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李開復炸開的隱私雷

    李開復的一次“口誤”,把兩家科技公司嚇一跳。

    9月12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演講時表示,曾在早期幫助曠視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讓它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并在隨后的摸索過程中找到了幾個有價值的商業化方向。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由于涉及用戶隱私,螞蟻集團當晚火速回應稱,此前與曠視科技的合作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和傳輸。隨后李開復在微博道歉,表示其之前演講為口誤。

    作為當下知名的金融大數據公司,螞蟻自知隱私問題危險至極。聲明中,螞蟻將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視為生命線。

    所謂“生命線”,向來讓人們對科技公司愛之深恨之切。繼指紋識別技術之后,人臉識別技術火速成名。“人臉解鎖”“刷臉支付”“刷臉進出”等技術提升了安全性,自然不斷演化出新的商機。

    人臉識別系統的最大問題之一是涉及到生物特征數據,換句話說,就是人體信息,與每個人的隱私有關。隨之而來的,則是由此引發的新一輪隱私爭議。此前風靡的換臉App“ZAO”就因為存在“用戶隱私協議不規范”和“數據泄露風險”等網絡數據安全問題受到工信部的約談。

    這些年,大眾對隱私保護的態度,經歷了從無所謂到有所警覺,從大概率默認到小范圍警惕,從沉默到抗爭的階段。他們不再輕易用隱私換便捷,不再接受廉價的隱私交易,讓渡隱私不再是默認的游戲“規則”。

    警惕隱私出賣,得到越來越多普通大眾的關切。科技一路向前,以無孔不入地深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隱私雷區,中外科技公司皆難幸免。亞馬遜、蘋果、谷歌和Facebook等科技公司都曾陷入各種各樣的隱私漩渦。

    多數人認同隱私信息應該被嚴格地保護起來,但事實是保護隱私與提高效率之間總有矛盾,難以兼得。邊界和底線究竟在哪兒?新興技術的發展事態難以預估,如何進行制度設計,防范技術的弊端應當成為科技行業引領者的共識。

    李開復“口誤”的另一個主角,是一年前飽受校園監視隱私困擾的曠視。對孩子行為過分的監視,保護超越了保護的底線,成了以保護之名的“監禁”。讓人臉識別“邪不壓正”,一邊是法律強勢介入,而另一邊則是全行業強大的自我約束。

    《經濟學人》曾高呼:數據將成為新的石油。但沒有人希望,關于自己的一切成為時代進步的犧牲品。關于我的一切,應該由我決定,而不是毫不知情,或無能為力。【責任編輯/慶華】

    來源:北京商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四川眉山一大學生手機丟失 自述9小時損失上萬元
    熱播劇不當披露個人手機號,被判賠償撫慰金3000元
    李開復炸開的隱私雷
    你也覺得手機在偷偷監聽你嗎?不,你真沒那么重要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