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深度觀察】聯想終于“騎”上了“摩托”。自從今年1月底聯想宣布將以近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后,業界議論紛紛。最近這個交易有了結果:聯想方面稱已完成了對摩托羅拉的收購,并且前者已經做好了規劃:摩托羅拉品牌將重回中國市場,針對的將是3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機市場。
顯然,聯想是想借助這輛“摩托車”,完成一些高難度動作:突破自身在國內高端手機市場上的瓶頸,以及加速成為全球性的移動設備廠商。我們理解并尊重聯想的勃勃雄心和選擇,但我們同時想說,聯想的創新和國際化視野,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而這一問題很難改變,因為它們是由聯想的基因決定并衍生出來的,技術進步和規模神話這些,并不能幫助聯想實現他們彎道超車的夢想。
記者在聯想的官方微博上看到,對于收購完成一事,聯想方面已制造了“#想哥羅拉大婚#”這一微話題,并且在宣傳圖片中,提出了“讓偉大重來!”這樣一句口號,并稱,“2014年10月,聯想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完成,再次創立行業標桿”,同時向網友提問“那些年愛過的moto,那些年用過的手機,好想擁抱你,那些經典的記憶。。。” “你與moto有哪些不得不說的故事?是Jay代言的ROKRE2?還是開創手機新紀元的V3?”
所有這些動作,凸顯出了聯想的意圖,借著發起話題和經典懷舊,為摩托羅拉手機接下來向國內外市場發起沖擊做好鋪墊。不過,記者在瀏覽微博時發現,一位網友的話與其他人大為不同,“別再沉浸過去了,聯想,你這樣我們很擔心,天天緬懷過去”。
這句話多少顯示出了消費者對聯想此舉的不同態度。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聯想計劃將摩托羅拉打造成高端品牌的做法,業界也是褒貶不一。在飛象網CEO項立剛看來,聯想這個動作十分正常,也有潛力,他對《IT時代周刊》記者分析,國內的手機廠商目前都在打造子品牌,做品牌區隔,如華為打造榮耀系列、酷派打造大神系列等。而聯想是個大眾品牌,向高端手機市場突破的難度很大,而摩托羅拉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仍有價值,認同度相對高,“就像聯想的筆記本產品分為ThinkPad與Lenovo,手機也可以這樣”。
聯想也的確想這樣做。聯想集團CEO楊元慶最近稱,收購完成后,聯想將以全資子公司的形式運營摩托羅拉,其總部將繼續設在美國芝加哥。將有近3500名來自全球的員工加入聯想,其中包括在美國的約2800名員工,他們專責設計、策劃、銷售和支持摩托羅拉移動產品。有媒體援引聯想集團副總裁、移動業務集團中國手機業務總經理張暉的話說,摩托羅拉品牌在國內會做中高端,聯想品牌手機則做中低端產品,“在產品售價上,3000元以上以MOTO品牌為主,而3000元以下以聯想品牌為主”。
對于這樣的規劃,商務部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常務理事吳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不太靠譜”,他表示,聯想產品為何這些年來難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從產品本身來說,在設計、品質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在品牌上,“摩托羅拉屬于墮落品牌”,聯想還要與這個品牌產生交集是“打錯算盤了”,他們未趕上“風口”,在粉絲經濟的打造上也落后,消費者對聯想的品牌,難以產生認同感。
“聯想會變成廢品收購站!”中國移動互聯應用產業聯盟秘書長、創新谷副總裁何云湘在接受《IT時代周刊》采訪時也認為,每隔幾年,聯想就會通過收購來“刷存在感”,原因在于,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后,聯想無存在感,而在未來,手機和PC是沒有界限的,光是PC第一其實沒有意義。
有數據顯示,2011年谷歌宣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后,后者每年的虧損高達10億美元,截至收購完成時虧損已達28億美元。楊元慶稱,年初聯想宣布收購后,摩托羅拉移動財務虧損已大幅減少,銷量翻倍,有信心在4-6個季度內幫助摩托羅拉扭虧為盈。市場研究公司IDC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今年第三季度,聯想在全球范圍內的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第四,市場份額為5.2%。對這些,《通信世界周刊》總編輯楊海峰話中有話:“聯想年底財報會說,聯想是第一家年出貨1億部手機的中國企業了!”
