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300華爾街精英回國,傳統銀行覺醒,風控行業進入黃金期


    2017年,金融科技的風控逐漸回歸,從邊緣部門,逐漸開始走向金融公司的核心。2018年,風控行業將發生哪些巨大的改變?我們采訪了十幾位首席風險官(CRO),他們的意見頗為統一:2018年,將成為風控的“黃金時代”。

    金融行業面臨強監管,大家的核心競爭力,不再是速度和規模,而是風控和質量;而最近一年,300多位風控華人從國外歸來,正在成為金融科技的中樞力量;最有意思的一點是,一直對數據風控和智能風控持審慎態度的傳統金融機構,態度緩和,并開始大力布局技術,行業將其稱為“大象的覺醒”。

    2018年,風控行業真正迎來了大爆發……

    強監管時代

    最近關于金融的監管,層出不窮。

    從資管新規,到信托通道業務暫停,再到最近風聲鶴唳的P2P備案,在十九大及兩會上,國家多次定調,要防范金融風險。

    金融行業,再次進入強監管時代。

    金融都具有周期性,而監管同樣如此,會有波動周期。

    “過去幾年,金融科技是一個急速發展的階段,大家真正關注風控會比較少,都在沖量。”多位金融科技公司的CRO,都發現了這個趨勢。

    他們將其稱為“裸奔年代”。

    但他們也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在金融快周期里,第一要務,肯定是做大規模。

    “所以相對來說,在現金貸領域,風控的規則很簡單,更多都是反欺詐。”某現金貸公司的CRO陳思稱。

    對部分用戶來說,現金貸的風控是無效的。

    另外,也有不少風控從業者,提出了一個觀點:因為很大一部分用戶,都是借新還舊,最后借不到錢的時候,會突然陷入債務危機,開始逾期。

    所以風控表現上,一個非常好的客戶,會突然變成壞客戶。

    但這個惡性循環,正在因為監管的介入,而打破。

    行業被強監管之后,大家競爭的,不再是規模和速度,而是質量和風控。

    監管在反復強調“去風險、降杠桿”,也就意味著,今年是金融收縮的一年。比如,P2P行業,已基本不能擴量。

    在現有的規模下,如何保持盈利?“利率36%之下,還想賺到錢,那就只能拼風控。”陳思稱,合規之后,就是風控的硬仗。

    風控從業者,已明顯感覺自己在公司地位的變化。陳思以前在公司的權限不高,經常要讓位市場部,“甚至客服都能欺負我們,說有人投訴產品不人性化”。

    “但如今,很多部門都在裁人,唯獨風控,還在招人。”而風控部門在公司話語權,也變得很高,“統籌產品設計、市場營銷、貸后催收所有環節,可以直接左右CEO的決策”。

    監管重壓之下,風控行業成為終極競爭力,在公司地位進一步提升。


    精英歸國潮

    “這兩年,從美國回國了大量的風控精英,絕大部分都是自己回來的,小部分是被挖回來的。”專注負責金融科技領域的獵頭Lisa稱。

    在行業內,獵頭們笑稱,要將“華爾街的風控華人挖空”。

    掌控者,多是“中國人”和“印度人”。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世界金融的心臟“華爾街”,其核心的命脈——風控,并沒有掌控在美國人手中。而

    “這是因為中國人和印度人,都比較擅長邏輯和數學,所以比較適合做風控。”小米金融CRO陳曦稱。

    相對來說,中國人在其中,會更偏建模、技術的工種。

    “有一種說法是,其實全球的經濟命脈,是掌控在中國人手中,這其實非常有道理。”Lisa笑稱。

    近幾年,隨著中國金融科技的崛起,越來越多的華爾街華人,看到了大洋彼岸展現的強大生命力。他們紛紛踏上了歸國之路。

    很多人都稱,這可能是他們畢生可以觸及的最大機會。

    Capital One、美國運通、美國發現金融、富國銀行、花旗銀行等等金融機構的風控精英,已在中國站穩了腳跟。

    特別是Capital One系,歸國人數最多,100多人已形成強大的“第一黑幫”;美國發現金融,在上海建立了一個“大數據風控中心”,給中國輸出了上百的風控人才;美國運通歸國的,多為“大佬”級別的人物,如今已掌控BAT和多家傳統金融機構的風控部門。

    而獵頭大軍,看準了這股歸國大潮,開始在美國蹲點挖人。

    Lisa在Capital One的總部,弗吉尼亞州的麥克利恩長期駐扎、蹲點。

    她的工作,就是每天約Capital One里面從業6年以上的華人吃飯、喝咖啡、聊天。

    “國內的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都點名要Capital One的人,開價一個比一個高”,Lisa稱,對于經驗豐富能擔任CRO的人,目前價格已開到年薪200萬到400萬,另外,還分干股。

