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領袖視點】倪光南:中國網信總體水平世界第二,仍受制于美國

    目前,中國網信領域總體技術和產業水平位居世界第二位,尤其在互聯網應用(電商、移動支付、社交、搜索等)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領先,但是發展依然嚴重受制于美國,主要短板是在芯片(數字處理芯片、模擬處理芯片、光電芯片等)和基礎軟件(包括操作系統OS和工業軟件等)方面。

    他舉例說明,目前,在全球前10家市值最大的ICT企業中,美國6家(FAMGA,即 Facebook、Apple、Microsoft、Google、Amazon,以及英特爾), 中國3家(即HAT:華為、阿里、騰訊),韓國也有1家 (三星)。其中,雖然華為未上市,但根據業內估值,其市值高達13000億美元,超過微軟、蘋果位列第一。

    盡管我國網信領域的整體技術和產業水平已居世界第二,但倪光南警告說,在對形勢的估計上,我們既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相比發達國家而言,中國在網信領域是整體跟跑,但有些方面已出現了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局面。

    當前形勢對中國發展核心技術,機遇和挑戰并存。倪光南認為通過“引進”獲得核心技術已不可能,而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更易進入市場,獲得發展壯大的機會。華為的多年備胎,一夜轉正就是一個例子。

    因此,我們應當“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在網信領域,一項技術能否存活,往往不取決于性價比,而取決于其是否有技術體系和生態系統的支撐。

    “新發展出來的國產產軟硬件,必須具備對原先市場壟斷者的替代能力,才能在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不能替代就根本進不了市場。”他說,“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網信領域國產軟硬件對原先市場壟斷者的替代,將是中國網信領域的新常態。”

    談及為什么我國網信技術有短板、會被人卡脖子,倪光南分析稱,主觀原因是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國力和科技水平等與發達國家有差距;外國對我們實行禁運封鎖。主觀原因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重硬輕軟”思想影響,以及“穿馬甲”問題。

    倪光南著重強調了“穿馬甲”問題的危害性。所謂“穿馬甲”式創新,是指將某些無法自主可控的外國產品打扮成自主可控的國產產品。比如有部分中方控股企業把外國產品更換名稱,以中方企業的“國產產品”進行銷售。

    中國公司做外國公司的代理、銷售外國產品是沒問題的,但不能把知識產權或技術主要屬于外國的產品打扮成假國產產品進行銷售。

    “我們不能容忍弄虛作假,把實際上受制于人的外國產品通過“穿馬甲”冒充為自主可控的國產產品。”他說,“這種做法極具危害性,會讓國內有關部門誤認為中國已經掌握了這種技術,從而不再投入研發,形成隨時可能被卡脖子的短板。也會麻痹斗志,使有些人向外國跨國公司‘討’核心技術乘機掙錢。”

    實際上,國產產品的知識產權不一定都是自主研發的,可以通過收購并購、購買授權、或基于開源許可證等途徑取得;同樣,技術可以通過自主研發,也可以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途徑取得。為此,倪光南主張對于關鍵核心技術,要通過自主可控測評,由第三方機構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測評,以便科學地作出判斷,防止出現“穿馬甲”。

    為此,倪光南建議,應該在已經實施的“質量測評”和“安全測評”外,再增加“自主可控測評”,比如今后自主可控測評可能要評估“美國技術含量”,以防止這種會受到美國“長臂管轄”的產品進入政府和重要領域。

    他解釋說,目前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要求管控“美國技術含量”超過25%的產品,包括制造地位于美國、技術源于美國,以及國外制造但源自美國的內容超過25%的產品。這個25%的計算辦法很復雜,實際操作起來也頗具主觀性,基本上就是由美國政府獨家認定。

    倪光南認為, 軟件是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驅動力。軟件產業有基礎性、戰略性,軟件技術和軟件人才有通用性、帶動性。軟件技術已滲透到幾乎所有信息技術之中,軟件人才在網信領域的高技術企業中,比重往往超過七成。 “軟件定義世界”的趨勢反映軟件技術無處不在,軟件人才無所不能。

    “軟件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成為智能制造業,軟件正使這些傳統制造業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轉型,例如寶馬7系列汽車內置的軟件超過2億行代碼、波音787客機中的軟件代碼超過10億行。”他說,“軟件也將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5G、物聯網、云計算、機器人、VR/AR......)的發展,在所有這些新一代信息技術中軟件都占有很大比重。”

    他認為,中國很適合發展軟件業,因為有強大的軟件產業(巨大的內需市場)、豐富的軟件人才資源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

