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急火燎的停牌、發公告,最后竟然還匆忙勘誤別字,本是接近300億人民幣融資的大喜事,為何會被小米導演成荒腔走板的鬧劇?
12月2日,小米集團-W早盤突然宣布臨停,午間發布公告拋出巨額再融資計劃,配股與發債合計將最高融資近40億美元。
然而,早在隔夜晚間,小米的巨額融資計劃已經成為財經圈人所公知的事情。
根據界面援引外媒報道,在一份媒體得到的“文件”中,小米的融資計劃中包括價格、規模、融資方式等關鍵要素均被和盤托出。
小米喜事成鬧劇,而高位增發之舉也疑似引起廣泛爭議,加上使用大比例可轉債融資的手段,市場擔憂參與配售方“信心不足”。12月2日下午復牌后,小米集團-W股價跌幅一度超過11%,最終收跌7.07%,市值蒸發超430億港元。
巨額融資“泄密”始末
12月1日晚間,外媒爆出重磅消息,稱小米集團將達成港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充值配售(相當于A股的定增),募得資金將用于業務拓展、增加市場份額、生態系統投資等。
該媒體引述“交易文件”稱,發行條款顯示,小米擬以先舊后新方式配售10億股,價格區間為23.7-24.5港元/股,最多融資32億美元;同時將發行一項7年期的8.55億美元零票息可換股債券,共計籌資最多40億美元(約314億港元)。
奇怪的是,環球老虎財經于12月1日登錄港交所官網,卻未能查到該“交易文件”,似乎融資消息是被媒體提前泄密。
而在次日早間,外媒再次報道,前述再融資配售價格為23.7元/股,其與最終公告披露版本一致。
12月2日盤前,小米在港交所發布臨停公告,小米集團的股票和債券已于上午9時01分起短暫停止買賣。因此,與該公司有關的所有結構性產品亦已同時短暫停止買賣。而這次頗為異常情況的這也是小米集團市以來第一次發布臨停公告。
此后,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徐潔云也通過個人微博表示,“關于今天上午的停牌,其實就是因為公告在港交所上傳的技術性原因,未能及時上傳所致,稍安勿躁,稍后會有公告披露。”據悉,港交所每日盤前公告上傳的截止時間為上午8:30。
當日午間,小米發布公告,正式披露了再融資計劃,定增與可轉債共計近40億美元(約314億港元),也坐實了此前媒體報道的內容。
不過,泄密事件一出,小米似乎也“慌了神”,該份公告中甚至出現了錯誤。在公司配股表述中,公司配股價23.7港元較聯交所前日收盤價26.15港元“折讓9.4%”寫成了“溢價9.4%”。該筆誤已于12月3日公告加以澄清。
由于高位巨額增發引起市場爭議,下午1點復牌后市場一片拋售,開盤交易僅2分鐘,小米股價直線跳水超11%,市值蒸發超602億港元,后小幅反彈,最終收跌7.07%,市值蒸發超430億港元,仍高于本次募資金額。
再融資消息提前“泄密”,或與港股上市規則相關
從上市規則上看,港股上市公司“增發”自由度較高。
上市公司一般會通過股東周年大會要求股東向董事會作出一般性的授權,以獲得發行新股的權力,一年內可以增發不超過20%,且配股價格不得較基準價格折讓20%以上。得到授權后,公司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隨時增發,以把握市場時機獲得最佳的籌資效果,理論上甚至可以做到當晚決定,次日執行。
另一方面,與A股的“定增”相比,港股上市公司配股的流程也比較簡單,無須提前審批,公司只需與賣方及經辦人簽訂配售及認購協議即可。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會委聘配售代理(比如券商)配售新股或舊股給公司特定的投資者或有興趣的投資者。
4月26日,小米集團發布股東周年大會通告,其中首次提及建議售出發行股份之一般授權,并于6月23日通過投票,意味著正式獲得授權。此后公告顯示,公司于7月、9月、10月,三次出售購股權,初步完成了配股前的“預備動作”。
有業內人士猜測,此次“泄密”或是因媒體從小米前期做配股預備時嗅到線索,后向相關配售代理或簽訂協議的意向買方處打聽到了消息。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集團也在公告中披露,公司與經辦人簽訂可轉債交易的時間是12月1日盤后。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小米披露的公告,此次配售選擇的是“先舊后新”規則,即老股東會先將自己持有的股份配售給獨立的第三方投資者,然后再認購公司發行的新股份。在此規則下,通常對認購其配股的投資者不設禁售股,也無需鎖死投資者資金。
禁售期方面,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港股配售均設有最少30日以上的禁售期,而此次小米對認購方設置的禁售期為90天,或是因為募資金額之巨,也確實需要留下較大的緩沖余地,減小對股價的沖擊。
