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打擊華為、叫停“雙通”并購:美國對中國科技力量的擔憂

    打擊華為、叫停“雙通”并購:美國對中國科技力量的擔憂

    華為進入美國受阻,特朗普叫停博通并購高通,美國“不滿中國充滿限制的市場環境、中國公司的封閉態度、中國間諜、以及多年來用知識產權武裝自己背后的野心”,同時擔憂著中國的科技發展。中國目前的技術實力、政府支持、大數據等被認為是實現科技超越的巨大優勢,而一向表現出色的硅谷似乎存在著“自滿”風險。

    上海郊外,一棟冰冷的建筑中矗立著 40 個黑色運算機柜,其中除了冷卻系統的冷卻液之外再沒有其他流動的東西。嗡嗡聲中,1000 萬個處理單元正以難以置信的速度運轉著。這是神威太湖之光,它以每秒 9.3 億億次的浮點運算居全球超級計算機之冠。

    普遍來說,超級計算機的建立是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慮。世界上大部分超級計算機,如太湖之光,是由政府出資建立的。這些超級計算機是國家尊嚴的象征。

    數十年來,人們公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位于美國,或者至少使用的是美國制造的芯片。如今,這樣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

    去年 11 月發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 500 強榜單中,其中有 202 個是屬于中國的,占據榜單綜合計算機能力的 35.4%;而美國的 143 臺機器僅占 29.6%。誠然,許多中國計算機都是用了美國芯片,但是奪冠的太湖之光使用的完全是中國自主研發的芯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太湖之光的成功能夠在中國的其他科技領域被廣泛復制。他談到要讓中國成為“網絡強國”——在未來十幾年時間內,中國將會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和即將到來的 5G 移動網絡等領域位居世界領導地位。此外,中國在合成生物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也抱有很大的野心。

    如果你曾與美國的商業領袖交談,你會發現他們對中國在這些技術方面的進步感到擔憂——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中國擁有超過 8 億互聯網用戶,這意味著大量的數據,而數據是人工智能服務最重要的養料。

    美國國家安全機構擔心,中國會因此在軍事實力上與美國持平,而且將徹底顛覆與這些技術相關的行業。

    在這種背景下,3月12日,特朗普政府出手阻止博通收購高通的1420億美元交易實為出于恐懼。(博通是一家位于新加坡和美國加州的芯片制造商,正在全面遷向美國;高通是一家美國的無線技術公司)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向特朗普總統提出了這項禁令。他們擔心由馬來西亞企業家、投資人 Hock Tan 促成的此次博通與高通的合并,可能會導致中國公司成為5G網絡的硬件供應商,并控制絕大部分的知識產權財產。

    5G網絡能夠連接每一個人,每一個物體,從自動駕駛汽車到商店里的無線傳感器。有人擔心,如果中國主宰了這個新興的基礎設施,那么它不僅有能力獲得大量的數據,還有能力控制它,甚至在發生沖突的時候將其武裝起來當作武器。

    美國對華為的打擊也來自于這種擔憂。華為是全球最大的移動網絡設備供應商,對5G野心勃勃。然而該公司卻在美國被禁,美國擔心它的產品能夠為中國間諜傳輸數據。

    不止網絡設施,華為手機在美國也收到了強力打擊。今年1月,美國最大的網絡運營商AT&T在政界人士發出警告后結束了分銷華為最新智能手機的交易。在2月份的國會聽證會上,國家安全局(NSA)和其他人警告美國公民不要使用該公司制造的手機。

    但是,這一切都不會改變一個既成的事實,在過去二三十年間,中國在許多科技領域已經與歐洲、日本或是美國并駕齊驅。

    雖然中國也不是萬事皆能,比如,沒有人會跑到中國去進口噴氣發動機或者是進行靶向癌癥治療,中國在進口半導體方面的花費比在進口原油方面的花費還要大得多。但是中國也能做很多事情,而且它的目標是要做更多的事情,并且可能會采用不公平的手段。

