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App一次都沒打開,卻可能正在“偷聽”你聊天

    今年以來,公安部發現一些非法團伙會根據用戶的瀏覽、搜索記錄,分析其貸款意向,從而精準推送大量虛假貸款廣告,并實施詐騙。

    手機里各種各樣的App五花八門

    它在方便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同時

    似乎也越來越能準確地“捕捉”到

    我們的想法

    你在想什么,它就給你推送什么

    App的這種“正合我意”是怎么實現的?

    個人信息安全有風險嗎?

    App獲取個人信息 用戶感覺“被竊聽”

    最近,來自北京的苑先生發現,自己和朋友在偶然的線下聊天中提到了“椰棗”,結果椰棗第二天就出現在了手機應用推送里。這種精準推送,讓苑先生感到“后背發涼”。

    除了“精準”推送,還有不少用戶發現,自己如果在某個應用里發送手機號并接收到了驗證碼,不久后就會收到一些推銷電話。此外,不少用戶對于手機應用索取通訊錄等信息的授權也表示疑惑。

    多個App涉及信息過度收集

    7月5日,工信部公布了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名單。在被點名的15個App中,有13個都涉及個人信息的過度收集,包括“私自收集個人信息”“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私自共享給第三方”等,個人信息安全依然受到威脅。

    你的個人信息可能被二次販賣給非法團伙

    此外,一些非法網絡推廣團伙也盯上了用戶的個人信息。今年以來,公安部發現一些非法團伙會根據用戶的瀏覽、搜索記錄,分析其貸款意向,從而精準推送大量虛假貸款廣告,并實施詐騙。

    業內人士介紹,這些App拿到用戶的通訊錄、短信等信息,就能分析出其近段時間是否有借貸需求,這些數據很可能會被二次販賣。

    App一次都沒打開是如何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的呢?

    面對此類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專門組建了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對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等現象進行專業監管。

    App專項治理工作組檢測發現,一些社交類App剛安裝進手機,一次都還沒有打開,卻已經開始悄悄地向外傳輸數據。那么,這些App是如何獲取用戶信息的呢?

    專家表示,App獲取的第一個信息,往往是移動設備標識號。這個唯一的識別碼,相當于手機的身份證。App一旦獲得了移動設備標識號,就為個性化推送奠定了基礎。

    更可怕的是,國家有關部門還發現,App獲取的信息不僅能自己用,甚至有部分App還會把信息傳給第三方。不少應用會內嵌第三方軟件開發工具包,它通過自啟動之后的機制,將用戶的信息轉走。

    談話是否真的被竊聽?專家:存在少數但成本很高

    不過,對于用戶感覺到被“竊聽”的情況,專家表示,因為獲取成本高、法律風險大,目前用戶語音、圖片等隱私信息被收集的可能性較小。造成精準推送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好友搜了一個商品,該應用獲知了用戶間的好友關系,可能就會給相關用戶推送消息,但在用戶的體驗上,以為是自己被“竊聽”了。

    不過,專家也表示,也有越來越多新的技術手段正在降低獲取用戶信息的成本和風險。

    此外,近年來,有關部門定期針對App違法獲取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曝光,針對App的各項隱私政策也在不斷細化和規范?!矩熑尉庉?古飛燕】

    來源:央視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四川眉山一大學生手機丟失 自述9小時損失上萬元
    熱播劇不當披露個人手機號,被判賠償撫慰金3000元
    李開復炸開的隱私雷
    你也覺得手機在偷偷監聽你嗎?不,你真沒那么重要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