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周三早報】銀行裁員"鬼故事":2019上半年國有6大行減員3.5萬人

    受到互聯網與IT技術的沖擊,近年來銀行業似乎已是明日黃花,優化網點與裁員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

    這不,2019年全球銀行業又“裁員”7萬人了。

    小巴在1月13日百度搜索發現的新聞

    點進新聞一看,國外銀行裁員主要是因為負利率環境下存款與貸款的利息之差過窄,歐洲地區的銀行利潤縮水,于是裁撤了部分網點(反過來,當利率恢復正常水平時,銀行也會重新招聘)。

    那么國內呢?

    國有大銀行的員工老齡化

    有媒體統計了2019年上半年國內15家上市銀行(6家國有大行、9家全國性股份行)的在職員工情況。從員工數變化來看,國內的同行們似乎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2019年上半年,這15家大銀行的員工總數為223萬人。其中國有6大行(工、農、中、建、交、儲)的員工總數為180萬,占比80%以上。

    從員工數變動的角度看,與2018年年底相比,只有浙商銀行與浦發銀行的員工數是增加的,另外13家銀行減員總數達到4.24萬人。進一步可以發現,國有6大行的減員數為3.49萬人,同樣占了減員總數的80%以上。

    是國有6大行淪落了嗎?

    不,其實只是國有6大行的員工老了。

    中國銀行業協會曾在2016年展開一項針對銀行業員工年齡分布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國有6大行30歲以下和30歲(含)至40歲員工占比分別為27.24%、20.98%,合計不足50%;

    城商行兩者的占比分別為43.00%和29.21%,合計超過70%,員工平均年齡較小;

    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年輕化水平最高,占比分別為39.06%和42.97%,合計超過80%。

    相比起股份行與城商行,幾家國有大行的歷史要久得多,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積累了更多高齡員工,因此每年自然退休造成的減員也顯得格外兇猛。

    以員工數最多的農業銀行為例,2018年底,它的員工中有25%以上年齡大于51歲,總人數接近12萬。簡單以60歲退休計算,每年退休的員工數為1.2萬人。作為對比,農行2018年減少的在職員工數為13616人。

    可以說,忽略新招聘員工數與離職/辭退員工數的影響,農行的減員里大頭就是自然退休。

    如果考慮新增退休人員的情況,接下來10年農行的減員人數會進一步提高——2018年底農行41歲-50歲的員工數為17.8萬,占比高至37.54%。

    類似的員工年齡結構同樣出現在中行、建行、郵儲銀行身上。

    2018年建行、中行與郵儲銀行41歲以上員工占比分別為52.24%、40.78%、32.67%。

    工行和交行財報中未披露年齡結構,

    故無法對比

    以此推斷,如果大家的目光依然聚焦在大行上,那么接下來的每一年,關于銀行業裁員的新聞仍然會重復出現。

    從大樹看向整片森林

    如果將目光從規模最大的國有銀行身上移開,從幾棵大樹看向整片森林,就會發現一些之前被忽略的事情。

    2018年,在國內銀行體系中,郵儲銀行躋身國有大型銀行之列,國有5大行變為國有6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數量不變,分別為12家、134家;農村商業銀行從2016年底的1114家增至2018年底的1427家;此外還有民營銀行17家、外資銀行41家、農村信用社812家、村鎮銀行1616家、農村資金互助社45家、特殊金融機構4家。

    在這4000多家銀行中和你發生過業務往來的可能不超過10家,你知道名字的可能不超過20家,但你不熟悉并不代表那些銀行不存在,它們同樣是國內銀行體系的一部分。

    從2009年到2018年,國有5大行的員工數量先增后減,在2015年達到頂峰(郵儲銀行2016年在香港上市,此前沒有公開披露員工人數)。

    與此同時,整個銀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在2017年之前一直保持著增長態勢。

    2018年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

    銀行從業人數不再披露

    也就是說,在國有大行的員工數開始慢慢減少的2016年、2017年,那些更年輕、更具擴張潛力的中小銀行并沒有放慢腳步,反而拽著老大哥們一起,整體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

    一部分銀行老態龍鐘,一部分銀行年輕力壯。這樣的分化或許仍會持續一段時間。

    從網點總數看,2014年全國銀行網點總數為21.71萬個,2017年網點數達到近5年最高的22.87萬個后,2018年小幅滑落至22.86萬個。

    在此期間,有不少銀行開始對原來“大而全”的網點進行“輕型化”“智能化”改造,對應的員工改造措施是從柜員轉至客戶經理等營銷崗位。

    你可以理解成2018年以前的所有關于銀行網點裁撤的報道全部是“預言”而非“事實”,也可以理解成2018年才是銀行受難的開始。

    對于這樣的網點數變化,不能說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銀行一點影響都沒有,但銀行用的“轉型”一詞,總歸比新聞報道要確切得多。

    那么,銀行業到底有沒有前途?

    銀行業的前途

    到目前為止,銀行一直活得好好的。

    2010年以來,全國商業銀行的總利潤每年都在增加,上市銀行的總利潤常常能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互聯網固然是在改造銀行,但當網點這種外在形式被改變的同時,銀行經營的業務卻沒有改變——配置資金進行跨時空價值交換,簡單來說就是發放貸款。

    P2P、網貸頻繁爆雷的現實證明,放貸款還是銀行更靠譜。

    現代的貨幣制度是央行印錢發給銀行,然后銀行放貸給企業,企業的貸款轉化為存款,銀行繼續將存款放貸出去。通過這樣的形式,貨幣一輪輪派生。

    隨著一國經濟水平的發展,貨幣總量總是增加的,銀行的業務量也會天然地隨之增加。除非經濟陷入停滯,不然銀行幾乎就是一個永續發展的行業。

    對于銀行業的信心,還有一個略帶點玄學的思路。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介紹過“林迪效應”:對于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預期壽命就會縮短一些,就像人類自己;對于不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意味著更長的預期壽命。

    書中舉了例子,物理學家查得·哥特年輕時曾參觀過柏林墻(查得·哥特參觀時有12年的歷史)和埃及金字塔(5700年的歷史),并猜測后者會比前者存在的時間更長。如我們今日所見,埃及金字塔依然矗立在尼羅河畔,而柏林墻早已不見蹤影。

    生活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子:一本經典的名著,再過幾十年仍然有人閱讀,而暢銷書往往只能暢銷一段時間。

    同樣,銀行借貸的生意已經做了幾千年,小巴預計它在21世紀依然能繼續做下去。【責任編輯/鄒琳】

    來源:吳曉波頻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四大行回應薪酬問題:今年內沒有降薪安排
    【周三早報】銀行裁員"鬼故事":2019上半年國有6大行減員3.5萬人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