    Lisa最近在國外見到很多同行,他們的目標,皆是這群華爾街風控精英。“他們對中國的發展,確實非常看好,也覺得機會難得。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家庭。”Lisa稱。

    很多華人,要么在美國已有美國國籍,要么已組建了家庭,這意味著,他們將要在“野心”和“家庭”中,二選其一。

    “因此,這些回歸者,都有決絕的勇氣,只能贏,不能辜負了家庭的信任。”Lisa稱,這樣的人,公司反而更喜歡。

    2017年,華爾街精英的歸國潮達到了頂峰。Lisa不完全統計,“一年就回來了300多人。”

    整個風控行業,在這個群體的滋養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頂尖的風控技術,開始和中國特殊的金融環境交融結合。

    Lisa還發現了一個新的趨勢:這些歸國者,除了進入創新的金融科技企業,另外一部分,卻進入了傳統金融機構。

    傳統金融,正在覺醒。


    大象的覺醒

    傳統銀行,一直是沉睡狀態嗎?

    其實并非如此。

    早在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銀監會就要求中國跟上世界的步伐,遵照《巴塞爾協議》進行風險管理,并開始使用計量工具。

    “當時銀行都找了一些國外的咨詢機構,也建立了一些計量模型。”某四大行之一的網絡部門負責人郭靜河回憶,但是,數據維度和變量都特別少。比如,征信報告、年齡、性別、教育程度這些簡單指標。

    “我們并不認為,這是真正的數據化、技術化,都還沒有邁進金融科技的大門。”郭靜河認為,這時的銀行,頂多算半睡半醒的狀態。

    而真正的數據化,是從最近才開始的。

    2017年,對傳統銀行來說,是極為特殊的一年。“受到消費金融的沖擊極大。”郭靜河總結,這是“銀行覺醒”的最大原因。

    2017年,金融科技為主力軍的消費金融崛起,干得熱火朝天,現金貸的利潤,也一度震撼了銀行。

    “在中國傳統銀行的業務組成中,對公貸款一直是核心業務,而零售業務一直不溫不火,除了信用卡。”郭靜河稱。而2017年消金浪潮,讓銀行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量化風控、大數據風控這些模式,在中國進一步落地,并踐行。

    另一方面,第三方的金融科技公司,時不時就來“游說”銀行,成了銀行“覺醒”的外部推動力。

    “同盾、百融這些公司,隔三差五就來找我們。”郭靜河說,一般合作主要是兩塊:數據合作和建模合作。

    數據一般都有免費試用期,“沒效果不要錢”;而建模,很多第三方公司也會免費提供,“只想將銀行包裝成合作案例”。

    內因和外因同時作用,銀行真的開始覺醒。

    在意識上,傳統銀行已改變對量化風控質疑和輕蔑的態度。

    “現在我們明白過來,雖然很多數據確實是弱變量,但如果弱變量疊加,就很有想象力了。”郭靜河說,銀行并不是沒有數據,只是一直以來,沒有重視數據分析。比如,用戶的刷卡流水、消費信息,都一直沉睡在銀行數據庫中,并未激活。

    “我們嘗試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比如,用戶的消費時間,都能成為一個風控維度。”郭靜河發現,經常凌晨消費的用戶,違約率會比其他時段的高。

    銀行系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對風控這件事情的認知。

    在行動上,同樣如此。

    他們除了開始主動接受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務之外,也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

    “每個銀行的總行,都成立了專門做金融科技的部門。”郭靜河稱,每個銀行的名字都不一樣,有的叫網絡銀行部,有的叫科技部。而這個部門最奇缺的,就是數據建模人才。

    郭靜河稱,他們招聘建模人才,底層的,會從學校招計算機和統計學專業的學生;而團隊負責人,他們更喜歡在國外有一定經驗的風控精英。

    各大銀行,都在積極招聘相關人才。在招行銀行的官網上,最近半年招聘的83個職位中,就有15個風控與大數據相關的崗位。

    銀行系的覺醒,被行業從業者認為,是2018年最大的趨勢。

    目前,金融科技占整個金融的盤子,不過1%。

    而剩下的99%,才是金融的主力軍。

    大象的蘇醒,一個新的時代到來,還會遠嗎?

    2017年,我們等到了風控的回歸。2018年,我們迎接風控的黃金時代。生在這個萬物生長的時代,大概是風控從業者之萬幸。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責任編輯/孟亮】

    (原標題:300華爾街精英回國,傳統銀行覺醒,風控行業進入黃金時代)

    來源:一本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300華爾街精英回國,傳統銀行覺醒,風控行業進入黃金期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