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專訪】(文/鄭好)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由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等構成的IT大潮方興未艾,在來自各行各業、不同用戶的需求的強刺激下,云服務就成為了不可忽視的、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這個領域,已不再被以往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所壟斷。
可是新的問題也出現了,公有云和私有云,哪個更安全?哪個更適合國內企業?近幾年來,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IT時代周刊》記者在采訪云覽信通總經理李瑾博士的時候,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國內,私有云會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李瑾認為,一方面原因是帶寬等技術資源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則是,近年來企業級用戶數據的極大增加,以及市場、政策環境等因素所致。
云覽信通總經理李瑾博士
在李瑾看來,目前在國內,私有云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公有云的某種不成功,二者其實并不矛盾。“我覺得反而恰恰是公有云的成功會更加促進和帶動私有云的蓬勃發展”,李瑾告訴記者,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并不是那種直接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公有云先一步蓬勃發展,但是發展到某種程度的時候,私有云的好處就會凸顯出來。現在大家對‘云’的認識,可能很多都是從公有云帶過來的,但以后,無論是從架構上、軟件上、應用上、乃至各個層面上,人們在已經完全習慣和熟知云概念后,從公有云轉到私有云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李瑾舉例說,現在人們對核心數據的快速、高效、安全的分享和存儲,有非常強烈的需求,當然,這不是說公有云不能提供這樣的一些功能,它們也可以提供,但是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還是不能完全結合例如企業級用戶的痛點,能夠讓他們非常高效、快速、安全、可擴展地來協助他們做好自己的業務,“現在為什么這么多公有云提供商要把你的數據放到他那兒去,或許會采取一些方式,對產生的數據做某種分析,做大數據,客戶的這種數據會給他提供很強的一種動力”。而從這個方面來說,這是私有云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私有云的好處首先在于安全,“除了和這個服務器相關聯的使用者知道以外,對于外面的人來說,你的地址是什么,IP是什么,架構是什么,統統都是謎。私有云的數據是加密傳輸的,你就算截獲了這些數據,無論是通過IP地址,還是通過其它方式截獲以后,也是無法解開的”。這種對企業核心數據的保護,正是現在國內的企業所重視的。
在談到私有云業務擴展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時,李瑾坦言,國內不少企業尚未對此有足夠的認識,這也體現出,國內的一些企業不太注重除了銷售市場以外的職位設置,對企業在IT上的需求,沒有引起重視。而“這就是國內目前IT的現狀,參差不齊”,很多對企業而言重要的數據和資料,往往很容易被泄露出去。雖然這些企業的CEO和CIO對這種現狀也不滿意,但正因為對于云技術的認知和進一步的理解,致使這些問題難以得到改進,所以這也構成了云服務商業務擴展的一大障礙。
李瑾告訴記者,“我們是想建立一個私有云的聯盟或者私有云的協會”,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專屬基因的前提下,怎么樣能夠做到大家有一個自己的圈子和自己的平臺,能夠更多地去分享,去推廣經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很值得去推動的事情。大家有不同的使用經驗,同時也需要一個聯盟能夠互相共享,分享一些事情。既然是專屬,不能讓大家把其他的內容來與大家分享,但是從思路上、建設經驗和其他前瞻性的內容上,大家可以去分享。“你聽聽人家用過是怎么說的,聽聽人家打算用的是怎么說的,聽聽人家用得很好的經驗和教訓是怎么說的”。這種行業的互通有無,或許也值得目前的云服務商借鑒。
以下是訪談摘錄:
IT時代周刊:公有云和私有云目前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您認為國內更適合哪種?原因是什么?