    “目前我國軟件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了,龍頭企業不錯,中國正逐漸從人口紅利轉變為工程師紅利,這樣一個好的條件,我們應該利用我們人才方面的優勢。目前,我們軟件人員數量世界第二,很快會到世界第一。對于美國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中國有可能比美國產出更多工程師,搞軟件的知道軟件工程師是我們軟件業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這是中國最有利的條件。”他說。

    同時,倪光南建議國內應加大對開源軟件的投入,包括投入開源基金會,或成立由中國主導的開源基金會,從而加大中國在開源領域、開源規則、開源許可證等方面的話語權。要擺脫外國在芯片領域掣肘,國內芯片行業應該注重開源芯片RISC-V的研發。未來RISC-V很可能發展成為世界主流CPU之一,從而在CPU領域形成Intel、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

    “在新的歷史時刻,開源軟件已經越來越成為主流軟件。目前互聯網基本都是基于開源軟件,比如人工智能平臺、區塊鏈平臺、大數據平臺大都是基于開源軟件,而我們要把開源繼續發展下去,通過自己努力爭取在開源軟件發揮更大作用。”他說,“為了更好的開源軟件,我們需要順應新潮流。比如現在世界上有兩個CPU是最領先的,一個X86,一個ARM。順應新潮流的好處是可以面向國際市場,有可能發展起來。”【責任編輯/鄒琳】

    以下是倪光南演講原文,略經鈦媒體編輯:

    各位嘉賓,各位軟件開發者朋友們,很榮幸有機會參加2019軟件綠色聯盟開發者大會,我現在已經不是開發者了,但是軟件非常重要,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的問題就講四個問題,第一個講我們的形勢,第二個自主可控,第三個講軟件,第四個開源,很簡單。

    第一個問題現在大家知道自從華為事件以來對于形勢有兩種極端的看法,有的說中國不行,沒有什么創新之類的,我這里有三條我覺得比較客觀的觀點,中國在網絡安全信息化,網信里面,我們水平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第二,總的看法,膠片上有兩句大家可以自己看,我們有短板也有長板,下面會解釋。中國世界第二,我們可以用很多數據來說,我們知道一般國際上經常有排行榜,我這個ICT排行榜,前十名的中國能夠占到三位,華為、阿里和騰訊,華為業界估值13000億美元,因為華為沒有上市,我從網上拿到的數據,專家機構評論應該還是可以的。阿里騰訊上榜很清楚,我們看到美國有六家,微軟、蘋果等等,三星很突出,因為韓國全國支持這一家公司,第一名美國,中國跑在第二,第三是傳統發達國家,如歐洲的德國、英國、法國以及日本和韓國。第四第五我們就不說了,這個比較客觀,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我們下面看一下我們短板長板,平均世界第二,第二是可以了,第一很好,第二也不錯,第三很難說,像中興這些事件我們有短板,我們短板很明顯,一個是芯片,偏硬的,一個是軟件,整體第二,這兩個短板短一點,一個短板是一個領域。大家注意我們的長板,中國現在5G世界領先,你看我們有些長板,我們其他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互聯網也是不錯的長板,是我們能夠趕上發達國家有利的地方,互聯網應用也不錯。舉個例子,大家說我們的短板,排名第五的芯片設計公司海思,每年增長的速度世界第一,所以還不是太差。我們比較差是在制造加工材料方面,在芯片代工領域中芯國際排到第五,臺灣的臺積電排到第一。從這看來還是要補齊短板才能在世界上更好的應對世界形勢的變化。在局部地區已經出現了,你對形勢的看法也不要太悲觀,也不要太樂觀,我們看到機遇和挑戰并存,挑戰很明顯,現在面臨很大的挑戰,但是有個機遇,大家知道,今天我們在座的開發者們有什么創新,我可以保證,你可以等到更好的機會應用得到產業化的結果,這對我們的創新非常有利,華為多年備胎一夜轉正,如果沒有制裁,華為很多備胎計劃可能老壓在實驗室里上不了市,有兩方面,有差的方面也有好的方面要看到當前機遇和挑戰并存。

    第二個問題自主可控,自主可控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要替代,在網信里面有個很大問題,大家知道不管你技術怎么好,單項技術好都沒用,你必須要有生態的支持,單向技術單向產品的競爭不如說生態和生態的競爭,我們當前有很大的挑戰,我們國產的軟硬件要有替代,這方面我們知道需要有市場的支持,我們中國的優勢就是市場大,中國現實情況下之下我們可以通過中國市場作為把新的創新首先在中國市場上應用,像5G,我們先在中國市場應用,我們成熟以后應用到世界其他國家。

    下面講一下自主可控,為什么要講自主可控呢?最近總書記指示要堅持安全可控和開放創新并重,十九屆四中全會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這個對于自主可控的地位非常清楚了,自主可控堅持與重視,這是我們的原則,也是方針。為什么很重要?過去沒有這方面的評估,所以有短板被人卡脖子,最近我們看到在國際貿易戰以來,對于自主可控特別強調,因為我們過去知識產權技術也都有,現在有可能受到制裁進到實體清單,有25%受到美國出口的管制,為什么我們有些技術是短板呢?