吳迪認為,聯想產品難以讓人記住的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聯想本身是家渠道驅動型的企業,他們的基因里天然缺乏創新和技術這兩個關鍵詞。“站在這點上來說,他們的銷量、市場份額這些,其實意義不大”。吳迪同時表示,當然聯想收購摩托也并非一無是處,除了專利,對聯想擴展歐美市場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對于聯想收購摩托后在歐美市場上的表現將會如何,其實業界早在年初聯想宣布收購時就已顯現出不樂觀的態度。摩根大通當時在認可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是正確的發展方向”的同時還指出,考慮到“摩托羅拉移動目前約25%的稅前虧損率,和在美國市場上與蘋果和三星的激烈競爭,聯想面臨的挑戰十分激烈。”“摩托羅拉擁有的與美國運營商的關系對聯想而言非常寶貴,并對聯想于新興市場使用摩托羅拉的能力有信心,但業務大翻身的故事在手機行業里非常罕見,聯想在美國的業務將會十分困難及昂貴”。
這有案例可借鑒。2010年7月時,惠普時任CEO馬克·赫德以12億美元收購智能手機制造商Palm,但僅在1年后,軟件行業出身的赫德繼任者李艾科(Leo Apotheker)就宣布不再生產WebOS設備,這相當于終結了Palm的命運。2013年6月,Palm前CEO喬恩·魯賓斯坦(Jon Rubinstein)坦承,當他出任Palm首席執行官時,這家公司就已經瀕臨死亡:“所有人都忘記了Palm在2007年就已接近死亡,當時這家公司已經沒有了未來。”另據魯賓斯坦透露,“2009年Palm幾乎與Verizon和沃達豐達成合作協議,但在最后關頭兩家公司決定放棄,因此,Palm從一開始就處于困境之中。”
聯想應該也會將此作為前車之鑒。對于這樣的收購,他們也會知曉其中的風險和難度,這與他們歷年來一系列的并購是一樣的,《IT時代周刊》記者感覺到,已經不止一個人有“聯想是個破爛王”的看法了。IT資深分析人士曾韜就表示,“回顧一下聯想糟蹋ThinkPad的過程‘買高端品牌—降成本—降品質—降價—砸牌子’,我對MOTO的前途就很擔心”。有觀點也認為,在收購IBM之前,聯想市值達1500多億港元,PC做到第一后,其市值反而大不如前。“聯想做事的邏輯,并非基于更遙遠的未來,而只是基于必須要存活的現在”。
從聯想的傳統業務——PC業務來看,雖然說全球PC市場規模仍巨,總額高達幾千億美元,但總體趨勢卻是萎縮的,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大行其道的如今,PC銷售額一直在向下滑動,預計今年會繼續,這直接聯系到PC廠商的利潤,天花板的降低,已然造就不出有實力的企業。這是老牌IT企業紛紛甩掉PC業務的根源。
而聯想的做法是,將這些企業視為累贅的業務買過來,例如十年前對IBM的PC業務的收購等等。對于PC業務,聯想的心態是矛盾的,一方面它是聯想一直以來賴以為生的業務,難以割舍;而另一方面這塊業務的利潤卻日益降低,聯想的做法是,在保證現有PC業務的基礎上,推行PC+戰略。“類似PC+戰略并不是聯想第一個提出的,蘋果、三星其實走的早就是典型的PC+路線”,資深媒體人信海光認為,需要指出的是,蘋果、三星無疑是成功的,但像聯想這樣的大企業要順利實現轉型很難一蹴而就,在轉型之路上,失敗的企業更多,比如摩托羅拉、諾基亞、柯達等。
由于PC時代的慣性使然,聯想要擺脫這種PC思維并不容易,而移動終端的特性又與PC大為不同,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對軟件、生態系統、用戶體驗等的要求大大高于產品本身。另外,聯想也已認識到了品牌和營銷的重要性,他們也正在嘗試重塑自己,但聯想第一任總工倪光南曾說過,聯想出高價請NBA明星代言,但那位明星拿的卻是iPhone。可謂一語道盡聯想的問題。
曾韜認為,靠著收購品牌這種快捷方式獲得市場份額,而不是憑借產品本身吸引用戶,更不是以技術和創新贏得市場。這樣的廠商是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認可的。“聯想低的可憐的利潤率,實在是愧對于科技企業的稱號。有人說,一部手機賺幾十元錢,那算什么高科技?聯想本質上就是一家商貿公司而已”。
再來說聯想為摩托羅拉制定的價格策略。此前《IT時代周刊》曾經在評論中說過,眼下國內各大廠商都在搞電商和互聯網手機品牌,已推出充滿互聯網思維手機的摩托羅拉移動又何嘗不是聯想的電商好生意?華為能將榮耀品牌獨立運作,聯想又為什么不能如法炮制?摩托羅拉手機未來在國內,完全可以以電商渠道為主,主打性價比,從產品到市場營銷走一條不同于聯想品牌手機的道路,這樣不但可以節省傳統渠道的銷售空間,還能讓聯想在電商領域直追現在打得熱鬧的小米與華為,也是一個讓MOTO手機重回國人視野的方法。曾韜也認為,現在的MOTO早已不再是當年全盛時期的MOTO,與其在3000元以上價位上掙扎搏斗,不如在2000元主力價位市場上倚老賣老,榨干MOTO僅剩的一點點知名度和美譽度。
何云湘則對記者分析,聯想的手機用戶,很多來自農村市場,聯想想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可是這條路是走不通的,首先移動互聯網時代拉平了城市和農村的渠道,其次,超過3億的農民工在城鎮里打工,都在學城鎮人購買小米、華為、三星和蘋果。“其實我建議聯想全方位地進入農業領域,這個市場非常巨大,也更適合他們,總比現在收購一些‘廢品’要好”。【責任編輯/劉佳慶】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