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高端訪談】在中國,借貸難是困擾中小企業深入發展的一道坎。而由于中國本土征信體系的不完善,在西方可以憑借征信體系輕松完成的貸款事宜,在中國也變得那么遙不可及。
一方面,中小企業急需獲得銀行貸款滿足公司未來的發展,另一方面,銀行卻遭受著中小企業貸款損失嚴重的“流血”現狀。一方想要,一方不敢給,這里面的矛盾該如何破解?
事實上,范曉忻和他的金電聯行就可以通過大數據對產業鏈進行深度分析的方式,幫矛盾雙方解決掉各自的難題。
雖然出身清華理工科,但是范曉忻很有些文藝的氣息。在大學時代,他曾領導清華合唱團,紅極一時的水木年華就是以合唱團的背景發展起來的。閑暇時間,范曉忻喜歡打羽毛球,算得上是一名羽毛球業余高手。
喜歡藝術,熱愛運動,隨便的玩票,都已經非常出色,但這都不是范曉忻的主業。按照范曉忻的話,自己其實還是傾向于做IT,自己的老本行。所以在華勝天成和和記黃埔積累經驗后,范曉忻還是選擇了回歸IT。
8年前,他還在為北京大型汽車廠商做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很偶然的機會,華爾街回國公干的清華師弟告訴他,基于大數據供應鏈上的金融價值,可以幫扶到中小企業發展。在師弟的建議下,范曉忻果斷走向跨界轉行之路。
那么范曉忻跨界轉行的初衷是什么?他又是通過什么樣的技術,幫助中小企業跨過抵押,直接從銀行獲得純信用融資的?這里面需要怎樣的技術設計?范曉忻在理想化人生規劃中又遇到了怎樣的發展難題?……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IT時代周刊一行在總編輯曹健的帶領下,走進金電聯行總部,去了解一個真實的范曉忻。
IT時代周刊總編輯曹健和金電聯行CEO范曉忻(右)
跨界轉行:覓到金融技術一片藍海
IT時代周刊:簡單給我們介紹下您的履歷。
范曉忻:大學畢業兩年后,我去了和記黃埔旗下和記工商專線,做了三年的時間,最后做到中國區首席代表。2000年開始創業,回歸老本行IT,那時候做的是汽車供應鏈的IT方向。對于發展金電聯行,是06年萌發的這個想法,07年正式做,我們的積淀還是從汽車供應鏈的發展積累起來的。
IT時代周刊:當時汽車供應鏈系統是自己開發的還是代理?是怎么發展起來的?
范曉忻:當時我們幫大的汽車廠商做供應鏈系統建設。02年到05年期間,我們一直和合資汽車企業合作,主要做對方的供應鏈系統維護,由于企業間的交互系統復雜,存在的問題比較多,維護工作量很大。最后我們嘗試自主開發了另一個新系統,在當時具備了比較領先的水平。那時候北京有四家大型的汽車企業,其中兩家最終選擇了我們的系統。
IT時代周刊:汽車供應鏈做的這么好,為什么轉行了,現在大家講的都是跨界,但是當時來看,這種事情都是太前瞻了。您當時怎么就想做金電聯行了呢?
范曉忻:金融的誘惑更大些吧。當時汽車供應鏈系統確實做得不錯,也正是因為系統好數據量大,我才有機會轉行做了現在的金融服務。這個事情主要緣于我的一個清華師弟,他一直在華爾街投行工作,回國公干時,看到了我們復雜的供應鏈系統后,建議我們做金融。
因為我們研發的汽車供應鏈系統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在他看來由于我們熟悉數據交換的本質,甚至比國外系統的數據還要充分。而這些數據,正好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分析他們供應鏈系統上的金融價值,解決他們融資難的問題。
在中國很多中小企業融資難,究其原因是中國沒有信用體系,必須得通過抵質押來獲得融資,而西方國家因為有四大信用體系,企業僅憑訂單就能換錢。當時我們想到,通過供應鏈上的數據,把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分析出來,把真實信用計算出來,銀行等金融機構就可以給這些中小企業放純信用貸款,這種能夠幫助中小企業成長的好事情一定要做。
IT時代周刊:哪四大信用體系?
