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靠“抄中國作業”,出口額10年翻4倍,越南能威脅中國制造嗎

    這幾年,咱們南邊的鄰居越南挺能鬧騰。

    不同于以往在邊境和海上的摩擦,他們現在干的事情就是“抄作業”——專挑賺錢的領域下手,從做衣服鞋子、到組裝手機耳機筆記本,搶起中國的生意來那叫一個順暢。

    就拿老外最喜歡玩梗的衣服鞋子“Made in China”來說吧,實際上很多工廠的生產線早都搬東南亞去了,有家叫寶成工業的臺灣公司是個例子:

    他們是全球最大的運動休閑鞋代工廠,每年光給耐克、阿迪這些國際大牌代工就能賺幾百億人民幣,2011年的時候在大陸有255條鞋業生產線、占他們總產能的47.4%;

    可從2014年起,他們就不在財報中披露具體的生產線數字了,而國內的產能占比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下降,等到2019年,大陸的生產比例已經降到了13%、取而代之的是占比近44%的越南。

    如果被搶去的只是鞋廠也就罷了,這個趨勢正在蔓延到更精密的電子設備制造產業中。

    早幾年的時候,三星在大陸的手機制造廠還有三個,分別在天津、深圳和惠州。18年深圳工廠整體裁撤、2019年最后的惠州手機工廠停產,今年就連剩下的電腦、電視組裝工廠也要保不住了。

    而這一次,取代了中國位置的還是越南。

    打從2008年在當地建了第一座手機工廠起,李家人在越南的根基就越來越深。2019年,三星在越南的四家子公司合計營收658億美元、手機產能占比更是從2012年的29%攀升到了50%,有點可怕。

    上個月底,另一個制造業巨頭也被曝出了要在越南擴廠的消息。

    有外媒稱,富士康計劃將投資2.7億美元擴大在越南的生產規模。別看前些年“膨脹”的郭臺銘總是嚷著搬離中國,但這一次恐怕還真不是危言聳聽。

    眼看著能造的東西越來越多,越南的出口貿易也跟著紅火了起來——從2010年的722.37億美元,猛增到了2019年的2642.73億美元,翻了將近四倍,確實很厲害。

    在很多人眼里,越南的發展是一場“摸著中國過河”的嘗試,這還挺有道理。

    在整個八十年代,越南外部矛盾不斷,內部供需錯配和物價闖關失敗導致通貨膨脹,稱得上是民生凋敝,被同在東南亞的亞洲四小虎遠遠甩在身后。

    怎么辦呢?

    看著已經走上改開正規的中國,越南也開始有樣學樣——

    比如私有化改革、開放市場、動員一切力量吸引境外資本,再比如處置喪失活力的國企、逐步放開農副產品和日用及工業消費品的價格,甚至每年還會派人到中國考察,態度很誠懇。

    有意思的是,越南的社科院還在1991年專門出版了一本《在改革道路上的中國》,直言當代中國是頭等重要的研究對象,可見其所受影響的潛移默化。

    等到了2001年農德孟上臺之后,越南的發展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他們不僅先后加入了東盟和APEC,又同美國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之后順利加入了WTO,私企和外商投資也迎來了一波井噴,其中發展最迅猛的就是紡織業。

    現如今,越南已經是全球排名前十的紡織品出口國了,每年的出口額超過300億美元。

    最近幾年,越南在電子產業領域也開始發力了。

    從2008年開始,三星就盯上了越南的土地和機會,不僅掏出了6.7億美元建了工廠,時任會長李健熙更是親自率隊訪問越南,還安排接班人李在镕負責當地的產業布局。

    看到當地勞動力成本低廉,靠譜程度也比印度強不少,三星的投入十分堅決。到2018年4月,三星對越南投資總額已經增至173億美元——可以說是“舉家搬遷”了。

    不管這是不是三星太子鞏固自己地位的孤注一擲,但越南的電子產業倒是借此開了個好頭。

    要知道,三星不僅創造了就業和稅收,更帶活了周邊的配件網絡和產業鏈條、培養了相當數量的產業工人,然后這些變化被蘋果看到了,一向自我標榜“不會為了成本就轉移”的蘋果也拔腿去了越南。

    從2019年開始,蘋果就開始在越南進行Airpods的生產測試,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在當地的工廠也都參與到了其中,到了今年,這些生產線已經滿負荷得跑了起來。

