的方式強化合作,同時也兼顧項目投資的收益。TCL從來沒想過去做成一個金融服務公司。所以過去這幾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很多大公司進入金融產業,我們都沒有去參與。”【責任編輯/古飛燕】

    來源:英才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人物】李東生TCL進化論
    【兩會】李東生回應外界“豪賭”擔憂:把控投資節奏 不會盲目提產能
    李東生500萬股“烏龍指”收益歸TCL 真的是高風亮節嗎?
    TCL董事長李東生:誤操作引起關注 將回購股份并愿承擔責任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