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銳觀察】保利博納影業(yè)總裁于冬在去年上海電影節(jié)上曾說:“電影公司未來都將給BAT打工!”他預言中國的“八大公司”可能最后變成三大公司,就是BAT的三大電影集團。
言猶在耳,預言卻幾近成真。最迅猛發(fā)力的則是阿里巴巴。3月4日,光線傳媒發(fā)布公告稱,阿里巴巴集團斥資近24億元購入9909萬股光線傳媒增發(fā)股,約占公司發(fā)行后總股本的8.8%,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至此,阿里系已經成功的構建了一個從內容原創(chuàng)(阿里影業(yè)、華誼)到發(fā)行、分銷、傳播(光線、優(yōu)酷土豆、新浪微博)再到終端(魅族)的強大文化傳媒矩陣。
突入電影,阿里來了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guī)模12.3萬億元。而同期,中國盡管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全年電影總票房達296.39億元,同比增長36.15%。即使壘上2015年2月,以40.8億元票房紀錄超越美國,成為當月全球票房冠軍的砝碼,電商和電影兩者之間市場規(guī)模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中國電商行業(yè)的領軍者阿里巴巴此刻選擇進入一個以電影為圓點的文化競技場中,意欲何為?
阿里影業(yè)CEO張強給出的答案是,馬云投資電影業(yè),不是為了賺錢,主要是看中中國電影市場的發(fā)展空間,他相信這個市場規(guī)模可能達到2000億元,發(fā)展?jié)摿嫶螅枰纳频牡胤胶芏唷?/p>
這一答案的背后,則是一個更大的布局。據說張強曾經和馬云有過一次深談,“我們一致認為,2000億元的市場規(guī)模中,票房只占三分之一,衍生品占三分之一,付費點播占三分之一。除票房之外,現在另外兩塊幾乎是空白,空白恰好是阿里要做的事情。我們希望在電影這個行業(yè)里面進行一些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張強如是說。
模式非常完美,但阿里卻沒有多少根基。財大氣粗的阿里選擇了一條最快捷的路——并購。當然,這也是之前互聯網同行如百度、騰訊以及盛大逆襲文化產業(yè)共同的進軍路線。
2014年3月,曾投資拍攝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臥虎藏龍》和2013年國產片票房冠軍《西游·降魔篇》的文化中國宣布,阿里巴巴斥資62.4億港元,入股60%,成為文化中國第一大股東。同年5月,文化中國改名為“阿里巴巴影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去年4月,阿里巴巴和云鋒基金以12.2億美元收購網絡視頻領軍企業(yè)優(yōu)酷土豆A股普通股,其中阿里巴巴持股比例為16.5%,云鋒基金持股比例為2%。此外,史玉柱和馬云同樣在這個月花65.36億元持有國內七大互聯網電視牌照方之一的華數傳媒20%的股權。
2014年11月,以投資馮小剛的賀歲片聞名的華誼兄弟發(fā)布公告稱,杭州阿里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公司出資15.33億元占股華誼兄弟8.08%。
一連串針對影視行業(yè)特定領域的領導型企業(yè)、令人眼花繚亂的并購大戲中,再加上光線傳媒,國內影視行業(yè)背后,已經隱然浮現出了阿里系的影子。而如果另外算上2013年4月入股的新浪微博和今年2月入股的知名手機廠商魅族,阿里以影視為核心的文化傳媒矩陣基本成型。
阿里布局的核心是阿里影業(yè)。坐擁300多億港元的市值,阿里影業(yè)已是國內影視公司中市值第三大的公司,僅次于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兩者還都與阿里有關聯。
舞臺搭好了,接下來的戲該如何唱?
搭積木還是澆混凝土?
2006年6月,馬云以53.5萬元的價格買下華誼兄弟10.7%的股權,隨即進入華誼兄弟董事會,作為華誼兄弟的18名發(fā)起人之一。而在2010年到2013年間,借華誼上市的東風,馬云單是拋售華誼兄弟股票就套現超過6億元,獲利超過百倍。同時,不少影視圈人也對馬云多為感念,馮小剛就曾公開感謝馬云教其投資華誼。但這僅僅是投資,而非深度介入影視行業(yè)的運營。
從根上說,互聯網的領軍企業(yè)們大多都缺少自有的內容生產環(huán)節(jié)。例如,多年前,曾經的首富陳天橋和他的盛大網絡為了打造自己的網上迪士尼,高密度、大手筆地吃下了眾多內容生產平臺,如起點文學網、酷6網和華友世紀等,而且不少是全資收購。然而一度極為龐大的盛大互動娛樂帝國,最終以其在2014年末轉型為互聯網投資公司而畫上句點。
有人曾經揶揄道,盛大的互動娛樂帝國是一個用積木壘砌的大廈,每一塊積木都很耀眼,但組合在一起,卻非常容易松動,抽一塊也許樓就塌了。因2014年9月成功帶領阿里巴巴IPO而成為新晉巨富的馬云,此刻的布局與當年陳天橋的夢想何其接近,他又將如何破解珍瓏棋局。
“淘寶上數以千萬計的商品,沒有一件是阿里自己生產的。當然,除了天貓盒子。”業(yè)內人士如此談論阿里的內容匱乏:“就算是盒子,里面搭載的內容也并不真正在阿里的掌控之下。因此,以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yè)們,對于版權,有著天然的崇拜,文化產業(yè)則是版權最集中的地方。”
為了避免走向當年盛大的積木效應,阿里大多采取控股和入股的方式進入,較之盛大多領域投資,阿里則集中突破影視一點,且投資的影視大鱷之間還存在著競爭關系,如光線和華誼之間的競爭就一直趨于白熱化。這種并購模式,被業(yè)界視為是一種“賽馬”,確保阿里在和各關聯公司合作之時,影視大鱷們能繼續(xù)保持良好的競技勢頭,形成阿里影視堅固的基石。但情況也絕非如此樂觀。
文化中國自從更名為阿里影業(yè)以來,這家上市公司尚未對外正式發(fā)布過公司的發(fā)展戰(zhàn)略,整個2014年幾乎沒有電影上線。同時更被爆出文化中國老員工集體出走,近乎天價購買了個空殼。今年1月,阿里影業(yè)更宣布去年全年虧損可能達到6億港元,原因就是推遲發(fā)行了原定于去年發(fā)行的若干電視劇,取消或是推遲了若干原定去年制作、發(fā)行的電影……直到2015年開年后,收拾停當的阿里影業(yè)才宣布第一個項目——由王家衛(wèi)監(jiān)制的《擺渡人》。
作為中心支柱的阿里影業(yè)如此,作為阿里外圍的光線傳媒也未必光鮮。表面上看,其2014年出品的電影《爸爸去哪兒》、《分手大師》、《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均打入國產電影前十名,更成為民營影視公司票房冠軍。但光線賴以起家的電視劇業(yè)務卻江河日下,尤其是斥巨資的綜藝秀《中國正在聽》,以轟轟烈烈開場,卻以冷冷清清收場。公告顯示,2014年光線傳媒電視劇板塊收入和毛利卻同比減少。
狀態(tài)不穩(wěn)定的小伙伴們所組成的松散阿里影視聯盟,依然還是一個隨時可能崩塌的積木大廈,該怎么給它澆筑混凝土?
