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無人超市武漢上線 疫情后無人零售能否“翻身”?

    無人超市、無人咖啡機武漢上線

    疫情后,無人零售能否“翻身”

    前不久,火神山醫院建成交付后,疫區無人超市隨即上線,其由阿里的淘鮮達和湖北連鎖超市中百倉儲承建,超市24小時營業,開業第一天接待200余名顧客;瑞幸無人咖啡機“瑞即購”也已入駐武漢多家醫院。在抗疫的過程中,無人超市、無人配送、無人柜等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早在前幾年無人零售曾經很熱,但很短的時間內,它經歷了從瞬間火爆到一地雞毛,再到暗流涌動,這其中原因何在?未來,無人零售又將往何處去?

    曾經的輝煌始于2017年

    當線上獲取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發展也幾乎到達天花板時,2016年,亞馬遜第一家無人體驗店Amazon Go開業,創行業先河。隨后國內商家迅速跟進。2017年,新零售的概念橫空出世,雖然每個人對它的解讀都不相同,但無人零售因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以及移動支付和配套設施的逐漸完善,迅速被市場和資本寄予厚望。

    2017年5月的某一天,歐尚上海楊浦店暨其中國公司總部的門口,悄悄搭起了一個無人便利店。這個外形類似集裝箱的店面,有著一個很潮很互聯網的名字——繽果盒子。也是從那時起,無人零售的大幕正式拉開。當年6月底,繽果盒子就宣布獲得超1億元A輪融資。其CEO陳子林對媒體談及經營思路與未來目標時說,一年內要完成5000個網點的鋪設。

    他的豪言確實進一步刺激了創業者的敏感神經,各種無人便利店開得更猛。2017年10月,京東開了首家無人超市,用人臉識別和無線射頻識別(后續轉為攝像頭+傳感器識別)技術,實現全程無人干預購物。

    與此同時,另一種形態的無人零售——無人貨架也發展迅猛。2017年6月,后來的明星創業公司——果小美、猩便利正式上線。

    據IT桔子統計,2017年共有93起無人零售事件獲得融資,占新零售領域全年獲投事件的半數以上。但誰也沒想到,僅僅一年多,曾經被資本追捧的公司就像多米諾骨牌般紛紛倒下。從2018年年初開始,果小美、猩便利、GOGO小超市、七只考拉、繽果盒子等明星企業就接連被曝出虧損、裁員等消息,還有的已經倒閉。有媒體甚至稱,“發生于2017年的第一代無人零售,已死”。

    成本和技術是發展瓶頸

    受疫情影響,在“無接觸”的訴求下,讓無人零售再次受到市場關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費者所接受。但疫情結束后,“無接觸”的特殊場景消除,無人零售的一些短板就會顯露出來。

    在專注于智能零售系統研發的北京卓唯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任飛翔看來,無人零售從火熱到寂寥,主要是因為尚不能回答大爺大媽“買菜更便宜了嗎”的問題。

    早期無人零售的賣點是更節約人力物力,提高效率。然而,對無人店本身來說,前期店面幾十個監控設備和后臺大量云端部署都是不小的投入。雖然線下的人流成本比線上低很多,但相比傳統店面,無人店僅僅少了收銀員的成本,補貨、整理、清潔、運營照樣需要人工進行。

    澳盈資本創始合伙人肖毅認為,此前無人零售的大量倒閉主要是因為貨損率高,“因為它所處的環境是開放的,商品很容易被拿走。”他分析,相對而言,處在封閉或半封閉場景下的無人零售更合適,比如設置在辦公區域、眾創空間等場所的無人便利店。至于占地面積更大的無人超市,肖毅說,其技術和系統研發需耗費大量資金。

    而無人店內的智能技術也并不算成熟,經常會遇到用戶無法識別、無法結算、無法開門等故障,出現一次可能就讓顧客不會再有第二次進店的欲望。

    同時,人們對無人零售繁瑣的注冊過程和支付過程也感到頭疼。“像我們這種老年人操作起來很困難,而且店里沒有導購,想找些東西也不方便。”56歲的王阿姨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零售專家李維華則指出,從業者應該意識到,無人零售的關鍵詞是“零售”,而非“無人”。“很多人都把‘無人’定義為關鍵詞,所以就誤把自動支付、無人值守等作為店面亮點,卻完全或大大地忽略了‘零售’這個關鍵詞的真正意義,好奇心和新鮮感引發的生意終究是沖動和短暫的。”

    有專家總結,從資金、技術、人力,到供應鏈、精細化運營、場景價值打造,每個新興行業都需要由各個鏈節穩定搭建才能長期發展。對于無人零售行業而言,無論是巨頭還是創業企業,都在不同環節遭遇了阻礙。所以,在肖毅看來,無人零售目前還處于概念階段。“不管是什么零售,本質是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目前來看無人零售還做不到。”他說。

    綜合性人工智能商超或成趨勢

    盡管如此,任飛翔仍看好無人零售。“在經過百貨商店、連鎖商店和超級市場三次變革后,目前零售業正經歷第四次革命,它將把人類帶入智能商業時代。”他說。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自助售貨機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則顯示:雖然目前,中國無人零售商店無論數量還是成熟度尚有所欠缺,用戶進入市場條件不完善,用戶規模還沒有實現放量。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以及無人零售理念的滲透,無人零售商店的用戶規模及交易額都會迎來井噴式爆發。

    巨頭們沒有放棄探索。去年,零售巨頭沃爾瑪攜全新“未來商店”閃亮登場。該“未來商店”其實是個新興技術試驗場,包括支持AI的攝像頭和交互式顯示器。

    亞馬遜的Amazon Go雖然在美國還只有10家門店,但不僅屢見Amazon Go技術更新、功能增多的消息,其門店也在不斷擴張,它們希望2021年前在美國開設3000多家實體店。

    加拿大皇家銀行最新估計,Amazon Go的收入比普通便利店增加了約50%,平均年收入估計為150萬美元,并預測2021年Amazon Go將達到45億美元的規模。

    在任飛翔看來,“短期內完全無人的零售還不是一個大趨勢,上貨、補貨需要人,解決這些技術問題所花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非常高,也沒必要去解決,短期內減少人工、提高運營效率的智能零售更容易普及,消費體驗也更好。”

    他說,任何技術革新最終都需回歸商業本質,即是否能降低成本和增加銷售,這也是業內公司努力的方向。“卓唯智從成立之初就圍繞這個目標部署一整套智能零售的解決方案。”包括準確率高達99.9%的無人收銀臺、能實現快速理貨的手持盤貨系統,以及近期正在研發的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人工智能系統等等。

    “大家都在從各個維度嘗試著無人化或者高效率零售在各種場景當中的應用,同時加入人工智能技術沉淀。”肖毅說,后期要看巨頭們能否將各種超市場景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性的人工智能商超,而不是將人工智能作為單一化應用去減少人工成本。【責任編輯/古飛燕】

    來源:科技日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無人超市武漢上線 疫情后無人零售能否“翻身”?
    4天被盜800件商品 無人零售模式痛點難解
    傳螞蟻金服入股猩便利 無人零售的春天又來了?
    中國無人零售技術走出國門 深蘭科技AI產品亮相日本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