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新知】恒河猴實驗表明:新冠康復后可能不會再次感染

    北京時間3月19日消息,根據一項新研究,感染新冠病毒的猴子康復后不會再次感染,這表明群體免疫可能會發揮作用,科學家或許不用擔心感染者痊愈后的“復發”。

    在這項研究中,中國的研究人員讓恒河猴感染冠狀病毒,讓它們恢復健康,并在最初感染的28天后再讓它們接觸病毒。結果顯示,這些猴子似乎已經發展出了保護機制,并沒有第二次感染。研究小組認為,這表明此前中國出現的冠狀病毒“再感染者”可能只是沒有完全克服最初的感染。他們還表示,該發現也可能有助于評估針對COVID-19的疫苗開發。

    在研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的鮑琳琳和同事用SARS-CoV-2病毒感染了4只成年恒河猴。在接下來的28天里,他們觀察了這些恒河猴患病的發展過程,監測它們的體重和體溫變化,并采集鼻/咽/肛拭子和所有主要組織來測量病毒載量。

    研究小組觀察到,這些恒河猴在感染過程中的體重減輕了200至400克,同時出現食欲減退、呼吸頻率加快和彎腰駝背等癥狀。

    鼻/咽/肛拭子還顯示,恒河猴的病毒載量在感染后約3天時達到峰值,之后逐漸下降,大約14天后降至無法檢測的水平。感染后28天,有3只恒河猴已經無臨床癥狀,并且連續兩次新冠病毒檢測呈陰性,達到了類似目前患者臨床出院的評估標準。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已經從初次新冠病毒感染中恢復。在隨后的再次感染試驗中,研究人員讓其中兩只恒河猴再次暴露在新冠病毒中,劑量與之前感染時相同;另一只恒河猴則不進行攻毒試驗,作為對照組。

    當兩只恒河猴再次感染病毒后,它們的體溫都出現了短暫的升高,但采集的鼻咽和肛門拭子都沒有顯示病毒載量。所有3只猴子都沒有出現體重減輕。

    “綜上所述,我們的結果表明,最初的SARS-CoV-2感染可以保護患者不受后續感染,這對疾病的預后有參考價值,對疫苗設計也有重要意義,”研究人員寫道,“從我們目前對猴子的縱向研究來看,如果猴子在初次感染后的早期階段產生了中和抗體,那么就不會發生再次感染。相應地……當患者體內積累了足夠的特異性抗體,從而對SARS-CoV-2產生免疫力時,他們在康復過程中就不會具有傳染性。”

    在此前的報道中,有部分患者在治愈出院后,又出現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的情況。新研究的結果可能會減輕人們對此的擔憂。研究小組寫道,在這些病例中,造成再次陽性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出院前的新冠病毒檢測呈假陰性,也可能是患者雖然符合出院標準,但還沒有完全從初次感染中恢復過來。因此,完善診斷技術、抗體監測及下呼吸道樣本檢測是治愈新冠病毒感染的關鍵。

    研究人員總結道:“因此,對診斷技術、抗體監測和下呼吸道樣本檢測的進一步完善,對于治愈SARS-CoV-2感染至關重要。”研究的詳細結果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尚未經過同行評議。

    我們對冠狀病毒了解多少?

    冠狀病毒是一類能在動物和人身上引起疾病的病毒。病毒侵入宿主體內的細胞,利用這些細胞進行自我繁殖,破壞人體的正常功能。冠狀病毒是以拉丁詞“corona”命名的,意思是“王冠”,因為它們被類似于王冠的尖刺狀外殼包裹著。

    造成此次疫情的冠狀病毒是此前從未發現的新病毒,它被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命名為“SARS-CoV-2”,這是“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的縮寫。專家表示,自去年12月爆發以來,每50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就有一人死亡。由這種病毒導致的疾病被命名為COVID-19,意思是“2019冠狀病毒病”。

    冠狀病毒會感染多種不同的物種,包括人類、牛、豬、雞、狗、貓和多種野生動物。在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被發現之前,已知只有6種冠狀病毒會感染人類,其中4種會導致一種輕微的普通感冒型疾病。然而,自2002年以來,又出現了兩種新的冠狀病毒,它們會感染人類并導致更嚴重的疾病,這就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

    冠狀病毒能夠偶爾從一個物種轉移到另一個物種,正如SARS冠狀病毒、MERS冠狀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不過,現在科學家還不清楚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起源。

    病毒從何而來?

    根據目前的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幾乎肯定來自蝙蝠。冠狀病毒通常起源于動物,比如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分別被認為起源于蝙蝠和駱駝。第一批COVID-19病例來自參觀或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工作的人,該市場已被關閉并接受調查。雖然這個市場的官方名稱是海鮮市場,但也有其他野生動物在此出售。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于2020年2月在科學雜志《自然》(Natur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發現的病毒樣本的基因構成,與他們在蝙蝠身上發現的一種冠狀病毒有96%相同。

    然而,華南海鮮市場幾乎沒有蝙蝠,因此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一種動物充當了中間宿主。它們先被蝙蝠感染了新冠病毒,再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確認中間宿主到底是哪種動物。

    為何令人擔心?

