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幾年資本市場里的關鍵詞,必定有“創業”二字。對創業公司的天使投資也好,追加投資也罷,創業的風口四起,資本的追逐尤為厲害。而在作者的觀察里,現在的創業環境已經不如很多年以前。很多創業者現在只以融巨資為驕傲,自身卻沒有足夠的能力發展創業產品或者業務。
創業的故事里,本來資本為輔,現在有時候卻反客為主,投資方成了主力。這樣的時代,是“創業被神化的時代”。
舊文提到關于在北京和投資大佬的一些討論,但未展開。最近恰好有自媒體刷屏“摩拜單車老板套現15億”,給同齡人販賣焦慮;也有自媒體反轉,說按照優先結算權,其實創業者根本分不到錢,創業者是如何的艱辛和兇險,甚至可能收不了場。
那我怎么看?以上說法全錯。
首先,套現15億是不可能的,優先結算權是存在的,前期股東拿回去相當比例的錢是肯定的。其次,把創業者說的那么可憐,那么艱辛,別逗了。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前面的融資差不多號稱有20個億美金,但真有這么多嗎?
第一,有些公開的投資金額是有水份的,這都成行規了;
第二,有些投資的名義金額包含了各種所謂資源價值,比如騰訊很多投資都是把流量資源折算進去的;
第三,最后一筆巨資是2018年1月公布的,我個人不負責猜測:應該沒有到賬,或者沒有完全到賬。
基于以上三點,雖然估值低于上一次融資的估值,但我認為屬于優先結算權的部分最多只有估值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創始團隊雖然沒有那么夸張的收益,但實際上套現幾個億還是有的,美滋滋有沒有。
那么,如果我說的“歹毒”一點,就算徹底失敗,沒有接盤俠,創業者要擔什么責任?其實沒什么責任。那些燒光了巨款一無所成的創業者,有哪個下場很落魄很凄涼的?不能說沒有,但真的很少。
“百團大戰”死了那么多(企業),共享單車大戰死了那么多,O2O死了那么多,很多融了巨資后徹底失敗的創業者搖身一變,變成投資人、創業導師......依然可以風光體面的活著,資產不明不白還增加了很多。
燒掉自己幾十萬幾百萬的,是被人嘲諷的傻逼;燒掉投資人幾個億幾十億的,是成功人士。
隨便說個例子。當年拉手網的吳波現在落魄嗎?那個神奇少女現在窮嗎?創業失敗后一會兒微商,一會兒搞外匯交易,一會兒搞區塊鏈投資,割起韭菜來嗖嗖的,居然還有人操心他們下場凄涼?
所以,現在為什么很多創業者認為融了巨資就算成功,其實真的是這樣,只有我這樣的傻子才會天天擔心把投資人的錢搞沒了怎么辦。
回到本文主題,為什么叫創業與投資的輪回?
互聯網早期的時候,投資人還都習慣于用傳統領域的價值觀來做投資,那么傳統領域的價值觀是什么呢?資產比人值錢。
我們看工廠,看一些商業地產,看一些商業實體,確實,重資產項目,人的可替代性很強,而資產是重金投入。這時候,資本家(是的,資本論的那個年代,資本是帶動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投資一個企業家、廠房、設備、土地資源、人力成本等等,你讓企業家空手占大股份,資本家花了很多錢占小股份,這道理說不通。
所以互聯網早期,很多投資機構,投資人依然還秉承這樣的心態進行投資。比如典型的好耶廣告網絡,曾經中國最大的第三方廣告平臺,股權結構就是非常畸形的。而一些國內優質的項目,只能依靠那些肯認可新經濟模式的海外投資人來投資,典型如騰訊。
那后來被海外資本不斷進入中國洗腦,以及越來越多從草莽殺出來的創業者創造奇跡,投資人開始意識到,互聯網時代的創業是重智力,輕資產。我以前說過,在中國互聯網前十多年的歷程里,一直是沒有背景的戰勝有背景的,沒有資源的戰勝有資源的,靠的是人才的智力和產品觀。一個草根站長可以戰勝門戶巨頭脫穎而出,一些沒有背景沒有資源的小人物可以創造奇跡。
所以,投資人也開始越來越認可人才的價值,創業人才稀缺,而錢,則有的是。
但最近這幾年,我覺得,這個以人為本的故事,可能已經過猶不及了。