范曉忻:商業信用、個人信用、政府信用(又叫社會信用)和司法信用。在歐美很多國家,這四大信用體系是捆綁在一起的,違規成本非常高,所以信用體系的應用也比較完善可靠,中小企業通過純信用就能借到錢。但在中國由于信用體系的缺失,這一點實施起來就比較困難。
IT時代周刊:當時做這個系統的最初設想是什么?
范曉忻:最初的設想就是我把企業的情況計算明白,就是這個企業到底行不行,未來有沒有發展空間,把無法查詢的企業信用計算出來。當時雖然沒有大數據概念,但是我們是通過大量數據建模,透徹分析企業。在這個基礎上,銀行來判斷,要不要給中小企業放貸。
突破重圍:擊碎行業發展第一塊天花板
IT時代周刊:第一單純信用的案例是什么時候做起來的,當時有沒有遇到一些難題?
范曉忻:2010年做成第一單純信用貸款前,經歷了各種波折和困難。當時我們給銀行上報了幾十家企業,全部被否掉了,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跟銀行開過有會議紀要的會就多達兩百多個。最終,這筆1500萬純信用貸款達成了,接到銀行電話時,我們甚至都不太敢相信。
IT時代周刊:第一單批下來之前,總共你們送出去了多少單?
范曉忻:二三十單左右吧,也沒有具體統計過,但這些都是做純信用的,其他的不計算在內。
IT時代周刊:那么你們當時還有什么其他業務?
范曉忻:我們還能幫企業做增信,比如有些企業是有房產的,可以做抵押貸款,能貸到500萬,經過我們的信用計算進行增信后,就能貸到800萬,銀行也更加放心。
IT時代周刊:你們報送的這些企業的融資額度平均是多少錢?
范曉忻:不太好平均,我們沒有平均過,各種額度都有。記得當年我們報送的第一批企業,都是比較大額一些的,大約在1千萬人民幣。因為這對中小企業來講是一個坎,他們很難融到一千萬的。到第二輪的時候,我們就送一些小型的,平均融資額度大約在三五百萬。
IT時代周刊:你們的服務費大概是多少?
范曉忻:我們一般收取的費用大概是貸款額的1%到2%。
IT時代周刊:目前獲得了銀行的認可嗎?
范曉忻:我們是國內成立最早的大數據金融公司,目前能做到像我們這樣能夠全面分析企業、計算信用,改變信貸模式,監管金融風險的還不多,實踐中也受到了政府、銀行、企業的認可。不久前我們獲頒了人民銀行的全國性企業征信牌照,這也代表了央行對我們在大數據征信領域的認可。
IT時代周刊:從2010年第一單無抵押的純信用貸款開始,到現在已經做出多少單了?
范曉忻:具體的數量沒有特別去統計過,截至目前,為企業提供的總體純信用授信已經超過了40億人民幣。
轉變思維:從貸前服務到貸前貸中貸后的全方位服務
IT時代周刊:現在的模式仍然在汽車供應鏈的體系中,還是已經跳出了汽車供應鏈這個領域?
范曉忻:2012年之前,我們還比較純粹,就是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但是我們現在已經跳出了這個思維,跳出了幫助我們建模的汽車供應鏈體系,目光從貸前往貸中和貸后轉移,不僅服務中小企業,也幫助銀行追蹤計算貸后風險的狀況。
IT時代周刊:這個信用評價系統是不是要跟這些貸款的企業對接上?這個過程怎么進行?
范曉忻:這是個比較復雜的事,涉及到數據入口,也就是數據是怎么來的。事實上,我們從08年初開始一直在開發“數據挖掘機器人”技術,只要把這個“機器人”鋪設到中小企業的供應鏈系統上,數據就會源源不斷的過來,我們就可以去挖掘數據的價值。
IT時代周刊:企業對數據挖掘工作是否配合?
