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上周,我的手機一“哆嗦”,收到一個好幾年沒聯系的朋友發來的消息:
在嗎?
畢竟是老朋友,我回復了她。接著,她表明了來意:她的微信號被封了,需要我提供身份證號和銀行卡號后幾位數,幫她解封。
可是她的號為什么會被封呢?
原來,她在一家商業培訓公司做銷售工作,賣的主要是商業管理的課程。除了線下銷售渠道外,微信社群也是他們的一種重要銷售渠道。
這個微信社群就很有意思了,其中一部分是公司經營的用戶群,還有一部分,則是銷售們額外運作的“廣告群”。
所謂的廣告群,就是銷售自建的潛在用戶群。他們還會“包裝”多個“模擬真人”,把帶有公司產品廣告的公眾號文章投放到那些群里,以期獲得轉化。
正是由于她手里的那些“模擬真人”賬號高頻率地往各種群里投放廣告文章,所以會被微信平臺封禁,也就有了開頭求解封那一幕。
這聽起來還真有幾分像最近火熱的私域流量的玩法呢,這套玩法,還幫她登上月銷冠軍的寶座,這背后具體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個周末,我去探訪了這位朋友。
一、銷量第一的“賣課王”有多瘋狂?
1)iPhone、iPad不離手
當我進入她房間的時候,目光首先落在她的寫字臺上。我看到寫字臺上放著 2 個 iPad 和 2 個 iPhone,顯得壕氣十足。
我心想,做銷售的果然有錢,買得起這么多 iPad 和 iPhone。可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對呀,就算再有錢,也沒必要買這么多吧?用得過來嗎?而且家里也沒別人啊,就她一個。
圖片來自網絡
我沒忍住好奇,問她為什么買這么多設備。她說,這些都是工作用的,沒有這么多設備,也玩不轉那么多微信群和微信號啊。
原來如此。她繼續解釋說,他們每天在公司的工作幾乎用不上電腦,用的主要就是平板和手機,這些東西上面掛滿了微信群和微信號,他們要做的就是不停地戳戳戳,用不同的微信號向不同的微信群投放廣告文,同時忙活賬號被封后解綁的事情。
據了解,公司還可以提供熟悉的二手電子產品渠道給他們,讓他們購置平板和手機。這些設備都是他們自掏腰包買入的,他們也接受這么做。
因為,掌握的“生產資料”越多,意味著可以運作更多的微信群和微信號,有望帶來更大銷量,而在銷售提成和工作業績面前,那些一次性付出的設備成本就顯得很值當了。
某私域流量運營基地盛景,堪比大型“挖礦”現場
2)3000個微信群、99個“分身”,運營全靠一個人
說了這么多,小趙到底擁有多少微信群呢?
3000 個!每個群幾乎都滿 500 人。群成員主要來自往期的客戶和他們的朋友,還有一部分是公司老員工好心留下的“遺產”。
有了群還只是有了流量池,還需要去打造一批水軍,才能實現廣告文章的投放。
小趙把她自用的手機打開,點開微信通訊錄給我看,我簡直驚呆了,在她的微信通訊列表里,整整齊齊排著“分身 1 ”、“分身 2 ”、“分身 3 ”等一大串有著近似名稱的好友。
小趙的微信通訊錄
我費力地下滑列表,發現她竟然有足足 99 個這樣的“分身”,而她真正的好友也就只有兩百多人。這些“分身”都是她親手“克隆”出來的,加在自己的微信上是為了方便把廣告文章發送給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轉發到微信群里了。
那么,這些分身是怎么個克隆法呢?就是她以手頭真實客戶的微信朋友圈為原型,去“復刻”到那些分身的身上。具體來講就是,從頭像,到簽名,再到朋友圈內容,把分身包裝得和真實客戶一毛一樣。
這其中最大的工作量是,真實客戶發了什么朋友圈,就得同步到分身的朋友圈去,所以她每天得多刷朋友圈,一旦看到“母體”有新動態,就立刻復制到分身頭上。
這樣才能養好那近一百個分身,讓他們看起來就像活生生的真人一樣,在水群發廣告文章的時候不被懷疑是廣告黨。當然,即便如此,有的分身還是會因為過度“分享好文”而被群主踢飛。
對了,雖然在小趙自用手機微信里,這些被復刻出來的微信號都被備注為“分身”,但他們可都是擁有姓名的,一般來講是一些四字詞語,而且是中年人喜歡用作微信昵稱的那種,比如隨遇而安、心情驛站、海闊天空、奮斗不息等等。
朋友圈的內容也大多為中年成功人士畫風,有時政新聞、旅游照、勵志雞湯、大師雄文、品茶場景……這樣的形象和人設與小趙公司的目標用戶群體十分匹配,所以這些分身在微信群轉發廣告文章是相當的自然而穩妥。
更何況,你很難發現這些文章是廣告文,因為文章內容一般都是大公司動態、管理心得之類的,分身們發到群里,只會被認為是群友的好文推薦分享。但在文章的底部,會有公司產品的廣告鏈接。
這些社群往往缺乏經營,凝聚力比較低,但由于群數量和群員總人數量大,“分身”們的文章投放還是能為小趙帶來一定量的轉化。
小趙的辛苦沒有白費,每天戳著屏幕“運營”社群和分身,她的手都快磨禿嚕皮了,好在最后還算有所成效,在去年 10 月,她獲得了“銷量冠軍”的稱號,在她的衣柜上,還赫然擺放著作為獎品的寶劍和戰袍。
三、微信封殺刷量號,解封變成家常飯
銷量高了是很爽,但小趙也有煩惱。最大的煩惱就是因為分身刷屏而被微信官方封號,畢竟養一個分身不容易。
尤其在前段時間微信大規模封殺外掛號后,小趙的“分身”們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但這個時期,業界有句給自己打氣的話這么講:
這世間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被封號了,依然做私域流量。
小趙堅持了下來。
一個賬號一年內只能幫助別人解封三次,而賬號被封卻是日常會發生的事,所以,小趙就得動用能用得上的一切親朋好友,用身份證和銀行卡后幾位數做背書,幫她解封。
解封,是她每天必做工作的一部分。而敢不敢把身份證和銀行卡后幾位數提供給她,則成了檢驗朋友情分的試金石。
并不是所有朋友都放心把身份證和銀行卡號交給她。她說有一個月銷量慘淡,急著沖業績的時候,不巧一個分身被封了,她趕緊找到高中同桌小萍,求解封。
小萍也確實愿意幫忙,但她總怕有什么風險,還是婉拒了小趙的請求。小趙嘴上說著理解,但心里卻很不是滋味,更讓小趙生氣的是,小萍竟然以為她落入了傳銷組織,勸她早日脫身!