現在很多互聯網創業,開始越來越重了,一上來就是重資產啟動,沒幾個億玩不轉,然而整個項目的估值模式,依然沿用了創業者必須控股的互聯網思維,操盤者依然可以掌握公司最大的股權。但我們回過頭來仔細看看這些項目,我們會發現,拼的還是創業者的智力和產品觀么?不能說不相關,但至少不再是核心因素。
而且,創業者之前在產品和運營上的差距,也越來越少了。
“百團大戰”我認為是一個拐點,那時候,已經開始拼燒錢,“靠好產品自己說話”的時代逐漸褪去,但至少那時候還可以說,美團燒錢效率明顯優于競爭對手,并且憑借這一點脫穎而出。
滴滴與快的大戰的時候,已經淪落為純粹的資本大戰,最后的結局已然相差不大。而摩拜和ofo大戰,還記得去年馬化騰和朱嘯虎的互懟么,當時我說這根本不重要,最后的結果,殊途同歸,都是要靠接盤俠續命。
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典型的范例,兩邊的運營思路截然不同,產品特性截然不同,但結局卻殊途同歸,只有一點是相似的,就是資本的力量。
我去北京拜會的投資前輩說,他算過一筆賬,比如投共享單車,假設一部單車成本300元(請注意是假設),他們投一筆巨款,卻只能占團隊30%股份,相當于什么?相當于單車對他們的成本是1000元,一部300元的單車他們投入了1000元,怎么賺回來?創業者可以按照300元的成本去建立商業模式,但他們要按照1000元去算,這樣怎么算都賺不回來。
而且,是不是這個模式特別依賴創業者呢?真要是這個模式好,他們投了錢,去BAT挖個產品總監技術總監來做不就得了?會有差么?至少從共享單車看,沒差,就是看誰能找得到接盤俠。
再說創業者。
20年前,你說你是互聯網創業者,一定會被鄙視的,真的,會被認為不務正業,找不到工作。很多草根創業者當時都是在充滿嘲諷的環境下發展壯大的。但隨著創業成功案例越來越多,以及最近全民創業的熱潮,創業這事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開始被神話了。
創業者似乎天然正確,有著各種自我感動和自我陶醉。一旦受一點委屈,受一點挫折,各種“哎呀”“創業者的委屈”“創業者的辛苦”“你們不懂創業者多么不容易啦”,說的好像打工就沒有委屈、沒有辛苦似的。
偏偏一些看客還跟著一起感動,人家創業賺錢的時候不會分你一毛錢,你看了幾篇文字就自我入戲了,你怎么不去中央戲精學院深造呢。
有特別優秀的創業者,也有相對平庸的創業者;有擅長產品運營的創業者,也有擅長講故事做ppt的創業者;當然還有擅長把錢從別人口袋里騙到自己口袋里的創業者。有些創業者值得學習,值得鼓勵,但也有些根本就不值得任何的吹捧。
隨便舉幾個例子。空空狐,根本就沒有任何創業能力。從空空狐談信用卡套利被羊毛黨薅當業績,這種創業者怎么好意思說自己的公司值錢?而神奇少女王凱欣,我覺得抓進去都不為過,現在的動作跟詐騙也差不多了。
還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就是不想工作,以創業為名啃老,還把自己感動得不要不要的,覺得自己多努力多懷才不遇。
我這些年沒少給創業者潑冷水,當然我不是說我的判斷一定是對的,有的被我潑完冷水還是發展很好。我覺得很簡單,就一個道理: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創業者,你潑他冷水他也不會怨你,也不會放棄自己的目標,他會有選擇性的判斷和吸收,然后不斷優化自己的創業路線。那些不適合創業的,早點回去上班才是正路。誰夸他們誰是在害他們。
創業被鄙視的時代過去了,但創業被神話的時代是不是可以收場了。
還有,關于投資,目前這種融了巨資然后找接盤的模式,是不是也該斟酌一下了,這激勵的是什么?激勵的是誰融到一大筆錢誰就成功,現在很多創業者就是這個價值觀,融到巨資就成功了,至于后面的事情,投資人自己會操心的。【責任編輯/衛安】
(原標題:創業與投資的輪回)
來源:虎嗅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