上市首次再融資:定增+轉債
除了融資消息的公布一波三折,小米此次融資計劃的細節也值得關注。
根據12月2日午間發布的公告,小米集團將配售10億股股票,約為當下已發行股份總數的約4.1%,及完成認購后經擴大的已發行股份總數約4.0%。此舉相當于引入了近5%的股東,對公司股權結構的影響不可謂小。
配售價格上,傳聞中給出的是23.7-24.5港元/股的價格區間,實際公告中則為23.7港元,處于該區間的下沿。公告中稱,配售價較12月1日收市價每股26.15港元折價約9.4%;較最后五個連續交易日平均收市價每股26.29港元折讓約9.9%。
配售之外,小米集團還將發行8.55億美元的七年期零票息有擔保可換股債券,初步換股價為36.74港元/股,較12月1日收盤價溢價40.5%,相比傳聞中高達42.5-52.5%的轉股溢價比也低了不少。
小米此次再融資可謂大手筆,定增與發債合計最高能融資近40億美元,約合260億元人民幣,創下了港股的再融資記錄。據悉,這也是小米自2018年上市以來首次大規模募資。
至于認購定增的對象,公告中并未具體披露,僅表示將由經辦人配售予不少于六名獨立專業機構或個別投資者。
市場傳聞中,高瓴或是小米此次配股的接手方之一,目前小米與高瓴均未對此置評。
此前就有市場傳言稱,高瓴近日與小米曾有過一次會談。另有媒體報道稱,12月1日收盤后,小米集團配售股份迅速受到全球資本市場的追捧,在4小時內即交易完畢。目前已知高瓴資本等國際知名價值投資機構,已經承接了相當一部分股份。
另外,由于可轉債兼具股性和債性,對于投資人來說是個“可進可退”的選擇。認購小米上市后首次“開閘”發行的股與債的是否為同一批人,市場也猜測紛紜。
有業內人士表示,當股價下跌時,可轉債的債性具有價值保護的作用。由于小米前期股價走勢較弱,選擇認購可轉債的投資者或是想避免短期的股價波動,是一個相對保守的選擇。但另一方面,換股價溢價40%的幅度并不算低,說明投資者還是認可小米的長期投資價值。
高位增發,市場買帳嗎?
上市以來,小米身上多空博弈激烈,無論是其智能手機還是aIot業務的發展,市場似乎總是抱著謹慎懷疑的態度,使得股價長期承壓。
11月24日,小米發布了三季報,海外出貨量逆勢大漲,重回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三,帶動營收利潤均創新高,此后股價卻一路下跌,一周時間內小米股價已然跌去超10%。
雖然整體增長大超分析師預期,但小米在AIot、互聯網等其他業務上的增速依舊沒有太大驚喜。加上市場對小米將接手華為海外市場份額早有預期,前期已有一波上漲,財報發布即利好兌現,引發市場拋售。
加上近期榮耀“單飛”消息的影響,小米股價進一步承壓。由于其海外市場在生態圈搭建方面進展較慢,機構認為小米存在回吐此前增長份額的風險,給出的投資評級多為“估售”。
花旗發布研報稱,榮耀與小米在市場細分和銷售渠道方面存在重大重疊。若榮耀仍是競爭對手,預計小米將面臨5-10%的出貨量下行風險,中國月活用戶或將下降10%,凈利潤或將下降10-15%。將小米目標價由22.2港元下調至19.3港元,并將投資評級由“買入”降至“沽售”。
在這“短暫”的相對高位上,小米“急匆匆”地拋出巨額募資,故引發了市場極大爭議。
募資用途上,小米稱,將把發行債券和配售與認購所得款項凈額用于補充營運資金,用于業務拓展、并增加關鍵領域的市場份額和戰略生態系統的投資。
至于發行原因,公告中稱,發行債券或能使得股東基礎得以擴大并讓股東結構多元化、提升公司流動性、降低公司融資成本及籌集更多的營運資金;而進行配售及認購,旨在進一步擴大公司的股東權益基礎,優化資本架構并支持公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有市場人士認為,此次增發金額不小,但增發目的不明確,加上公告發布時的“慌亂”,給人一種沒有準備好,只是想趁股價高位最大化募資金額的感覺,后續拋售壓力可能會比較大。
另一方面,12月3日,也就是宣布增發的第二天,小米股價反彈4.12%,高位增發“加油”后,市場情緒似乎有“觸底反彈”之勢。
中信證券認為,小米此次募資,在手機行業競爭格局變化的機遇期,有助于公司加大在供應鏈保障、智能制造、渠道優化、產品升級等方面的投入,從而進一步提升中長期競爭力。持續看好公司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提升的趨勢以及AIoT業務的長期前景,維持“買入”評級。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配股的交易成功也能側面體現資本市場對小米的信心,說明目前小米的公司價值受到了一部分機構投資者的認可。另外,在引入外界資本后,公司的資本結構也將得到進一步強化,為公司的未來發展也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責任編輯/古飛燕】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