小趙難過之余,意識到利用人情解封不是長久之計。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服務,就在這個時候,她發現了第三方解封業務群,解封一個賬號需要花 60 塊錢。
不過,利用第三方服務解封可解燃眉之急,但也不是沒有風險。有一次,小趙剛花錢解封一個號,沒過多久,這個號又被封了!理由是:
解封環境異常(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解封、非法客戶端解封等)被限制登錄。
小趙和第三方的小九九八成是被發現了,要想復活這個號,還是得求助朋友。
三、微信克隆背后的灰色產業
見識了小趙同學展示出來的大場面,我忍不住去扒了下其他相關的刷量玩法。
1)刷人頭
上個月,我觀察過一個兼職群,里面有人發布信息稱:
我這里有一個兼職,做微信客服,差不多每天一單三分鐘可以做完,有人想做嗎,我已經做了幾天了。
這個消息一出現,立馬引來一波群友的好奇:
怎么做的?詳細說下。你也在做嗎?一單多少錢?
原來這是個進社群充人頭的兼職,就是你只要同意被拉進一個微信群,就可以得到三五塊錢的收益。而且,你進群后可以屏蔽群消息,不需要履行任何后續的義務!
2)養號
養號其實早就不是新鮮事,直到今年 6 月底,央視《焦點訪談》曝光微信“養號”產業,私域流量玩家們才重重受到驚嚇。
待售的微信號被分為國內號、國外號、滿月號、帶圈號、私人號、站街號等,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像本文中小趙那樣復制客戶身份去“水”群,總有被本尊發現的風險,而購買現成的微信號就不用擔心這個了,就算花一百塊錢買 10 個號,一共也才花費一千元的成本,還省去了養號所消耗的時間。
總之,狀態越接近正常人的微信號越不容易被發現是營銷號,也就越值錢,但哪會有那么多真人號可供出售?所以,買號的需求催生了“養號”產業。
產業鏈中的新號可以通過外掛的方式自動掃二維碼加好友、發朋友圈,而且是圖文并茂、不重樣的朋友圈。而支撐養號產業的,則是手機號買賣業務。
3)解封生意
招聘微信解封兼職,30元/單,每天可做10單。招聘微信解封兼職:50-80元/單。
在微信搜一搜中輸入“微信解封 兼職”等關鍵詞,我看到一些招聘啟事,明碼標價招聘兼職解封員,一單從 30 元到 80 元價格不等,還有的說每天可以做 10 單。
我算了下,這一天就可以賺至少 300 塊,一個月就將近一萬塊呢。簡直是躺賺。
據了解,解封分為兩種,一種是需要加好友的,另一種是不需要加好友的。前者指的是你得提前加上風險賬號,一旦這個賬號被封,你就可以出手相救;后者指的是你不用加對方為好友,只需要直接輔助解封。
前者的風險要高于后者,當然,風險總是和收益成正比的,所以加好友的解封方式標價相對更高。
結語
在私域流量爆火的當下,有句流行語,叫“我把你當朋友,你卻把我當私域流量。”小趙實際上正是在扮演這句話的踐行者。
現在,獲客成本越來越高,轉化更是難上加難,沒有人不想降低獲客成本,提升轉化率,但本文所描述的這種“運營”方式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不扎扎實實與用戶培養長期信任、建立品牌影響力,靠弄虛作假去刷量,恐怕裝得再像也會“分身乏術”。
在我快要離開的時候,小趙說她在計劃離職了。理由是這份工作除了錢,沒能給帶來她更多的獲得感,反而讓她在重復勞動中消磨了大量時光,更消費掉了寶貴的親情、友情。
她覺得自己是時候去做一些更有意義更有趣的事了。【責任編輯/鄒琳】
來源:運營研究社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