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解讀:是騰訊除產品之外的另一種武器,它其實更加凸顯了微信與QQ的微妙關系

    【IT時代周刊深度觀察】在去海南的飛機上,騰訊公關部門的一個小伙子對《IT時代周刊》記者說,“這是我們第三次舉辦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了,前兩次都在北京”,“這次參會的有四千人,接機去博鰲的班車,從晚上8點一直到夜里11點都有”,言語里透著興奮。

    這構成了記者對這次會議的最初印象,這些信息也顯示出了騰訊的變化。“開放 未來”——這是騰訊今年全球合作伙伴大會的主題。從這個主題的設定,到舉辦地海南博鰲,再到“全球”、“合作伙伴”這些關鍵詞,其實這些都暗含深意,它們隱晦地告訴外界,無論是人,還是設備和服務,騰訊想要的是不斷地擴張、然后連接一切。在國內互聯網界已形成BAT這樣的寡頭格局時,這樣規模的會議,不僅是一場“騰訊系”的大型派對,也是騰訊除產品之外的另一種武器。更重要的是,騰訊顯然想借助這樣的機會,來展現自己的魅力與威懾力,同時隱藏和彌補正在迅速膨脹的自身的種種短板。

    隱藏不住的信息:來自內部的微妙關系

    10月30日到31日兩天的會議,由九個分論壇組成。記者在會議現場看到,每場的主題除了前面固定不變的“連接”一詞,后面分為應用、云端、創業、硬件、公眾、支付、游戲、營銷、生活,涵蓋了騰訊旗下所有的業務版塊。“前幾年的‘3Q大戰’后,騰訊開始學乖了,你從這些主題上也能感覺出來,騰訊要連接這個連接那個,但他們最終要連接的是BAT的繼承者”,一位同樣前來參會的媒體記者對《IT時代周刊》說,“新的在騰訊扶植下崛起的企業,會不斷地為騰訊輸送給養,我們說遠一點,即使以后騰訊沒有了,它們就會代替騰訊繼續存在”。

    從2011年開放以來,騰訊在此期間的轉變是驚人的。騰訊COO任宇昕在大會上向聽眾提供了一組數據:騰訊開放平臺上的應用數量為240萬款,創業者總人數達500萬,覆蓋全國1-3線城市,實現獨立上市和正在上市流程的公司超過10家,被收購上市公司超過10家,合作伙伴總估值超過2000億元。“2011年騰訊宣布開放時“再造一個騰訊”的愿景已基本實現”。


    騰訊COO任宇昕在大會上演講

    “騰訊的平臺化是他們比較明智的路線,也是他們必然會走的一條路”,一位前來參會的傳統企業的技術團隊負責人對《IT時代周刊》記者說,騰訊如果長期單打獨斗,自己的資源畢竟有局限,也容易迅速被消耗掉,這種合縱連橫,將流量和用戶分享出來,是和大家一起成長。“我們比較重視微信”,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塊業務是騰訊典型的平臺化做法,它能連接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任宇昕在會上透露,“騰訊正在籌備QQ硬件開放平臺和微信硬件開放平臺,這兩個平臺將會為所有愿意接入騰訊開放平臺的智能硬件提供接入的服務”。在31日上午以微信為主題的大會上,除了微信新增的生活服務、支付的功能的發布、各領域合作伙伴的集體分享經驗外,微信硬件平臺與它的合作伙伴及相關的接入流程等信息也一同亮相,微信開放平臺高級總監王金貴透露稱,面向個人的可穿戴和健康設備、家庭場景中的智能家電家居以及更大層面的智慧城市,都將通過微信平臺進行連接,通過連接廠家、用戶與設備,讓每款設備都具有自己的身份ID。同時,微信還將通過平臺構建從芯片商到設備商再到用戶的微信設備生態體系。記者通過采訪也得知,微信硬件平臺的生態框架,由微信后臺、廠商云、云服務商、WIFI設備、芯片廠商、藍牙設備、藍牙模塊、芯片廠商等組成。


    這些充分顯示了微信在騰訊內部的特殊地位。今年5月初,騰訊宣布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成立微信事業群,由微信掌門張小龍擔任事業群總裁。微信事業群負責微信基礎平臺、微信開放平臺,以及微信支付拓展、O2O等微信延伸業務的發展,并包括郵箱、通訊錄等產品開發和運營,這意味著微信“已完成第一階段的孵化,從產品升級為騰訊戰略級的業務體系”(張小龍語)。