    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美國一直面臨著蘇聯的軍事和意識形態的威脅。20世紀80年代,受到日本科技崛起影響,美國的威脅感日益增長,日本科技在某些領域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對象。現在當面對中國時,美國所承受的威脅就像曾經它面對的兩股力量相加起來那樣大。

    美國公司和政界人士一直對中國抱怨頗深,他們不滿中國充滿限制的市場環境、中國公司的封閉態度、中國間諜、以及多年來用知識產權武裝自己背后的野心。

    目前,這種對抗力量正在加劇。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似乎正在奮起直追,想要實現科技超越。


    中國和美國在網絡、教育水平上的差距

    飛速運轉

    沒有比半導體行業再真實的例子了。幾十年來,微處理器市場一直由英特爾主導。這家公司或多或少地發明了摩爾定律(Gordon Moore 是英特爾創始人之一)并且借此達成了世界范圍內的成功,為服務器、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生產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處理器。

    但是現在摩爾定律正在逐漸崩潰,為不同任務和更廣泛的產品而設計的處理器正在紛紛進入垂直領域,使市場更加分散,英特爾和其標準已經不再適合。這對中國的芯片設計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華為最新的 Mate 10 手機附帶由深圳海思設計的“神經處理單元”,這款手機已經停止在 AT&T 的渠道進行銷售。比特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用于挖掘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計算機制造商,已經開發出與谷歌的人工智能芯片相似的芯片,并且該芯片有辦法完成更多的事情。證券研究公司 Bernstein Research 估計比特大陸去年的利潤在30億美元到40億美元之間,與美國最大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英偉達大致持平。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在中國,公司絕非絕對獨立。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Samm Sacks(華盛頓特區的一個智囊)的話來說,中國的領導人希望通過“強健的管理方式”將公司、客戶和政府機關結合在一起。他們希望建立一個技術體系,在該體系中使用其他國家技術的激勵因素被最小化。這和運營著美國大型技術平臺的公司的目標很像,無論這些公司是運營系統、社交網絡還是計算云。

    外國技術公司要想在中國出售他們的商品,至少得通過六種不同的安全審查,每種都可以成為延緩或阻滯其進入中國市場的理由。如同美國對華為的擔憂一樣,此舉并非完全不合情理。美國國家安全局過去曾在美國公司所銷售的硬件中刻意制造漏洞。中國全國人大在去年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地方企業需要使用“本土的、可控的核心網絡安全技術。”

    優秀的平臺管理者通常會不斷完善系統組件,力圖打造出更加卓越的產品。而在中國,積極響應政府的指示才是王道,這種趨勢日益見諸于高科技行業。

    在過去幾年中,有超過30家科技公司成立了黨委會。有傳言稱,該黨計劃在一些公司中持有1%的股份,其中包括騰訊等互聯網巨頭。此舉主要不是為了增強政府對企業的控制,而是為了宣傳政府對企業的鼓勵和愛護。

    許多中國科技公司還幫助政府開發軍事技術應用,這也被稱為“軍民融合”。大多數的美國硬件制造商也這么做,但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們卻在這方面參與不多。

    接下來要談的,是這堵墻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數據。從表面上看,中國在隱私法規方面的嚴謹性不亞于歐洲。但在實際情況中,隱私問題并不會被優先考慮。控制權才是第一位的。

    去年生效的中國新網絡安全法的第37條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商所收集或產生的個人信息等重要數據,應存放在中國大陸。盡管相關細節尚未確定,但其對“重要數據”的定義似乎比較籠統。

    大量的數據是人工智能開發者的福音。如果說中國是面部識別領域的引領者,部分原因就在于,其視覺計算技術公司(包括 SenseTime 商湯科技和 Face++ 曠視科技)可以訪問中國政府的圖像數據庫,該庫涵蓋七億名 16 周歲以上的公民。

