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蘋果自研芯片:步步驚心

    近日,蘋果放出了自研芯片的最新動向。據相關科技媒體報道稱,蘋果準備最早在其本月舉行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宣布,Mac電腦將改用自主研發的處理器,以取代英特爾的芯片。

    這早已不是蘋果首次在自己的產品中采用自研的芯片。實際上從手機處理器,到電源管理芯片、調制解調器芯片,蘋果均有涉及。在芯片自研這條路上,蘋果有著非比尋常的執念。

    從蘋果自研芯片的本意來看,蘋果只是迫切希望借此加固自家護城河,同時擺脫來自高通、英特爾的影響,做到獨立自主的掌控自己發展節奏的目的。但從蘋果的自研歷史來看,蘋果自研芯片仍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蘋果自研芯片史

    蘋果作為移動終端提供商,一直以來堅持的都是其“軟硬一體化”的戰略,因而對自家產品供應鏈有著嚴苛的控制要求,在核心要件(比如芯片)上蘋果始終堅持自研。

    蘋果參與芯片研發,可以追溯到喬布斯時代。90年代,微軟的Windows系統與英特爾組合成Wintel,壟斷電腦市場;為了抵制壟斷,喬布斯宣布與IBM、摩托羅拉組成AMI Power PC 聯盟,以對抗微軟與英特爾。

    當時芯片由后兩者具體負責、蘋果參與,將Power PC芯片裝配個人電腦上,他們希望借此機會拿到PC市場的主導權,但這個愿望最終沒有實現。

    當時裝配在蘋果上面的芯片雖然是蘋果、IBM等合作的芯片,但蘋果還不是主導者,蘋果因此在芯片生產上虧損數億美元,最終只能慘痛退場。雖然這次嘗試失敗了,但這拉開了蘋果自研芯片的序幕。

    如今知名的蘋果A系列處理器正是目前人們知道最多的芯片產品線,其被廣泛應用于蘋果的iPhone、iPad、TV和Homepod等產品上。蘋果A系列處理器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iPhone 4手機上的A4處理器,隨著iPhone的更新換代,其A系列處理器也在不斷更新,功能越發強大。比如,2019年其產品采用的A13將采用7nm EUV工藝的A13。

    當然,A系列芯片只是其自研芯片的一種,其旗下芯片還包括用于智能應用的M系列協助處理器,用于Apple Watch智能手表的S系列芯片,以及用于MacBook Pro安全隱私保護的T系列芯片等等。

    為了構建自己“軟硬一體”的閉環生態,蘋果在芯片這個核心元器件上下足了功夫。不過,芯片產業重資產、重研發的特點,決定了其燒錢的特性,蘋果也不會例外,甚至搞不好還會影響蘋果的利潤率。那么,蘋果為什么還要搞自研芯片,尤其是現在自研基帶芯片這種高難度的芯片呢?

    其實,一言以蔽之,蘋果的芯片供應商不是很給力,而蘋果對保持領先有著異乎尋常的執念,這正是其下定決心做自研的關鍵。

    盟友不給力

    1994年,蘋果公司與IBM等合作的第一代Power PC芯片在其電腦Power Mac的使用大獲成功,但卻因為后續產能不足,導致蘋果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個人電腦市場的夢想破滅。

    不過,蘋果與IBM的芯片合作還是持續到了2005年。2006年,蘋果正式終止了與IBM的合作,選擇與它的老對手英特爾合作,因為IBM已經不能滿足蘋果的需求了。

    當時,蘋果對IBM給蘋果的供貨頗為不滿。實際上,IBM對蘋果嚴苛的芯片設計要求導致的成本高企相當不滿,因此不愿意給與蘋果多余備貨,這拖累了蘋果的最終產能,招致蘋果不滿,從而選擇與英特爾聯手。

    有趣的是,蘋果如今選擇離開英特爾,與當初離開IBM如出一轍。英特爾“擠牙膏”一般的芯片升級速度,讓蘋果高層擔心蘋果作為市場主導者的領先地位會受到影響。因而,對英特爾也頗為不滿。

