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即將隨第四次工業革命席卷全球的前夜,我們是否需要一份具有普世性的AI治理監管方案?李開復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今年1月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李開復當選為人工智能委員會的聯席主席。他直言,新組織會對人工智能帶來的隱私問題、技術不公正、失業問題進行討論以期形成一些原則,但是“我覺得全球達成共識是比較困難的。”
李開復指出,各國對于問題的認知不同,規則太多會局限技術發展,“對于很多人認為我們需要一個全球的治理方案,我是采取反對(態度)或者應該說時候未到。
他進一步闡明態度,針對AI可能帶來的風險,根本的治理辦法在于讓技術先行,如果出現問題再制定規則約束,而不是首先針對AI立法。
“比如我們真的把騰訊每個部門的數據都切分了,每個用戶可以選擇給或不給(數據),那么騰訊的AI就很難做了,因為只有匯集數據才能做到最好的AI。”他舉例道。
中國2017年的AI初創融資額已超過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同時中國的AI應用也走在世界前列,移動支付、新興資訊和短視頻產品都離不開AI。李開復認為,除了互聯網領域,零售、金融和物流等領域將是AI普及的下一站。
“科研上我們還離美國很遠,從最頂級的人工智能專家(數量)來說,美國是我們的11倍,但是從人工智能的產值來說,從人工智能的獨角獸來說,從人工智能的普及度來說,我們一點也不落后于美國。”
但是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后,調整也即將到來。
李開復指出,“當下資本市場有一些挑戰”,他預計2019年中國的AI融資額很有可能低于美國。“但是這不用擔心,我覺得其實都是一個周期”。
風雨欲來,AI行業是否會經歷洗牌?用李開復談創新工場超募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結尾,“這個時候就不要貪心”。
全球當前難以就AI治理達成共識
新浪財經:祝賀您當選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委員會的聯席主席。世界經濟論壇AI委員會的核心議題是什么?歐盟最近出爐了一份AI道德準則草案,您覺得是否需要在全球范圍推廣此類做法?
李開復:人工智能本身是一個新技術,普及得很快,也會帶來很多挑戰,比如說隱私(問題)、(技術)不公正、對人類工作的取代等,以及怎么確保它不會被黑客攻入,這些問題我覺得確實都值得面對。
我們這個人工智能委員會,就是要針對這些問題做一個原則性的討論。世界經濟論壇的好處就是它是一個跨領域、跨國家的平臺,所以可以把各個領域、各個國家的人聚集在一起,對這些問題做討論。
但是我覺得,(要建立)一個有關全世界的共同的宣誓或者共同的約束,是短期很難做到的。
因為AI還是一個很新的技術,怎么去治理它,我覺得我們還不清楚。而且每個國家跟每一個文化它對很多事情的認知都不一樣的,比如說歐洲會認為隱私是人權的一部分,但是在美國可能不會這么認為,歐美之間都沒有共識。所以我覺得全球達成共識是比較困難的。
我覺得大家聚集一堂的好處,就是可以求同存異,至少有一些原則我們應該是有共識的,比如說應該盡量地透明化,讓用戶知道產品是怎么使用這些數據。
不過,這個原則我們統一之后,歐洲可能會出臺很多(相關)法律讓產品做許多工作,但是也許別的國家不一定會做得這么極端。基于以上原因,對于很多人認為我們需要一個全球的治理方案,我是采取反對(態度)或者應該說時候未到。
即便是全球有共識的約束,也可能不會是從世界經濟論壇發出的。世界經濟論壇應該是聚合各方面專家的知識,然后把這些知識歸納成一些全球達成共識的基礎原則,基于反饋看看這些原則能不能逐漸地推廣。
但是實際的法律是由每一個國家來制訂,只有每個國家的政府才有權去做這些規則的治理。
過度的隱私保護對用戶是一種騷擾
新浪財經:您這個觀點和馬云先生很像,他也說在數據時代方面,他不是一個喜歡regulation first(規則優先)的人,就是不希望規則走在了發展的前面。
李開復:規則過度先行會限制這個技術的發展。比如說我們看國內的移動支付能夠這么快速地普及,其實就是政府采取了這樣的一個態度:讓技術先出來,發展技術為主,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如果看到了潛在的問題,可以出臺新的規則或政策來管理它,確保消費者不會受傷。
在移動支付這個領域,騰訊、阿里和螞蟻金服都做得非常好。所以我們今天能夠享用到移動支付,可以把我們的信用卡丟掉了,現金也不用帶了,就是來自這樣的一個理念。
但是我覺得歐洲跟美國并不見得是這樣看待問題的,尤其歐洲會很強烈地認為一定要出臺法律來限制各種公司,每個人(消費者)不但要被告知一切,而且把很多最后的抉擇丟到讓個人(消費者)來決定,個人(消費者)不允許你(公司)就不可以做這件事情,數據要放到個人(消費者)的手中。
(如果)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的數據,我可以(選擇)把我的數據給微信不給QQ音樂。但是,隨著數據的去中心化,當我們的顆粒化做到這種細膩的地步的時候,我們其實對用戶帶來的是一種騷擾,因為大部分用戶沒有這種細顆粒度的需求,而且每一個國家跟文化對這一類的隱私可能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還有最嚴重的,比如我們真的把騰訊這個公司里面的每個部門的數據都切分了,每個用戶可以選擇給或不給,那么騰訊的AI就很難做了,因為只有匯集數據才能做到最好的AI。
所以我會認為,除非我們看到哪些公司真正傷害到了大批消費者利益的時候,再來考慮如何能夠平衡這兩者(技術發展和隱私保護)。
我們鼓勵讓技術繼續發展,公司繼續發展,這樣我們國家的競爭力才會強,與此同時,(思考)相關的、適度的隱私保護規則也可嘗試建立起來。這兩者是平衡的、與時俱進共同發展的關系。
倫理道德不是AI的問題而在于人
新浪財經:提到規則和新興的科技領域,誰在前誰在后的邏輯上的討論,我想到近期中國誕生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起了關于在全球范圍建立相應道德準則和安全標準的討論。其實AI領域也存在許多爭議話題,我們也會想到它與人倫的關系。
如果我們不是規則在前,是否我們也會發生像這種基因編輯嬰兒的情況?