    每一家中國科技巨頭都被委任負責一種關鍵類型的數字信息,他們實際上成為了國家數據的捍衛者:阿里巴巴負責收集智慧城市所需的數據,百度負責自動駕駛汽車數據,騰訊負責醫療影像數據。

    官僚機構或許善于指揮企業做事,但他們并不一定善于指導企業用最好的方式來做事,因為他們沒有給企業太多回旋的余地,或是一些服務于主觀意識的思考空間。

    圣地亞哥加州大學全球戰略與政策學院的 Peter Cowhey 認為,從長遠看,由政府任命的數字基礎設施機構很可能會成為創新阻力。另外,即使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對海外市場充滿野心,但目前他們還沒有取得任何偉大的成就。

    總而言之,中國夢所塑造的技術系統與西方的完全不同。它結合得更加緊密、更為協調,并更多為政府主導。它以不同的方式管理數據,它為中國共產黨和眾多股東賦權。

    不甚惱火

    中國的云計算公司也在積極出海。阿里云計算業務負責人胡曉明最近表示,中國的“數字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戰略(歐亞基礎設施項目,包括 IT 領域)使他相信,阿里云或可“比肩或超越”亞馬遜,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

    對美國來說,這位非盟即敵的新晉高科技競爭者(中國不像俄羅斯,后者只在軍火貿易領域與其競爭)令人不快。中國已經不再信守公平法則了,其在這方面的主動嘗試與推進并不足為奇。

    “對于美國來說,阻止交易和提高關稅的行為將是無效且適得其反的,新型國家數據捍衛者的半吊子概念也會過時。近期,一名美國國家安委會職員建議施行5G網絡的完全國有化,此條信息暴露了白宮方面的思維缺陷,隨即遭到了否決。”CSIS 的 William Carter 說道。

    CNAS 的 Kania 認為,美國更應該做的,是發展一個更為廣泛的政策,來增強其技術系統。它不應當效仿中國的封閉策略,雖然這似乎是特朗普先生的偏好,而是需要締結歐洲、日本和韓國等盟友,以推行一種開放標準。

    雨云創投 AME Cloud Ventures 的 Nick Adams 注意到,許多硅谷人士認為,其技術遺產和開放文化將繼續創造人才紅利。許多聰明的中國學生來到美國學習工程學,然后留下來發繼續展,然而很少有西方企業家和學者去中國學習或打拼。

    更重要的是,在大數據應用方面,盡管中國近年來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但大數據并不是優化智能算法的唯一途徑。許多西方人工智能公司已經在運用計算機模擬與游戲的方法來減少對大數據的依賴。

    事實上,有些人擔心,相較于中國的競爭,美國自身的策略很可能會使其科技領域受到更大的傷害。美國國會正在考慮賦予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新的權力來監管投資決策。如果是這樣,那些瞄準中國投資或指望賣身中國公司的初創企業將很難生存下去,一家美國法律公司Steptoe的Alan Cohn說到。像芯片、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這些領域,都將受到特別審查,并且可能會成為中國投資者的禁區。

    硅谷有自滿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技術熱點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對一家科技界的明日之星來說,這將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但自由開放的價值觀確實值得重視,不僅因為中美對抗無需變成一場零和游戲,還因為開放性本身包容連接,而維持人與知識的流動性是確保西方技術系統在中國站穩腳跟的最好方式。這將有助于避免世界各國陷入站隊紛爭。【責任編輯/衛安】

    (原標題:打擊華為、叫停“雙通”并購:美國對中國科技力量的擔憂)

    來源:虎嗅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總書記強調量子科技發展緊迫性 百度已然駛入量子計算快車道
    思賢科技子公司斬獲2020“張江杯”長三角地區大數據競賽“最佳應用獎”
    彭博社:應對中美科技戰,中國即將頒布《出口管制法》
    【IPO】曠視科技正尋求在香港和內地科創板同步發行上市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