李瑾:從一般意義上,云的概念可以分為兩種:公有云和私有云,當然最終都是混合云的形態。在國內,私有云是我最看好的。從大環境上說,國外在誠信體系完善及有明確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比如在北美等地,會更適合公有云的發展。而對于其它很多地方來說,暫時還無法達到北美那樣的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因此,私有云會更加適合部署。現在在國內,當然整個IT平臺的水準都在慢慢提高,包括帶速、帶寬等,都是越來越好,但我認為,相對來說,基礎設施的改善,對私有云會更好。為什么這么說呢?假設一家企業,云平臺就在它的內部區域里,是他自己局域網的內容。雖然現在大家都在用移動設備,可是畢竟在公司的時間總要多出許多,用戶無論是上傳、下載、分享,還是做其它任何事情全都是在公司里面,這樣的話首先成本就會節約很多,因為不需要和外界做任何的數據交換,這些都是公司內部的數據。例如我們現在做的一個項目,客戶是一家約3000人的傳媒公司,他們的數據量非常大,其私有云第一期項目內部架設了三臺服務器,提供給幾個核心部門使用。像他們這樣的企業,很多文件都是視頻的、平面的,他們大量設計出來的視頻文件,往往至少都在十多個GB,如果上傳到服務器上,實際上和往硬盤里存是一樣的。所以我舉這個例子是說,采用私有云平臺的話,首先,成本會大幅下降,第二,安全性會有保障,而且便捷度也能得到提高。所以說,私有云的好處就在于,除了和這個服務器相關聯的使用者知道以外,對于外面的人來說,你的地址是什么,IP是什么,架構是什么,統統都是謎。私有云的數據是加密傳輸的,你就算截獲了這些數據,無論是通過IP地址,還是通過其它方式截獲以后,也是無法解開的。
我還想舉個例子說明這點。我有一個做眼鏡銷售連鎖店的朋友,他手里有兩萬個非常重要的VIP客戶,這些資源都是經過十幾年的經營才積攢起來的。做這種B2C的生意,VIP客戶很重要,他們會經常光顧,這些客戶就是他最重要的資產。后來他讓別人幫他做了一個系統,以便于維護這些數據資源,在這之前,他拿出不到2000個邊緣客戶,先放到這個新做的系統里去試一試。放上去不到一個禮拜,這些數據資料滿天飛,完全都被分享泄露出去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說,還是要考慮做一個我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私有云,我把自己最核心的數據放在我自己的平臺上,絕對不能把這個平臺放出去,一放出去等于他辛苦積累下來的數據全都跑出去了。其實這并非是個例,國內的企業現在越來越多地感覺到這個問題了。
IT時代周刊:說到企業級的用戶,想問您一下,現在云覽信通企業客戶的行業分布情況是怎樣的?
李瑾:我們大約分這么幾類。一是建筑行業,這也是我們最早的行業用戶。建筑行業的特點是,他們目前有一個思路叫做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類似于虛擬現實的設計思路。比如要建設一個酒吧,我們看到的是外觀,它里面包含水、電、管線、各種鋼筋架構,而這些東西在以往的設計思路中,都是以圖紙來呈現的,設計完成之后,一旦有某種沖突時,是很難直接看到的,所以他們現在都建立BIM模型,比如我這個地方有管線,還有另外一個管線也需要從這里過去,這種沖突在這個設計圖上立刻就會顯現出來。基于這種協同辦公,他們會產生大量的同步傳輸的數據,我們幫他們建設私有云平臺后,他們的數據可以很快速地同步。與此同時,總體的框架設計出來之后,在見客戶及甲方時,以往的情況就是所有的數據拷到三個U盤中,分為三份,或者所有的數據都放在自己的硬盤里面去,帶著電腦去,現在基本不用,現在只要你帶著移動設備,平板、Pad、手機都可以。通過遠程,能夠將設計的情況在這些移動設備中直接展現出來,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BYOD的概念。另外我們在一些高校內,也建設了適合他們的私有云平臺,現在很多大學里都有研發機構,既然搞科研,就有很多的數據交換、分享,所以我們也有來自教育系統的客戶。第三個是制造業,比如飲料企業。飲料業比較有意思,我們的一個客戶,他們在全國都有分支機構,但他們集團采用了我們的這套系統后,專門讓管理團隊專用,他們核心的數據只有他們高管才能看到。讓我們給他們架設一個高管團隊專屬的私有云系統,以確保核心關鍵的數據可以實時,高效,同步地在高管團隊間的PC/MAC以及各種移動設備上面運行。我們做的是“交鑰匙”工程,就像裝修完成后有兩把鑰匙一樣,我們的那把在系統建成后就不能用了。