    到目前為止,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例還相當低,那么醫學專家為什么會如此擔心?研究者指出,國際社會之所以對這種病毒感到擔憂,是因為對其的了解還非常少,而且疫情似乎正在迅速蔓延。

    與2003年亞洲爆發的非典(SARS)類似,新冠病毒也能夠感染人的肺部。非典導致8000人感染,近800人死亡。與之相比,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要低得多。SARS的致死率約為十分之一,而COVID-19的致死率約為五十分之一。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原因是,沒有人能對新冠病毒免疫,因為人類之前從未遇到過這種病毒。這也意味著,它可能比我們經常遇到的病毒(如流感病毒或普通感冒病毒)造成更大的傷害。牛津大學的彼得·霍恩比(Peter Horby)教授在1月份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新型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速度比一直在傳播的病毒要快得多,因為我們對它們沒有免疫力。”

    大多數季節性流感病毒的致死率不到千分之一。而我們在此討論的是一種我們尚未完全了解其嚴重程度的病毒,而它的致死率可能高達2%。”如果死亡率真的是2%,那就意味著每100個感染者中就有2個會死亡。

    “我的感覺是實際比例要低一些,”霍恩比教授補充道,“我們可能漏掉了一些較為溫和的病例,但這就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情況。2%的病死率與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相當,因此這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

    新冠病毒是如何傳播的?

    新冠肺炎可以通過咳嗽和打噴嚏在人群中傳播,是一種極具傳染性的疾病,甚至可能在人出現癥狀之前就傳播。

    研究人員認為,新冠病毒是通過唾液飛沫甚至是眼睛里的液體傳播的,因此親密接觸、接吻、共用餐具都存在風險。這種病毒還可以在塑料和鋼鐵等表面存活72小時,意味著人們在接觸受污染的表面時也可能感染。

    新冠病毒對人體有什么影響?有什么癥狀?

    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可能需要2至14天,甚至更長時間才會出現癥狀。但是,無癥狀的感染者仍可能具有傳染性。

    如果感染者真的患病,典型的癥狀包括流鼻涕、咳嗽、喉嚨痛和發燒。絕大多數病人都可以自愈,許多不需要進行任何治療。少數患者,主要是老年人或患有長期疾病的人,可能會出現肺炎。肺炎是一種肺部內部腫脹并充滿液體的感染,會使呼吸越來越困難。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窒息和死亡。

    數據顯示,年幼的兒童似乎并沒有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考慮到兒童對流感的易感性,這種情況顯得很奇怪,但原因尚不清楚。

    對新冠病毒的基因測試揭示了什么?

    中國科學家已經記錄了大約19個病毒株的基因序列,并將它們發布給世界各地的專家。這使得其他人可以研究這些病毒株,開發并測試可能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法。

    檢測結果顯示,新冠病毒在傳播的早期階段變化不大,即突變較少。然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指出,隨著病毒在人群中傳播,它正在發生變異和適應。這意味著對新冠病毒的研究,以及控制疫情的潛在努力可能會變得格外困難,因為每次科學家分析這種病毒時,它都可能出現不一樣的特征。

    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揭示新冠病毒是先感染一小部分人,然后通過他們傳播并變異,還是有來自于不同動物不同病毒株。

    這種病毒有多危險?

    新冠病毒的致死率約為2%,這與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時的死亡率相似,那次流感導致約5000萬人死亡。

    自新冠疫情爆發之初,醫學專家們就一直對實際感染人數是否遠遠高于官方記錄的病例數量存在爭議。有些人的癥狀非常輕微,除非進行檢測,否則他們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感染了,因此只有更嚴重的病例才會被發現,這使得死亡比例看起來比實際情況要高。

    然而,一項調查顯示,懷疑這些數字的理由并不充分。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布魯斯·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博士表示,沒有證據表明感染者的數字只是冰山一角,并稱目前的記錄似乎是準確的。

    有專門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嗎?

    COVID-19還沒有特效藥,而且目前來看,疫情很難以控制。抗生素對病毒不起作用,因此不用考慮。抗病毒藥物可以起作用,但是徹底了解該病毒,然后開發和生產治療的藥物需要數年時間和巨額資金。

    目前還沒有真正投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中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都在開發并試驗相關的疫苗,但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時間。各國政府和衛生當局都在努力控制病毒,照顧病人,防止他們傳染他人。在中國,感染新冠肺炎的人被隔離在醫院里,在那里他們的癥狀可以得到治療,并遠離未受感染的公眾。

    世界各地的機場都在實施篩查措施,比如讓醫生到現場檢查,測量人們的體溫以檢查是否發燒,并使用熱篩查來發現那些可能已經生病的人(感染會導致體溫升高)。然而,新冠病毒感染的癥狀可能需要數周時間才會出現,因此在機場發現病人的可能性很小。

    這次疫情是流行病還是大流行?

    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2019冠狀病毒疫情已從流行病升級為“大流行”(pandemic)。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這表明該疫情“已在全球廣泛傳播”。

    新冠疫情被稱為大流行并不意味著它變得更加致命,而是表明它已在全球蔓延。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定義為“大流行”并不會改變該組織對新冠病毒威脅的評估,“這不會改變世衛組織的工作,也不會改變國家應做的努力”。他還指出,各國仍然可以改變這次大流行的進程,而這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可以得到實際控制的大流行病。【責任編輯/常歡】

    來源:新浪科技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新知】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在肺細胞中復制能力強于SARS
    【新知】恒河猴實驗表明:新冠康復后可能不會再次感染
    海鮮市場疑云待解 新冠病毒溯源迷霧重重
    國家衛健委:核酸檢驗陰性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