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資本,國內頗負盛名的“獨角獸之王”。最近這幾年,新經濟領域的大部分獨角獸公司,或多或少都能看到TA的身影。
截止2018年3月31日,華興資本集團已完成包括首次公開募股、并購和私募融資等超過700宗交易,交易總額逾1,000億美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近41億美元。
但是,在港股上市之后,華興自己的股價走勢卻頗不理想,一度較發行價腰斬。
2018年9月27日,華興資本控股(1911.HK)登陸港交所,發行價為31.8港元。上市首日便遭遇破發,當日跌幅達到22.33%。10月25日,股價一度跌破14港元,較發行價下跌過半。
在上市僅僅一個月之后,華興資本開始進行股票回購,雖然單筆回購金額并不大,但回購的頻率較高。
除了回購,公司創始人包凡,自10月26日起,也進行了多次增持。
經過輪番的回購和增持,公司的股價開始回升,截止2018年11月19日,公司股價收于22.6港元,較10月25日的低點相比股價上漲了39.68%。但距離發行價還是有不小的距離。
今年下半年,港股整體走勢疲弱,新股破發屢見不鮮。華興IPO前后,大盤正處于快速下跌的通道,10月份恒指下跌了超過10個百分點。
如此市況下,華興資本依然成功發行,并拿到了31.8港元的發行價,這或許與華興資本在業內的影響力和包凡豐富的人脈資源有關。
市場很給面子,但首日即破發,上市滿月股價竟然腰斬,確實讓掏錢捧場的投資者人有點“受傷”。
由于接連幾筆單次回購的金額不高,有一些聲音認為華興資本的回購太“摳門”。但客觀的說,匯總了華興資本近期的回購總額以及包凡的增持力度,也并不算太小。
對于華興和包凡而言,這或許更像一場“榮譽保衛戰”。華興能不能重返發行價,不僅關乎面子,也是一個“新經濟”的風向標。
華興資本:獨角獸集中營與新經濟風向標
根據此前的招股資料,華興資本集團成立于2005年,最早主要提供私募融資顧問服務,隨著業務的擴張,公司業務開始涉及并購顧問服務、財務顧問、股票承銷等服務。2016年10月旗下華菁證券成立,并在國內進行經紀、證券承銷和保薦、證券資產管理及證券投資咨詢業務。
目前公司的業務運營分為三個部分:投資銀行、投資管理以及華菁證券,主要為企業提供顧問、資本市場服務及投資業務。
按照招股資料的表述,公司的業務模式為識別及發掘早期的創業家和創業企業,并在其全生命周期內提供服務。投資銀行負責早期服務、咨詢服務、股票承銷;也為機構投資者提供銷售、交易、經紀和研究服務。投資管理主要以私募股權基金的構建、管理及投資業務為主。華菁證券則是一家多牌照券商,提供承銷、資產管理、銷售、交易、經紀及研究服務。
截止2017年12月31日,中國新經濟企業市值最大的20家企業中,公司的客戶有15家,獨角獸公司客戶占到中國獨角獸公司總市值的56%。
截止2018年3月31日,公司提供顧問服務的累計交易價值為902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約為41億美元。2013-2017年五年間為中國新經紀公司承銷的香港及美國IPO數量在國內投資銀行中排名第一。
華興資本的客戶名單相當豪華,囊括了國內最主要的互聯網巨頭和獨角獸公司,除了BATJ之外,還包括:美團、滴滴、摩拜、自如、快手、商湯科技……。
頭頂大量光環的華興資本其業績情況如何?
上半年虧損1.52億美元,主因是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
根據招股書及半年報,華興資本的總營收不斷擴大,但凈利潤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上市至今,公司總營收整體保持增長趨勢,截止2018年6月底,公司的總營收為1.08億美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99.97%。
但凈利潤卻沒有同步增長,反轉發生在2017年,公司凈利潤由2016年底的2855.9萬美元下降至2017年底的虧損1350.6萬美元。截止2018年6月末,公司的凈利潤虧損進一步擴大,總虧損為1.52億美元。
賬面虧損并不意味著現金的流出。根據半年報,截止2018年6月末,公司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虧損1.88億美元。對于很多上市前經歷了融資港股公司而言,在上市首年出現這一虧損并不罕見。不少公司在上市之前公司發行可贖回優先股進行融資,實際上這是一項股權融資,但由于通常附加了贖回條款,如果公司IPO時估值水平較此前的融資估值高,相關優先股轉為普通股,差額部分就可能產生賬面虧損。而且,公司IPO時估值越高,賬面記錄的虧損往往就越大,但這通常是一次性的,也并不意味有現金流出。
從公司的三大業務上來看,投資銀行貢獻了主要的營收及利潤,華菁證券則處于虧損中。
根據中報數據,三大業務的總營收較去年同期相比都有較大的增長,投資銀行、投資管理和華菁證券較2017年6月底相比分別增長100.3%、96.9%和105.1%。
從經營利潤來看,投資銀行雖然貢獻了主要的經營利潤,但利潤增長更快的是投資管理業務。截止2018年6月30日,投資銀行和投資管理的經營利潤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14.2%和414.5%,經營利潤率分別較上年提高10.1%和23.3%。華菁證券虧損923.3萬美元,但與去年相比虧損幅度在縮小。
華興資本在成立之初主要為成長期或更后期的公司提供私募融資顧問服務,而目前該項業務仍然是公司的核心業務及優勢。2018上半年,私募融資與并購顧問費收入整體增長136.4%。
除此之外,截止2018年3月31日,公司自成立以來未574筆私募融資交易提供了建議,累計籌集資金410億美元。下圖為公司提供顧問服務融資超1億美元的已公布的私募交易截圖(來自招股書):
雖然公司完成了多項重大融資和并購交易,其顧問費收入也不斷增多,但這兩項業務所屬的投資銀行業務在收入中的占比卻出現了下降。
如上文所述,占比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投資管理和新成立的華菁證券開始貢獻更高的收入。
獨角獸破發成常態 市場走到十字路口
截止11月19日收盤,華興資本控股的總市值只有124億港元,即使在股價最高時,總市值也不到200億港元。就市值體量而言,華興資本遠遜于不少TA所服務的獨角獸公司。但獨特的市場地位使得華興成為觀察新經濟公司市場溫度的一個風向標。
近期上市的獨角獸公司大多都處于破發的狀態,就連小米和美團亦不能幸免,遵照港交所IPO新規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除了信達生物之外,更是全數破發。以下為2017年年底至今在港股上市的部分新經濟公司走勢:
截止2018年11月19日,僅2018年10月31日上市的信達生物較發行價上漲了39.49%。除此之外的幾只“獨角獸”公司均處于下跌狀態,跌幅最小的為華領醫藥,較發行價相比下跌4.83%,跌幅最大的是易鑫集團較發行價下跌了70.26%。其中市值較大的美團點評和小米集團,截止2018年11月19日,較發行價相比分別下跌了15.51%和23.88%。
如此市況之下,與新經濟休戚相關的華興資本上市后走勢不理想并不出乎意料。在高度市場化的港股市場,認購新股虧損是家常便飯,但如此快速、深幅的破發,多少讓深諳資本運作的包凡和華興面子上掛不住。
回購和增持,或許更是一種表態,至少是安撫。懸念在于,華興是否還能夠回到IPO價格以上?市場何時重拾對新經濟公司的熱情?【責任編輯/古飛燕】
(原標題:獨角獸之王保衛戰:華興資本破發 包凡自掏腰包撐信心)
來源:面包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