    高通的芯片不錯,蘋果開始也很樂意與高通合作,但高通一年比一年高的授權費用,還是讓蘋果不堪重負。心懷不滿的蘋果向美國法院告發高通壟斷,引起訴訟大戰。

    隨后,蘋果開啟了“雙供應商”策略,加深與英特爾合作。但英特爾5G掉隊,蘋果指望不上,與三星合作也被對方以產能不足為由給拒了,蘋果只好重新與手握專利的高通罷兵講和。

    但齟齬已生,蘋果雖然使用高通的產品,但依舊難掩提防之心。當然,自研芯片更重要的意義是節省成本。蘋果在核心元器件上掌控度高,這是讓蘋果以占全球13.3%的市場份額而拿下全球智能手機90%利潤的關鍵。

    蘋果要想繼續提升其生態的價值,必然加強對芯片環節的掌控力度,進一步提升其對核心原器件的控制水平。

    不過,從各方面的條件來看,蘋果的自研芯片之路或許并不如其所想象的那樣容易。

    生態適配存風險

    早在2018年,就有消息人士稱,蘋果將發布代號為“Kalamata”的自研處理器項目,以便在2021年推出新iMac電腦的新處理器,讓外部開發人員做好準備。

    據悉,蘋果新處理器或將基于iPhone和iPad所使用的芯片相同的技術,但新Mac仍將運行Mac OS操作系統,而不是iOS。

    說到底,該處理器使用的技術是基于ARM的架構技術,這種架構與英特爾芯片的底層架構截然不同。這意味著開發人員時間針對新研發組件優化自己的軟件。

    知名軟件專業人士李楠認為,ARM架構運行在Mac OS上面問題不會太大,就看蘋果是否愿意這么做。他認為,蘋果已經做過多次切換指令集和硬件的嘗試,也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只要Mac非觸摸、觸摸板為主的交互方式不變,mac OS對用戶而言也會基本穩定,不太會影響用戶體驗。

    不過,風險還是存在的,系統底層安排不好,最終還是要重寫的,雖然蘋果做這些早已輕車熟路了,但難保這次不會有這方面的風險。李楠認為如果蘋果愿意使用生態霸權,要求生態開發者必須按照新生態的要求來升級軟件,否則就給下架,迫使生態開發者升級的話,或許這個問題也不是太大。

    所以,這中間需要過程,雖然對蘋果而言或許影響沒那么大,但依舊有風險。至少在2021年之前,蘋果為了不影響用戶體驗,仍然會將英特爾的處理器芯片作為過渡方案,方便用戶正常使用。

    總之,蘋果自研之后,環境適配仍然需要較長的時間,也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在里面。

    自研之路不會終止

    蘋果自研芯片困難不少,但可以明確的是,蘋果的自研之路不會就此停止。

    回顧Mac處理器的發展史,Mac處理器芯片總共更改過兩次。一次在上世紀90年代初,Mac從摩托羅拉處理器改為Power PC,第二次則是在2005年的WWDC上,喬布斯宣布Mac從Power PC改用英特爾處理器。

    按照蘋果更換處理器的規律來看,近乎每10年更換一次處理器芯片。喬布斯在2005年正式啟用新處理器芯片時曾經表示,這個處理器將保障未來十年我們繼續領先,而如今蘋果的處理器芯片已經使用了15年時間,也該到更換的時間了。

    對于雄心勃勃希望更上一層樓的蘋果而言,自研對其意義則更為重大,這正是蘋果矢志不渝堅持做自研的動力。【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劉曠公眾號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唱衰常在 蘋果依舊
    新技術、重整供應鏈,iPhone 12能成為蘋果的里程碑嗎?
    【周四早報】蘋果市值蒸發6500億,分析師:中國銷量肯定雪崩
    首款5G iPhone 發布,蘋果夢回喬布斯時代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