    很微妙的一點是,在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舉辦之前,騰訊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在“致業界合作伙伴的公開信”中稱,“我們很多的產品包括微信、QQ其實都是在做一個連接器,人和人,設備和設備,服務和服務,人和設備,人和服務都應該有一個智能的連接。”“包括微信和QQ,沒有人保證一個東西是永久不變的,因為人性就是要更新,即使看上去你什么錯都沒有,也要不斷更新迭代、順應潮流”。字里行間不但顯示出在馬化騰眼中微信和QQ的地位——前者排在了前面,也顯示出微信和QQ的定位和關系尚未理清。

    而從屬騰訊另一事業群(社交網絡事業群,SNG)的QQ,在此次大會上也十分引人矚目。有知情人士之前就曾對《IT時代周刊》記者透露,QQ將會集成硬件平臺,用戶可以通過手機QQ控制智能電視、家居等產品,年內估計就會正式發布。果然,SNG的負責人、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在會上就表示將發布QQ物聯智能硬件開放平臺。“面向傳統的硬件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智能車載、健康甚至辦公設備等各種領域......逐步實現移動設備、家居設備、辦公設備的連接,讓每一個硬件設備都成為用戶的QQ好友”。與微信相對應的是,QQ也專門舉辦了一場名為“連接 生活”的分論壇,諸如生活服務、智能設備接入等功能均一一進行了詳細地介紹。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在會上演講

    “微信和手機QQ越來越像了”,上述媒體人士這樣表達他對兩款產品如今的感受,“此前都說手機QQ活在微信的影子里,現在看來,手機QQ團隊也正在迎頭趕上”。湯道生此前幫助QQ擺脫了在PC端和移動端的割裂問題,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直言QQ生態和微信生態的并列關系,“二者已從競合關系轉為競爭關系”,上述知情人士曾這樣說。

    此前,外界普遍認為,手機QQ代表著“如今的商業化”,微信是“未來的商業模式”。從二者的基本功能如文字聊天、音頻、視頻、文件傳輸、群組、交互內容服務這些來看,手機QQ和微信這兩個關系并列、主體都是社交工具的產品,重合度非常高,基本上是一個關系鏈的兩個延伸。馬化騰有一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承認,微信與QQ可以互通有無,“一個功能成熟了,兩個平臺之間還可以實現快速交換”。記者此前得到的消息顯示,即使手機QQ的在線人數仍在增長之中,可用戶消息量卻在不斷下降,微信的每日消息總量、每日圖片上傳總量也早已超過手機QQ,另外QQ空間的活躍程度,也和PC端沒法比。而反過來看的話,手機QQ在下探能力及相關的垂直領域的服務,也是現在的微信不可及的。

    “QQ重在導流,微信重在社交CRM,對應的是O2O的兩個環節,相比而言,微信更加深入”,O2O行業分析師黃淵普認為。《財經》雜志此前曾撰文認為,QQ和微信之間并不是只有錯位互補關系,在O2O、社區、游戲等領域,以及“連接一切”的構想上,雙方很可能短兵相接。“從這兩天騰訊這個會透露出的消息看,手機QQ和微信的競爭,可能會越來越激烈”,一位參加大會的微信的合作伙伴對記者表示,“對我們來說,哪個生態系統更完善,哪個更能給我們的業務帶來幾何級增長倍數的流量,我們就采用哪個”。而也有合作方認為,手機QQ可能只是過渡期產品,在幫助騰訊完成將PC端上的各項資源向移動端的遷移后,微信就會取而代之,從而實現“以微信為核心的一站式移動互聯網生活”。

    從合作伙伴大會的整體看騰訊與對手的較量

    今年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的一些信息,顯示出了騰訊內部的微妙關系,那么我們不妨將目光再擴大一些,從這次大會的整體來看騰訊與對手的較量。

    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曾說,BAT在移動互聯網戰略布局、搶占入口的時代已經結束,它們圍繞社交、支付、服務全方面的O2O激戰將會升級。金山網絡CEO傅盛也認為,互聯網已然走出媒體屬性的第一階段,現正在進入涉及生活服務的第二個階段,從此以后,互聯網將快速滲透到生活服務的每個領域。這些其實都是在說,BAT試圖通過不斷地以開放、投資和收購等方式,整合巨大的流量資源,服務及支付業務能力,與線下傳統行業不斷進行融合和滲透,在相互的競爭中不斷構筑壁壘,以立于不敗之地。