我覺得現在大家對這種核心數據的快速、高效、安全的分享和存儲,有非常強烈的需求,當然,我不是說公有云不能提供這樣的一些功能,它們也可以提供,但是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還是不能完全結合這些企業的痛點,能夠讓他們非常高效、快速、安全、可擴展地來協助他們做好自己的業務,而這個方面是私有云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IT時代周刊:據我們此前的了解,就像您剛才說的,很多企業確實是擔心數據的泄漏,他們擔憂的是,如果選擇一家互聯網公司提供的這種云服務的話,那他們會不會對自己的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或者是做一個類似于咨詢報告之類的產品去銷售,這個就是一個很麻煩、很危險的事。
李瑾:是的。現在為什么這么多公有云提供商要把你的數據放到他那兒去,或許會采取一些方式,對產生的數據做某種分析,做大數據,客戶的這種數據會給他提供很強的一種動力。
IT時代周刊:這個就牽扯一個角色定位的問題。比如那些互聯網企業以后的這種定位,是和私有云的提供商是有很大區別的。他們某種程度上會以類似于“數據銀行”這樣的角色出現,當然以后也一定會配套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它。
李瑾:對。我覺得是這樣,在中國,不是說私有云的成功,就一定是公有云的某種不成功,這兩者是不矛盾的。我覺得反而恰恰是公有云的成功會更加促進和帶動私有云的蓬勃發展,我是這種觀點。為什么呢?我覺得,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并不是那種直接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從來不會認為說我的成功要建立在人家的某種基礎上,我覺得大家是共贏的,都在一個生態系統之內。公有云先一步蓬勃發展,但是發展到某種程度的時候,私有云的好處就會凸顯出來。現在大家對“云”的認識,可能很多都是從公有云帶過來的,但以后,無論是從架構上、軟件上、應用上、乃至各個層面上,人們在已經完全習慣于云概念后,從公有云轉到私有云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今年的九月份思科提出來說,企業自建的私有云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所以,你看這些大的IT公司,包括微軟、亞馬遜也提出了類似的概念,他們也覺得私有云是不能忽略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私有云是一個必爭之地,是一個必須要經歷的環節,他們也在慢慢往這方面轉。
IT時代周刊:在推廣私有云業務的時候,您覺得最大的障礙和困難是什么?
李瑾:在很多國內企業內部,并沒有CIO這個職位,這點就體現出,國內很多企業還不太注重除了銷售市場以外的職位設置,這包括一些很大型的企業,這也顯示出,國內企業對IT還不夠重視。在這樣的基礎上,你提云服務,確實讓我感覺他們會有些云里霧里,沒有具體的概念。我經常看到,他們確實需要這個服務,只是自己還沒有意識,可一旦將云服務和整個數據的內容加載上去之后,他們的效率和成本真的會有很大變化。
IT時代周刊:您在與很多客戶溝通時,這樣的例子是不是太多了?