李開復: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在WEF年會)有一場討論會就是討論這個問題,那肯定是在一些有關人命或者是倫理道德的(問題)上面,我們是可能需要去治理,但這不一定是先要立法。
比如我們討論的例子是,如果無人機加上人臉識別再加上一點炸藥,就變成了一個暗殺機器。這個機器如果是在恐怖分子或者兩個敵對國家的手中,然后(如果)他一次發出10萬臺這樣的無人機,不經過人而直接用機器來決定殺人,這就會觸及倫理的底線。
但是從治理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不在于AI對不對,問題是在我們怎么管制武器。如果說做了一個國家不允許持有的武器,那么這個武器肯定是非法的,根據這些(武器管制)法律的延伸(管理),是處理這個問題更好的方法。或者,我們可以把無人機的飛行范圍做一個限制,然后國家用軍事的方法來確保無人機不會大量地進入某些區域。我覺得這才是治理的方法。
還有一種方法是歐洲提出的,同時美國也比較認可的,就是每一個軍隊在用武器或者國家用武器要傷人命的時候,必須是一個人來做決定,不可以讓機器來做決定。我覺得這也未嘗不是可以考慮的,但是我們還是要想到,這不是一個AI的問題,這是一個我們愿不愿意用機器去直接執行軍隊需要做的任務的問題。
新浪財經:就是AI不分好壞,科技不分好壞,最終還是落到人的身上。
李開復:對,當然AI在里面是一部分,在你編寫這個AI程序的時候,你就會有一些約束。如果說是國家決定不能由程序來直接決定扣扳機,那么寫這個程序的時候你就必須按照這個規則來寫,只能讓人來做這個決策。
這是一種方法,但是我覺得其實也未必是唯一的方法,也許有一些自動的方法來確保這些事情不會發生,我們在討論的時候有一位先生提到,可能未來的操作系統或者未來的硬件能夠確保這一類的事情不會發生。
創新工場為何可以尋到獨角獸?
新浪財經:近年來,創新工場已經投資出了多家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公司。創新工場如何捕捉到這些AI領域的獨角獸的?在您看來,它們通常具備什么素質?
李開復:創新工場的AI投資邏輯,是考慮(對方)科技的領先程度,團隊的人工智能的真實能力,然后考慮到這個市場是否存在,是否有這個強需求,我們會同時考慮這兩件事情。
剛開始的那兩年的投資,也就是在AlphaGo之前,我們可能更看重的是人,因為當時懂AI的人是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那能找到很牛的人就意味著我們有技術的競爭壁壘,然后我們再幫他找商業應用。比如曠視科技、第四范式、Momenta、文遠知行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隨著AlphaGo的發生,導致了更多的人工智能的普及,還有人工智能平臺的門檻的下降,現在不像以前,可能只有1000個AI專家,現在可能有100萬個AI的工程師,那很多AI的問題其實工程師足夠就可以解決了。
所以我們現在考慮投資的時候,可能在那些不是特別難的技術領域里面,會首先考慮到這個公司它的商業能不能做好,它的CEO是不是一個企業家,能不能把產品賣出去,而且AI是一個2B的生意,2B的銷售很有挑戰,所以我們會希望這個CEO能夠帶領出一個2B的隊伍。
比如說我們最近投資的創新奇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技術能力強,但是并不是靠獨特的技術,而是靠它更貼近用戶的需求、市場的需求,然后能夠把這個產品賣出去。所以隨著時間改變,我們的投資的方式也一定要很靈活地調整。
零售、金融和物流等將是AI普及的下一站
新浪財經:哪些AI技術的應用是值得大眾更多關注的?可能會很快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李開復:關于人工智能來到大家身邊,這個我覺得(大家)會非常快地看到。其實你在做每一次的(移動)支付行為的時候,背后一定是阿里跟騰訊的很多人工智能在了解你會買什么,這些邏輯會幫你更方便地找到你想要買的東西。
我們看到最近崛起的抖音,它其實(背后)也是一個人工智能團隊,它才能夠有針對性地知道誰喜歡看什么,誰喜歡哪個網紅;今日頭條本身其實也是,所以其實應用人工智能是整個互聯網很重要的一部分。
