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銳評】前有iCloud艷照門,后有Snapchat、瘋狂來往泄露,個人隱私見鬼去了?

    【IT時代周刊銳評】互聯網上還有沒有隱私了?蘋果iCloud艷照的陰影還未消散,閱后即焚的Snapchat又遭黑客攻陷,本該“焚”掉的10萬余張圖片和視頻開始流傳于美國知名社交網站4chan上。外媒稱,該泄露事件恐將涉及未成年色情內容。

    作為主打“閱后即焚”功能的通信App,Snapchat僅用了三年時間就躥紅到了AppStore。雖然該公司并未透露Snapchat上的用戶數,但每天4億條信息的活躍度令該公司變得炙手可熱。去年Facebook與谷歌先后出價30億美元和40億美元,爭相拋出橄欖枝欲收購該產品,但都遭到了其創始人兼CEO埃文·斯皮格爾(Evan Spiegel)和鮑比·墨菲(Bobby Murphy)的拒絕。國內互聯網巨頭騰訊與阿里也曾傳出有意高價收購該公司。而彼時Snapchat 8億美元的估價在近日Yahoo注資緋聞傳出后,已驚人地飆升至100億美元。該平臺聚攏的活躍的年青人群體,令其廣告、虛擬商品等營收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諷刺的是,此次泄露對Snapchat可謂釜底抽薪,本是滿足用戶隱匿、信息安全的需求,卻被直接打臉。Snapchat目前已經作出了回應稱,此次泄露事件源起于用戶使用了第三方應用來收發照片,“我們在使用說明中明確規定這種行為是被嚴格禁止的。我們可以證實,Snapchat的服務器從未被攻破,也不是此次泄露事件發生的源頭。”

    就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中,一款名為《瘋狂來往》的游戲曝出了不雅視頻事件。本是朋友間互動的視頻互動的游戲,卻被無意間錄成視頻自動傳送至視頻網站之上。很多朋友間親昵的隱私游戲,在視頻網站上變為了“不雅”甚至“艷照”。

    有趣的是,蘋果iCloud、Snapchat與“瘋狂來往”暴露了當下互聯網上,用戶隱私安全的三大威脅。iCloud凸顯了互聯網的基礎安全:幾乎所有的密碼都可以被破解,只是有些要上萬年,有些則僅需要幾秒鐘的邏輯推測;Snapchat事件顯露了互聯網工具應用的威脅:只要是人為的操作,都有可能被記錄下“經過”的痕跡;“瘋狂來往”則暴露了企業對用戶隱私的需求:不論是出于互動還是直接達成商業目的,用戶隱私信息的價值都如蜜糖一般。

    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棱鏡門”的主角斯諾登近兩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想要自己的隱私不被窺探,最好的方式是遠離Dropbox這類工具和Facebook、Google等高人氣網站。他甚至還表示,盡管iOS提升了加密功能,但是,執法機構仍然可以獲得相關許可,從容進入“嫌疑人”的電話,竊取相關的信息,包括加密數據等。像蘋果、AT&T和Verizon等公司中的用戶數據也會被相關機構調用。

    似乎我們正處于無處不被“老大哥”監控的黑暗世界,今后要為保護隱私因噎廢食?伴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的深入,個人用戶隱私將會是越來越安全呢,還是威脅與日俱增呢?

    IT時代周刊認為,一般用戶大可不必對互聯網的用戶隱私泄露感到懼怕。這并不是說隨著各類“艷照”事件的頻發,我們終將會麻木下去,而是互聯網、物聯網不斷浸入后,個人隱私類信息將有更好的價值導向,更完備的軟硬件機制與法律保護。

    “連接”是互聯網存在的和顛覆性的意義,這決定了其共享、交互的存在形態。共享行為本身就決定了,信息在人體外傳遞過程中是存在安全威脅的。互聯網通信所使用的TCP /IP基礎協議本身沒有加密和身份認證的安全設計,這出于對互聯網穩定傳輸這個基本屬性的需求。IT時代周刊認為,基于互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經濟、文化價值,安全變成了需要防護的問題,而不會是為互聯網判死刑的罪狀。

    隨著人與人、人與物“連接”的不斷浸入,網絡中個人隱私的安全將有更成熟的保護環境。首先,網民規模的持續擴大和積累,讓安全防衛的教育成本更低。用戶分辨竊取個人隱私發生的能力不斷提高,防衛能力將有很大的提升。

    其次,網絡中軟硬件的安全防衛機制正在悄然升級。指紋、聲紋、虹膜等生物識別的技術正在普及,隱私防護的邊界被極大的拓展開來。用戶可以更安心地使用快捷支付、信息存儲等服務。而應用與網站的信息加密能力也在不斷升級,減少信息泄露帶來的損失。

    再次,商業價值的挖掘讓隱私有正確的去處。物聯網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一方面讓我們“生產”出了更多的位置、情感、商品需求等隱私,另一方面,也能將這些隱私很好的運用到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的場景之中。例如穿戴設備監測的健康信息能夠傳遞給健康機構,并讓你得到很好的生活建議。抑或冰箱識別出雞蛋不多,詢問你是否確認它為你創建的購買清單。

    還有,逐漸健全的信息安全法律體系也將保衛個人的隱私安全,提升不法個人與組織的犯罪成本。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出臺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的規定,確保了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不容侵犯的基礎。規定了互聯網公司業務活動中收集、使用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工信部也有《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明確未經用戶同意,互聯網信息服務者不得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即便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也應當明確告知用戶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諸如深圳等城市出臺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安全條例”也表露出了嚴懲竊取個人隱私信息的態度。

    總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對于互聯網的隱私安全,IT時代周刊相信我們在謹慎之外更應保持樂觀。【責任編輯/段啟順】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銳評】前有iCloud艷照門,后有Snapchat、瘋狂來往泄露,個人隱私見鬼去了?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