    隨之而來的是,以往行業間明顯的邊界逐漸模糊,百度專注搜索、阿里專注電商以及騰訊專注社交的行業格局悄然生變,BAT除了固守原有的壟斷性資源,還必須加速布局,以盡快形成自己獨立的O2O閉環生態圈。而從整個生態環境來說,BAT的收購是在為其O2O生態鏈中的短板補位,也同時為防范對手的側翼進攻。

    與騰訊大下氣力打造微信和手機QQ相比,阿里就顯得單薄很多。盡管在PC時代,阿里可以憑借規模成為流量入口,可是這種根深蒂固的電商思路,到了移動端卻行不通,也就是說,阿里最缺乏的就是像微信這樣的殺手級產品。微信可以隨著產品的進化,一點點把電商元素加進去,散落在微信各處的電商元素,聚集起來會非常可怕,直至最終形成對阿里生態破壞性的力量。

    作為反擊,阿里開始不斷地收購和投資,如為大眾所知曉的高德地圖、新浪微博、UC、美團網、快的、銀泰百貨、優酷土豆等等,不過,這樣的做法偏于保守。阿里提出的是一種連接線上線下的未來商業基礎設施體系,可是只有基礎設施,顯然遠遠不夠。不過,雖然騰訊的微信步步緊逼,阿里多年構建的電商生態,也不會那么脆弱,輕易被顛覆。在招架過程中,阿里希望通過各種途徑牽制對手,贏得時間加速補課,逐步把之前因戰略失誤而導致的損失補回。

    與騰訊和阿里相比,百度一度被很多人誤以為是落后者。有分析人士曾對《IT時代周刊》表示,百度的最大短板就是支付。此前,嘀嘀和快的的爭奪本質是支付,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有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架勢,讓所有人都記住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那么,百度的支付去哪兒了?其實,李彥宏早在2008年就開始做支付,只不過那時他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搜索優勢踏足電子商務。同年,百度推出百度有啊C2C平臺,并一道推出了支付工具百付寶,可惜由于百度沒有電商基因,百度有啊和樂酷天(2010年與日本樂天合作成立的B2C網站)最終被淘寶、天貓和京東商城等打得找不著北,兩家公司先后于2011年3月和2012年4月關張,令百付寶喪失用武之地。另外,百度于去年提出的“輕應用”概念,一款無需下載、即搜即用的APP,向所有開發者拋出橄欖枝,意在向微信示威的產品,如今在外界看來,卻未達到其預期的效果。

    而百度也在不斷調整。今年4月,其正式發布了“百度錢包”,欲提升自身的支付能力,9月初在百度一年一度的世界大會上,又推出了“直達號”,號稱面向用戶和商家的全新連接體系。百度的用意顯然也是劍指微信:商戶直達號對應公眾賬號,CRM系統對應公眾平臺,消息推送推應微信群發,百度錢包對應微信支付等。有分析認為,加上百度在大數據挖掘分析、LBS等優勢,直達號恐怕會后來居上趕超微信。

    另外,百度在技術研發上的實力,在BAT里十分突出。比較而言,騰訊用社交抓住了人性的需求,阿里用電商抓住了女性的需求,百度雖然通過自研和并購,使得旗下產品一籮筐,但暫時還沒有一個平臺可以有效整合所有產品,并在發展用戶和搶奪市場占有率的競爭中取得更大突破。因此,百度似乎希望通過技術上的跳躍式發展來實現彎道超車,李彥宏期望打造出一家技術驅動型的公司,成為下一個谷歌。

    綜合而言,在很多垂直領域,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有明顯的短板,而任意關鍵環節的缺失,都可能被卡住脖子,導致未來既有優勢被蠶食。“互聯網第二梯隊的力量也不能忽視,比如雷軍系和周鴻祎系的企業”,有分析人士對《IT時代周刊》表示,“就算騰訊合作伙伴大會釋放出各種看似很牛的信息,就算阿里和百度也各有絕技,但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天然分散,這是新的公司崛起的基礎,而他們也會排在第二梯隊的后面,對BAT的威脅或者說代替,也將形成層層遞進式地增長”。【責任編輯/劉佳慶】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解讀:是騰訊除產品之外的另一種武器,它其實更加凸顯了微信與QQ的微妙關系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