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5G資費到底怎么算:運營商是這么說的 你愿意多付錢嗎?


    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向《IT時報》證實,“消費者這頭,5G的計費模式不會有太大變化,如果說真要變,未來,最低流量計費單位M也許就可以被淘汰了,GB成為流量計費的新單位。”

    今日5G

    中國5G發牌后,全國十多億通信用戶都在關心5G到底有多“貴”,與此同時,工業物聯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行業企業們也十分關心,企業版5G到底如何收費?《IT時報》對5G計費和資費現狀和未來進行獨家報道。

    這幾天,在上海工作的小顏將自己的通信套餐升級了。升級后,她每月支出199元,擁有一根1000M的頂級寬帶,外加2000分鐘通話時長,而每月流量則從40GB翻倍到了80GB。

    小顏的這次升級是完全免費的,條件是她目前的套餐在相應電信運營商再捆綁一年,小顏覺得很劃算。她用的已經算是國內最頂級的通信套餐了,但平均下來,每人每月支出的通信費只有三四十元,因為小顏的套餐除了自己用之外,老公、奶奶、弟弟等一家子都共享該套餐。

    省下一杯網紅奶茶,就能用上國內頂級通信套餐。

    升級后,小顏不用再擔心老公和弟弟猛刷抖音、快手,狠命玩游戲了。“40GB時,我總要精打細算省著用;80GB,總算是夠了。”

    當時間表走到5G大規模商用的大門口,各家運營商超大流量套餐中提供的流量數字開始不自覺增大,就拿80GB這個數字來說,距離5G套餐的入門流量規模正逐步逼近,在韓國,主流5G套餐起步最小流量值是150GB。

    先來做一個小調查,對于5G套餐你愿意多付錢嗎?

    不難猜到,普通通信用戶幾乎不可能愿意為5G多支出太多的套餐費。

    可是,如果將現有用戶的4G套餐升級為5G套餐,三大運營商從中所獲得的收益將非常有限,與三大運營商已經并將在5G建設中投入的百億、千億級成本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連塞牙縫的都不夠!

    于是,問題來了,從收費、計費角度來說,三大運營商都是商業化運營的企業,如何更好地回收投資成本,讓5G發揮其收入的增量作用。

    更關鍵的是,運營商打算在個人和家庭消費者上增收多少5G的資費?又或是,5G的收入增長更多要寄希望于企業市場,企業會買賬嗎?

    這錢怎么收呢?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三大運營商是如何為5G資費做打算的。

    據《IT時報》了解到,針對5G資費設定,目前三家運營商都做了儲備性的研究規劃。

    中國聯通初步計劃,面對消費者市場,5G收費模式與4G產品既有承接又有創新,流量是其中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根據5G業務的技術特點研究新的計費模式。面向政府和企業客戶市場,5G服務會結合網絡的建設將更個性化和場景化,根據客戶需求,一客一策,推出基于場景的多元化收費模式。

    中國移動的5G套餐將具有“兩不一多”的特征,不用換卡、不用換號、更多應用,讓客戶自由選擇、自由組合。在中國移動公布的5G測試統一套餐中,包含了200G流量、1000分鐘的語音通話以及100條免費短信。200G的流量雖然很吸引人,但普通用戶并沒有辦理的渠道,可辦理的時間也不確定。

    “中國電信正在設計5G套餐,目前的5G是基于NSA網絡,依然是在4G的核心網上提升速率,難度不大,總體上是可控的。雖然國外一些國家已經實現5G商用,但可借鑒意義不大。”中國電信一位內部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

    說到這里,可能一些人還是會有些困惑,說了那么多,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到底如何計費呢?

    《IT時報》對此的總結是:雖然現在國外部分運營商推出了5G套餐,國內個別運營商也推出了5G測試套餐,但因為目前已建設的5G網絡都是NSA模式的,使用的仍是4G核心網,所以在計費方面還是以4G模式為主。

    也就是說,5G初期個人消費者計費模式與4G時代幾乎一模一樣。我們每月收到的還會是類似的賬單。每月用去了多少流量,依然是衡量通信資費的主要標準。

    接下來,順理成章的一個問題是,5G資費到底會“老貴”嗎?

    電信運營商相關負責人向《IT時報》解釋,比如,之前美國一些運營商提供固定無線5G服務,用5G取代光纖入戶,面向家庭用戶提供上網服務,這種方式并不適用于中國,因為中國的光纖入戶水平遠遠高于美國。在韓國,運營商推出的5G套餐起步價為244元人民幣,LGU+雖然價格比其他兩家優惠些,但月租最高也達到了421元人民幣。

    “工信部今年仍在推提速降費,這樣的形勢下,中國的5G應該比4G更便宜。”上述電信人士說。中國電信將視網絡建設、產業鏈成熟度等情況,適時推出具備5G特征,滿足用戶高流量、多層次需求的資費套餐,為用戶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5G信息服務。

    比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云勇前些日子就表示:“5G手機資費只會比4G逐漸便宜,不會比4G更貴。”

    此時有些機智的手機用戶會說,運營商大佬常說的是單位流量費的下降,例如5G套餐每月200GB,即便收個300-400元/月,平均流量費還是下降的,而這樣的“下降”不是消費者最希望看到的。

    其實,個人通信用戶可以放心的是,在目前國內通信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三大運營商內部其實已經達成了共識,5G資費價格不會超出消費者的預期,可能是普通消費者用得起的。

    “目前,中國移動推的5G測試套餐是讓大家在4G的基礎上,體驗到5G的速度,這一定不是未來的5G套餐。”在電信業分析師付亮看來,面向個人用戶,5G資費套餐可能會采用兩種形式:一種為沿用此前的4G資費套餐,將套餐中的流量轉換為5G流量;另一種為用戶繼續使用目前的4G資費套餐,在此基礎上贈送部分5G流量。

    還有運營商高層表示,未來5G流量資費預計就是在10元/10GB左右,甚至可能更低。

    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向《IT時報》證實,“消費者這頭,5G的計費模式不會有太大變化,如果說真要變,未來,最低流量計費單位M也許就可以被淘汰了,GB成為流量計費的新單位。”

    也許在不遠的將來,你的流量費就得一個G一個G的算了!