再比如說快手的CEO宿華是以前是在Google做人工智能的,拼多多的黃崢以前也是在Google做這方面的。也許你在用這些產品的時候不感覺到是人工智能,但背后都是有人工智能在篩選,幫你做針對性的投放,讓你的體驗更好,也幫公司賺更多的錢。
在互聯網領域之外,我覺得在金融領域會看到很多人工智能公司的崛起,包括銀行、量化投資、保險等。
零售領域可能會是下一個領域。人臉識別只是一個開始,我覺得更多的物體的識別和它可以延伸的應用會非常普及,例如Amazon Go,阿里、京東做無人商店,包括我們投資的永輝云創也是在往這個方面邁進。
再往下可能就難度會稍微大一點,前面這幾個領域是可以更快速看到投資回報的,再遠一點,可能會看到制造業、醫療、出行、無人駕駛等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域會是倉儲和配送,后者可能會比一個全自動的無人駕駛要來得更容易一些。
我們可能看科幻片看得比較多,都看到最終極的解決方案,那可能會要往回延伸,說今天能做到的是什么?
比如說我們看到可以到任何地方的L5級別的無人駕駛,這是一個終極目標,可能需要20年。但例如具自動駕駛技術的貨車在城際高速公路上運輸貨物,這應該是更快可以做到,這個貨車它的貨自動搬運進去,這個貨在倉庫里面自動被無人叉車叉出來。
還有在我們收到各種快遞的時候,里面的貨一個一個都是機器人(17.390, 0.12, 0.69%)揀出來,而不是人揀出來,這些相對來說就要比無人駕駛容易很多,而且產值其實還是很大。
“今年中國AI融資環境面臨挑戰,但不用擔心”
新浪財經:您提到這些場景的應用非常廣泛,然后我感覺我的生活中,包括了解的一些產業中已經有所應用了。我們可不可以總結說中國在AI應用方面是全球領先的?
李開復:就AI應用層面來說,我覺得中美目前是兩個最領先的經濟體,甚至有一位美國的MIT教授就跟我說,他說30年前他從歐洲到美國覺得看到了未來,今天他從美國到中國也感覺看到了未來。因為他看到了我們的移動支付,看到我們手機上各種應用,看到了我們的共享單車,這些應用都是他過去沒有想到的。所以我覺得(中國)應該是已經走到全世界的最尖端。
我最近出的書《AI·未來》,其實里面談的也是這一點,就是中國的人工智能真的是應用方面已經走在世界的最尖端,有時候網上有些文章談到這個的時候,下面評論還是很多人說“開復太樂觀了,怎么可能”?因為總是覺得中國離美國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們真的要提醒自己的就是,科研的差距跟應用的差距不一定是一樣的,而且在這個例子上是絕對不一樣的。
科研上我們還離美國很遠,從最頂級的人工智能專家(數量)來說,美國是我們的11倍,但是從人工智能的產值來說,從人工智能的獨角獸來說,從人工智能的普及度來說,我們一點也不落后于美國。
新浪財經:我留意到一個很有趣的數據,CB Insights去年的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AI創業者獲得的融資額已經超過美國,位居全球第一,您認為這個差距還將繼續增大嗎?
李開復:短期不會拉大,因為今天的資本市場有一些挑戰,去杠桿和其他的事情導致一些基金手中錢變少了,那么這個一定會影響到融資狀況的,所以我覺得2019年我們的總融資額或者AI的融資額是很有可能比美國低的。但是這不用擔心,我覺得其實都是一個周期。
“融資要理性,不要太貪心”
新浪財經:我看到有報道提到說,您曾經不得不“勸退”一些投資人,因為您認為融資太多會出問題。做出這樣的選擇,您是出于什么考慮?
李開復:一個基金如果它的投資方向比如說投A輪的,那么它要負責地在三年內把這個錢投出去,如果融了太多的錢,三年投不出去,那這樣的話對以后的信譽是有影響的。
例如你本來要融比如說5億美金,然后你融了10億,但是三年就只投掉了5億,之后投資者就會覺得說我幫你留了這一筆錢,最后你只拿去了一半,另外一半我存在這邊很不劃算。所以我覺得還是要把這個budget(預算)算好,就是我們能負責地投出多少。
其實國內國外都一樣,頂級的基金都是處于超募狀態,這個時候就不要貪心。【責任編輯/李小可】
(原標題:專訪李開復:全球當前難以就AI治理達成共識)
來源:新浪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