范曉忻:一般來說企業都很配合。其實對這些中小企業而言,融資是天大的事兒。就算是房產抵押,也要把所有的紙質憑證,都提交給銀行。我們的數據挖掘對于企業來講,遠遠少于銀行傳統信貸業務對企業的要求,只要安裝個“機器人”基本可以了,企業的負擔很輕。
IT時代周刊:到現在為止,您合作過的銀行有哪些?
范曉忻:現在已經合作或者正在合作的差不多有20家,國開行、廣發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郵儲銀行等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都是我們現在主要合作的伙伴和對象。
IT時代周刊:從業務發展趨勢看,是貸前幫助中小企業的市場大還是貸后幫助銀行的市場大?
范曉忻:我認為是兩者結合的空間最大。除了中小企業貸款難,現在很多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這塊,發展的也并不是很好。銀行賺的就是利差,但是不良貸款,往往會損失到本金。所以,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同時,也幫助銀行做有效的風險監管,才是更為合理的市場發展方式。
注重技術:讓借貸造假的行業陋習無處遁形
IT時代周刊:你們的核心優勢是什么?
范曉忻:我們除了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最重要的是在理念上的創新。從07年開始,到今天獲得了成功,最核心的優勢就是我們是對明細數據進行研究。
以前為什么國外很多基于算法的技術在中國沒有取得好的效果?這是因為,這些技術采用的是報表數據,而報表的很多數據都不一定真實準確。我們分析什么呢?每一張訂單,每一筆物流,每一個出入庫,每一筆貨款,每一次的社保記錄等,我們要保證實驗室拿到的是全數據。我們從來沒要過一張報表,一張合計數據,這就是我們和其他人的最大不同:基于真實交易數據。
因為貸款難,有一些中小企業甚至不惜造假,這種情況在我們的信用評價體系中走不通。一方面我們采用的是企業三到五年的明細數據,這個造假的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我們看的是數據之間的關聯性,系統會通過數據清洗剔除虛假信息。
IT時代周刊:將來會有成千上萬的客戶,你們是人工干預還是系統預警?
范曉忻:我們的信用計算、風險監管都在計算機系統上完成,完全沒有人為因素干擾,并且能夠對大批量的企業同時進行監管。一旦企業經營發生波動,風險出現異常,系統會自動預警。
銀行合作:對金電聯行是共贏不是競爭
IT時代周刊:您覺得面臨的挑戰在哪些地方?
范曉忻: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在于金融機構對大數據的認知,現在隨著大家對大數據的認知,這個難度已經小了很多。另外,我覺得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應該得到社會各方的重視,多支持我們的科研工作。
IT時代周刊:您對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如何規劃?
范曉忻: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規劃。首先,目前一些銀行通過我們來量化風險,了解企業的狀況,我希望進一步擴大量化風險的市場占有率,讓更多的金融機構也能采用這種風險管理方式,這對金融市場的穩定有很大益處;其次,希望能讓更多的中小企業拿到更低成本的資金,同時也希望出臺某種機制,讓我們作為中間的粘合劑,讓資金流向有潛力的、真正缺少資金的企業;再次,我們希望能對社會信用體系做點貢獻,信用不光是金融的事,也同樣滲透在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數據來了,我們掌握了定性和定量的技術手段,希望能夠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數據治理做貢獻。
IT時代周刊:現在大約有多少員工?
范曉忻:現在員工數量大約有110人左右。
IT時代周刊:現在的融資狀況是怎樣的?
范曉忻:我們已經經歷了兩輪融資,天使輪和A輪,現在正在做B輪,預計第四季度完成。
IT時代周刊:現在有哪些競爭的企業?
范曉忻:完全一樣的沒有。很多銀行告訴我們,能做大數據量化風險管理的,目前也就只有金電聯行了。
IT時代周刊:那么有沒有可能銀行自己也做這樣的事情?
范曉忻:目前看很少。銀行現在與我們合作,是各自做擅長的事情,這應該是一種有利于金融市場的最佳模式。【責任編輯/馮敏】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