    說完個人消費者,再來說說企業用戶,也許不少人對此漠不關心,覺得企業往往財大氣粗、有錢任性,多付些通信費算啥?

    其實,許多企業的生存狀況并不比北漂、滬漂們好多少,通信成本也是企業,特別是互聯網、科技企業日常運營開支中的重要一部分,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全球的企業都在直勾勾地盯著電信運營商:

    “5G的錢,你們到底怎么個收法?”

    可以肯定的是,企業這頭,未來5G計費模式會和現在4G計費模式有較大差別,不再是從流量使用量這單一的維度進行計費,時延、連接量、速率等,都是計費時考量的因素。

    如何設計5G資費套餐?5G計費模式是怎樣的?運營商們共同提到的關鍵詞是“多量綱”。

    中國移動楊杰董事長曾表示,改變4G主要以流量單一量綱計費的模式,提供多量綱、多維度、多模式的計費,從而推動5G在方方面面實現更廣范圍、更多領域的應用。

    中國電信副總經理劉桂清也提出,5G套餐將有別于4G,5G套餐將依據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同的用戶需求提供多量綱、多層次的計費模式。2G/3G/4G時代,是按照流量使用量來進行計費,而到5G時代,不僅是使用量,連接量、時延等級、速率等級等都可能成為衡量標準。

    “5G時代,多量綱計費成為訴求,關鍵是如何進行場景的差異化計費,用量綱的定義來豐富定價因子,通過定價因子的組合來實現最終的資費定義和套餐定義。在5G初期最容易實現的量綱就是速率。”亞信科技是國內最大的電信方案商,針對5G計費,亞信科技和三大運營商都在做相關的規劃工作以及系統的支撐方案。亞信科技計費產品線的產品經理和架構師喬穩告訴《IT時報》記者,4G和5G網絡結構以及接入協議要求不一樣,意味著5G新技術特征帶來的計費要求也不一樣。

    知識點來了,企業級5G計費的核心特點就是一個詞——多量綱。到底啥是多量綱?

    量綱的一詞,如果咱們百度查詢下:指時間的長短(秒、分、時)、質量的大小(g、Kg)、速度的快慢(Km/h、m/s)等,都是量綱,它們反映特定物理量和物理現象的度量,在物理學或者計算上通常以物理量的單位來表示;按此定義,量綱又是度量,是長短、大小、快慢、強弱等的度量。

    按照這個定義,針對資源型(時長/流量/次數)都是時間和質量(流量部分),因此5G來了進行擴維,如速率,時延,質量類,我們可以延伸出:連接量/容量;等等如此;另外以通信行業的視角去看量綱,就是就是碎片化的場景,我們用什么來衡量;大的是維度(QBC類量綱,如QoS參數;FBC類量綱(位置,內容等)切片類量綱(切片類型/容量/連接數/SLA服務等級)能開類量綱(API/云資源)

    以上僅是業界從多量綱角度對5G計費的理解,對于劃分的合理性還需要和運營商客戶以及網絡集成商進行探討。

    有的運營商也提出了根據5G三大場景定義計費系統的設想。

    5G標準組織3GPP定義了5G的三大場景,分別是eMBB(增強移動寬帶),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和 URLLC(低時延高可靠通信)。

    “可以根據三大特性來計費,比如一根管道是高速率,另一根管道是低時延或海量鏈接,不會讓整個系統很龐大。”上述中國電信內部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

    喬穩則告訴記者,在5G網絡新架構下,C端引入邊緣計算技術,為用戶提供極致體驗,在B端引入切片技術,提供更加差異化的服務。不論C端還是B端用戶,都在5G新網絡架構下,都更具碎片化和場景化。

    另外,5G計費結算對象將更加細分。目前4G主要的計費對象還是面向C端用戶,部分物聯網業務的支撐也是以2C的模式來支撐2B的業務。在5G時代,運營商從對2C的支撐轉向2B的支撐,變化也將非常明顯。

    喬穩向記者解釋,流量計費在4G時代是資源型計費,如時長、流量、次數,即便是 4G下的內容計費,也是將使用的內容服務轉變成資源型,這是初級價值的體現,強調的是內容。在5G到來之后,這一模式進行了延伸,就是在資源型計費下,增加差異化的服務。

    即便業內提出解決方案,但未來5G計費模式仍面臨各種不確定因素。3GPP的規范還在進一步的演進中,R16標準完成時間也在延后,這會對計費模式的制定帶來不確定性。

    “針對5G計費,我們提出了三個階段,第一是接入階段,計費模式以4G模式為主,支持大單位計費、速率計費等;第二是切片階段,真正地去賦能垂直行業;第三是能力開放階段,這塊會隨著SA網絡架構成熟提上日程,解決的是生態計費或者網絡租賃、資源租賃計費等。”喬穩說。

    “5G計費模式最大的創新,就是基于場景如何進行計費,如何變公共服務為差異化服務。”

    對企業用戶來說,5G時代,流量計費或許將成往事。【責任編輯/李小可】

    來源:IT時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5G資費到底怎么算:運營商是這么說的 你愿意多付錢嗎?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