    第一客觀方面因為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90年代發展非常快,主觀上也有原因,這里有三個原因,第一條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剛才大家注意到我畫了一個短板硬件軟件都有,工業軟件也在軟件領域的短板里,這個短板在兩邊,國家支持了一個項目是熊貓系統這是華大九天承擔的,發展中國EDA軟件,為什么?當時有個發達國家對中國禁運,我們只能自己干,但什么時候不做了呢?1994年,解除禁運,對我們實際起什么作用呢?作用相反,因為能夠買到這些軟件,所以有些人說干嘛還要自己花錢花力去做呢?1994年以后這個項目就沒有人支持了,現在好多地方都在做這個事,華大九天繼續在做。假如我們繼續做,現在世界上不是只有美國三家,中國也會有一家,現在沒有,很可惜。

    第二重易輕難,在座都是軟件開發者,我這里舉個圖表來說,從2000年開始畫,那時對軟件的收入只有560億人民幣,很小的總額,經過這些年,去年達到63000億,工信部官方數據,我們增長了112倍,中國搞軟件的條件很好,今年會超過千萬億,靠什么?靠人才,還靠什么?靠市場,這個軟件在中國上有,但是我們投入有多少呢?全部的投入不到50個億人民幣,這個非常小。這給我們什么啟示呢?還能發展的更快。軟件快速發展和2000年國家發布的18號文件密切相關,減賦,從17%降到13%,這些東西非常重要,大家有信心,今后的發展會非常迅速,因為現在各方面都在投軟件。人才市場加投入和政府支持比原來好的多。

    第三個這個也有很多問題,有些地方遇到了什么障礙呢?有些人發現不能自主可控,外面的東西加個包裝,打著國產的招牌,有什么問題?這個是外國的,你說是國產的,不符合現實,我們不能容忍弄虛作假,這個軟件我們有了不需要自己做,很大的問題你就不想自己努力想取巧,這不符合當前主張,有這種思想有這種行為將會影響我們彌補短板,跟上發達國家。最后我們知道這方面增加增強自主可控,不能靠誰說,要靠科學制度的保障,我們主張實行多維度測評,其中一個維度就是自主可控,為了網絡安全首先要看自主可控,如果過不了,自主可控免談。這符合當前領導主張,堅持把自主可控放在重要地位加以支持。這個還要注意到,這是新問題,如何避免美國技術含量超過中國,受到美國出口管制,長臂管轄,這是新問題,我們還要研究怎么管制。

    下面我簡單說一下軟件的問題,在座都知道軟件的重要性,我們的軟件剛才已經講了,我們軟件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了,龍頭企業不錯,軟件人員數量世界第二,很快會到世界第一。中國正逐漸從人口紅利轉變為工程師紅利。這樣一個好的條件,我們應該利用我們人才方面的優勢,每年培養出來軟件人員世界第一。人家美國比我們看的清楚,最大的挑戰是因為中國有可能比美國產出更多工程師,競爭力來自于這一條,搞軟件的知道軟件工程師是我們軟件業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這是中國最有利的條件。

    最后提幾句開源,在座都知道開源的重要性,開源到現在也不過20、30年,但是已經看到趨勢,在新的歷史時刻,開源軟件已經越來越成為主流軟件,在座都知道我們互聯網基本上都是基于開源軟件,我們人工智能平臺,區塊鏈平臺,大數據平臺很多都是基于開源軟件,我們要把開源繼續的發展下去,我們很多企業家包括華為做了很多貢獻。我們應該通過自己努力爭取在開源軟件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了更好的開源軟件我們需要順應現在新的潮流,出現了開源的芯片RISC-V,大家知道開源芯片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看到現在世界上有兩個CPU是最領先的,一個X86,一個ARM。其他國產的也不錯,這都可以滿足要求,好處是可以面向國際市場,有可能發展起來,如果中國開發者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中努力應用的話,可以達到這個要求,將來世界上最普遍的新應用用中國市場去支撐的話,才有可能對全球造成很大的影響。

    謝謝大家。

    來源:鈦媒體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獨立于x86、ARM 倪光南:RISC-V是中國的一個機會
    【領袖視點】倪光南:中國網信總體水平世界第二,仍受制于美國
    創始人被踢出局,百度、淘寶、新浪、聯想幾大巨頭不出意外榜上有名,誰更慘一些……
    倪光南開始籌劃實體公司了!他說國產操作系統要邁過市場關,就必須打破“有雞沒蛋或有蛋沒雞”的惡性循環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