    今年第一季度越南就生產了大約300-400萬個Airpods,算下來差不多占到所有代工份額的15%,可見越南的代工技術已經算是日趨成熟了。

    靠著堅挺的外貿,2019年越南的GDP增速達7.02%,進出口總額更是突破了5000億美元大關,創下了歷史紀錄。

    也許正是借著這股東風,他們信心滿滿地提出了一個宏大的國家愿景——在獨立100周年(2045年)之際,使越南發展成為高收入發達國家。

    不管靠不靠譜,但的確還挺唬人。

    從外遷企業的角度來看,越南在某些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曾經擁有過的人口紅利。盡管經歷了多年的戰亂消耗,但越南依然在戰后迎來了一波寶貴的嬰兒潮。

    越南目前擁有5400多萬青壯年勞動力,其中大部分是年輕的八零后、九零后。考慮到儒家文化圈人民吃苦耐勞的獨特優勢,這是越南工業化背后的最大底氣。

    除此之外,越南在給企業減負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2016年發布了新的減稅草案,除了將中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由此前的20%下調至17%,年營業額不超過1000億越南盾的企業還可以免稅;

    再比如效仿中國大力發展經濟園區、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各種各樣的政策,除了在進出口稅收、企業所得稅等方面享受減免外,還可以在土地租金、信貸配給等方面享受優惠。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呼風喚雨的互聯網公司們也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起了點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同于“笨重”的工廠和技術企業,故事更動聽的互聯網項目顯然更吸引投資人的注意。賺快錢的誘惑太大了,資金更愿意投進燒錢擴張等壟斷的“新賽道”上,這種擠出效應是非常顯著的。

    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地價漲、人工貴,逼得曹德旺都不得不站出來感慨:國內勞工成本過高、制造業稅負過重,但相比“意氣風發”的互聯網新貴們,老實業家的聲音顯然有點式微。

    面對更低廉的生產成本和優惠政策,部分產業資本的選擇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轉移就成了一種稀松平常的趨勢。

    尤其是在美國和日本的幾波貿易對抗之后,承接了半導體和汽車等產業的中國臺灣和韓國等地爭先恐后地實現了經濟趕超,也培養出了不少像富士康和三星這樣的國際巨頭。

    在國際產業鏈的重構過程中,總會有人成為那匹脫穎而出的黑馬,從這個角度來看,地處東南亞的越南也面臨著同樣的機遇。

    短期來看,取代中國還是有點難,越南整體的產業配套還比較落后,一些產業的設備及零部件都要從中國進口:比如在2018年,他們就從中國進口了814億人民幣的機械設備;雖然電子設備也是越南出口的重要組成,但30%的智能手機零部件,以及70%的制造企業主要零部件仍然依賴中國供應。

    相比之下,中國國產品牌在供應鏈中日益強勢的話語權是個優勢,換句話說,在低端制造業外流東南亞之前,基建完善、產業鏈網絡健全的我們依然保留著把他們留在國內的選擇權。

    但是吧,留給我們的時間也不會太多了,低端的流出不可逆轉,高端制造尚需時日,怎么利用好這段時間在全球貿易的零和博弈里獲取更多利益?需要好好想想了。

    就目前的數據來看,我們的貿易逆差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 最大的大頭是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的中高端電子零部件、集成電路以及各種機械設備;

    ● 其次是拉美、澳洲和中東的糧食、石油和鐵礦石等自然資源;

    ● 緊接著是歐洲的機械、電子和醫藥產品。

    除開拉美的大豆、澳洲的鐵礦和中東的石油難做文章之外,剩下兩千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都可以在未來逐步降低、并盡可能反哺國內的制造業生產。

    從這個角度來看,老老實實搞制造業而不是一窩蜂的都把錢弄去搞長租公寓、放貸、賣菜,給我們帶來的回報才是無限的。【責任編輯/江小白】

    來源:大貓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靠“抄中國作業”,出口額10年翻4倍,越南能威脅中國制造嗎
    承接中國產業轉移,越南到底行不行
    【深度】“人間蒸發”!越南驚現ICO奇案,3.2萬人被騙6.6億美元!
    越南餐館經理被曝大宰外國游客:一頓飯收約20萬元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