李瑾:挺多的。
IT時代周刊:您向他們介紹云服務的時候,他聽不懂,他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他們需要的東西。
李瑾:我這邊已經很明確的看到他們的需求,但他們自己還沒有這個意識,這算是隔閡吧。所以我也在盡量改善我跟客戶溝通的方式,用一種非IT的方式,讓他們看到的是一種易于使用,并未改變原有使用習慣的服務,不會感受到太多后臺IT的內容,但是從安全,高效,分享以及易于擴展等方面卻完全的了需求。至于這個叫什么,不重要,需不需要這種服務,需不需要這種狀態,需不需要快速的感覺才是客戶真正感受到的。對某些客戶來說,特別是國內某些企業來說,是需要有這樣的過程的。說實話,很多人對云有所了解,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還有整體應用的幾個層面上的內容,大家未必能真正地、很有條理地說出來。我認為還是有可以繼續討論的地方。
我發現國內一些挺高端的企業,公司可能在CBD最豪華的大樓里,樓下可能就是大型跨國公司,但你看它的IT架構,它所有員工的郵箱五花八門,這個是QQ的,那個是163的,你可以說他所有IT架構就是專線加路由器。所以這種企業你跟他談云,也挺困難的,他的數據永遠是分分散散的。一些需要存檔的文件,如果是與員工和平地分手,還會稍微好一點,如果再有點其他問題的話,可能數據就全沒有了。這就是國內目前IT的現狀,參差不齊。雖然如此,但是在CEO和CIO眼中,他們對這種現狀也不滿意,也想要改進,但是這個怎么改進?這就又回到剛才我說的如何讓他們認識到云服務的重要性上了。
IT時代周刊:還想再問您一個問題,比如說現在像互聯網公司做云服務的時候,他會采取一種類似于合縱聯合的方式,比如說與ISV,與大數據計算公司合作,完善他們的云服務。我不知道您對這個問題怎么看,以后會不會采取類似這樣的思路,來完善或者說去推廣,還是用其他的方式來推動業務的發展?
李瑾:從基因角度來說,我們遵循的是相對獨立的和崇尚專屬的觀點,所以我們是想建立一個私有云的聯盟或者私有云的協會,畢竟公有云就是在大的平臺上,大家玩法肯定不一樣的。我的私有是說,私有云首先強調的是它的專屬概念,但是專屬不能完全是孤島,如果是孤島的話,在目前互聯網經濟或者互聯網思路之下,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但是你能夠在專屬基因前提下,怎么樣能夠做到大家有一個自己的圈子和自己的平臺,能夠更多地去分享,去推廣經驗,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很值得去推動的事情。大家有不同的使用經驗,同時也需要一個聯盟能夠互相共享,分享一些事情。既然是專屬,不能讓大家把其他的內容來與大家分享,但是從思路上、建設經驗和其他前瞻性的內容上,大家可以去分享。這種分享,我不一定說非得是已經是我的客戶了才能參與,可能凡是對私有云有需求,有想法的,都可以加入進來,你聽聽人家用過是怎么說的,聽聽人家打算用的是怎么說的,聽聽人家用得很好的經驗和教訓是怎么說的,你去看看私有云和公有云怎么搞,怎么弄。
IT時代周刊:這就像電信運營商推出個性化套餐一樣。
李瑾:就像西裝,既然是專屬、定制,就結合你的身材,甚至你的容貌,做出特別適合你的西裝。如何能夠最大化地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讓這件西裝穿在我身上,肩膀、袖口、領子所有地方都適合我的需求,從這點上說,這是我要思考的問題,如何能夠真正地實現客戶的需求,提出一套適合他的技術方案。你做得越好,客戶就越喜歡,我的解決方案最適合我,他可能不一定說別人都不能跟他一樣,但是至少他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你滿足客戶所有的需求,意味著大量的成本,但這并不意味著你不要在這個方面去想去做,更好的解決方案,常常就是這樣產生的。【責任編輯/鄭希】
人物簡介:云覽信通總經理李瑾博士
李瑾博士在IT及通信產業擁有多年職業經理人經驗,并于2011年9月創辦了云覽信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公司專注于打造專屬于企業、家庭或個人的“云覽專屬云平臺系統”。在此之前,李瑾博士任中國惠普有限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大中華區軟件部總經理。李瑾博士自2006年任微軟(中國)有限公司電信及媒體事業部總經理,在此之前,他曾任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銷售總監。
李瑾博士擁有天津大學數學系學士學位,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及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