十年之約!注入電商混凝土
阿里巴巴集團擁有兩大優(yōu)勢“大數據”和“電商平臺”,這也是阿里給它的影視大廈準備的混凝土,而且已經開始試水。
2015年初,東方衛(wèi)視熱播劇《何以笙簫默》與天貓達成合作,觀眾邊看邊購買劇中同款商品,但實行效果并不理想。據公開數據顯示,《何以笙簫默》“邊看邊買”頁面上線第一天,就有近300萬用戶體驗,女裝商家的頁面流量是活動前的10倍。不過,銷售數據卻很慘淡,大部分商品月銷量僅一兩位數,最高不過三位數。
阿里將傳統(tǒng)媒體、電商平臺、產業(yè)實體三者串成閉環(huán)的T2O模式,一上場就遭遇了冷水。這也同時給其在2月牽手深圳衛(wèi)視、廣東衛(wèi)視,打造電商定制劇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阿里巴巴的用戶平臺難以直接平移的糾結,也同樣體現在去年3月推出的“娛樂寶”上。該理財產品主打用戶出資100元,即可投資影視劇,預期年化率7%。但上線初期,用戶還不到20萬人,參與的電影數量也較少,與阿里數億用戶相比微不足道。
但這只是阿里的一次牛刀小試,它的混凝土澆筑計劃看起來更加嚴密。
張強如此描述未來阿里影業(yè)的戰(zhàn)略構想:第一是O2O的電影模式;第二是在影視劇中打通電商模式;第三是拍電影和電視劇。所謂O2O的電影模式,張強提出,要建起一支全國最大的地網發(fā)行團隊。所謂地網發(fā)行,通俗地說,類似于廠商在超市里派駐的促銷員,他們的任務是幫助電影在各家影院獲得更多場次的排片,并通過支付寶的用戶數據系統(tǒng),幫助電影院將周邊3公里的支付寶用戶發(fā)展為電影院的會員。
拉客免費,但影院同樣要付出“代價”。張強的計劃中,未來電影院的售票系統(tǒng)都會搭建在淘寶的平臺上。等于說,阿里的“電商+電影”,此刻的核心目標尚不是出幾部熱播劇和大片,而是沉到更基層,將院線納入阿里影業(yè)版圖,用大數據和電商平臺來打開票房的新藍海。
這個版圖成型的時限,馬云也早有預期:阿里進入的任何領域,都是中國10年后需要的。什么東西熱,反而不會跟進。然而,這樣的電商混凝土能否真正凝固成型呢?至少對于阿里來說,依然有三大難關難過。
其一是O2O電影模式。它其實只是團購模式的升級版,不只是阿里在布局,百度糯米、京東和窩窩團亦在布局,支付寶的大數據未必有絕對優(yōu)勢。且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微信支付一枝獨秀,更克制了其版圖的擴展,僅百度糯米連續(xù)兩年在本地生活服務以“3·7女生節(jié)”狙擊淘寶“3·8女人節(jié)”上并得手,即可見一斑。
其二是在影視劇中打通電商的T2O模式。目前看來也尚停留在電視購物網絡版之上,且以所謂影星同款來刺激電商銷量,形成爆款,在淘寶文化下,亦難脫離高仿、山寨之嫌。這也是在西方能成功的T2O,在中國卻首戰(zhàn)失利的關鍵所在。
而如何破?不事內容(商品)生產的阿里貌似無解。
其三是投資影視劇。這本身就帶有賭博的意味。要知道,2014年,號稱投資超過3億元的《太平輪》遭遇票房滑鐵盧,反而年度票房冠軍被投資7000萬元的《心花路放》以11億元拿下。當下強有力的小伙伴們,亦可能在未來的發(fā)展路上成為拖后腿的“豬隊友”。同樣,有錢的阿里還沒有做好這道“文化題”的經驗。
目測將達到2000億元的市場規(guī)模,或許真要到10年之后,且到時也未必是阿里的天下。【責任編輯/劉佳慶】
本文為張書樂供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稿件,刊載于《商界評論》2015年4期,作者微信號:zsl13973399819。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yè)和個人。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chuàng)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