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印度第二大手機制造商Intex創始人班賽爾對媒體表示,印度政府應該對中國手機征收反傾銷稅,就像對待中國鋼材產品那樣。他認為,在印度組裝的中國品牌手機也要被征收反傾銷稅。報道還透露,印度手機行業的高管已與政府官員會晤。
此事經中印兩國媒體報道后,火藥味漸濃。
其實,這類聲音在印度并不新鮮。Micromax在印度本土品牌中排名第一,去年6月,其聯合創始人簡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責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以低價來去庫存。
目前,印度政府尚未對此表態。而在印度國內,對企業動輒訴之政府保護的呼吁,存在不同聲音。部分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他們在網上留言:“我們的”印度品牌和“他們的”中國品牌有什么差別呢?產地都一樣,因為零部件都是在中國生產的。
他們洞穿了印度手機品牌打“民族牌”后的真相——印度品牌其實也是“中國制造”。
一位給印度品牌代工的中國生產商透露,印度手機企業更多是貿易企業,他們從設計到制造,全都外包給中國企業。但是,“印度手機找的代工企業,在技術和工藝來講,都是二流,和OPPO、華為有很大的差距。”
在功能機時代,對設計和工藝的要求并不高,印度品牌依靠代工尚能在本土吃得開。在印度進入智能機時代后,短短兩年間,本土品牌的劣勢暴露無遺。
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品牌手機的市場份額已從一年前的14%猛增至46%,而同期印度品牌手機的市場份額從54%銳減至20%。
但是,印度企業提出的征收反傾銷稅的措施,顯然,并不能解決問題。小米等中國企業,其在印度市場銷售的機型,70%是在本地組裝。如果針對來自中國的零部件征稅,那么,這同樣會傷害到印度本土品牌。
印度本土品牌不甘心吐出口里的“肥肉”,產業鏈格局又讓他們反擊乏力,訴諸“民族牌”在情理之中。
這與其說是印度工商界民族主義回潮,不如說是他們生存危機的印證。
而且,這種保護色彩濃厚的言論,并不單獨針對中國企業。去年2月,印度排名第一的電商Flipkart的創始人,在一次研討會上表示,印度是時候檢討電商政策了,采取適當保護,以免本土企業喪失生存空間。他將矛頭對準對手亞馬遜,說這些國際巨頭只能投錢給印度企業,而不該在印度運營。
印度政府沒有理會。吊詭的是,Flipkart其實殊難稱得上是一家純正印度企業。為了避稅,幾年前,它已將注冊地從班加羅爾搬到了新加坡。
不過,這些言論值得中國企業警醒。首先,來自企業的表態不該被政治化。印度國內對此也存在不同聲音,而且,印度政府并未表明立場。相反,在莫迪上臺以后,印度對外開放的步伐顯著提速。比如,過去兩年,印度政府逐漸放寬外國直接投資限制,超過90%通過自動渠道流入印度的外資已不需要政府批準。
其次,中國企業要在印度學會兩條腿走路,化解潛在的風險。一方面要爭取更多客戶,一方面還要主動出擊,游說印度政府。OPPO和VIVO兩家中國企業在商業營銷上不惜重金,冠名印度棒球聯賽,簽下寶萊塢當紅明星代言。但是,埋頭賺錢的OV在政府公關上幾乎沒有作為。小米在印度本土化運作上,可謂是OPPO和VIVO的導師。今年3月,雷軍(微博)被莫迪接見,見證了小米印度團隊的公關能力。
第三,合理利用印度本身的規則。印度各邦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尤其像南部的安得拉邦和特倫甘納邦,兩地的行政首領正大力推動制造業,中國企業如果能解決他們的訴求,在當地建立工廠,還能幫助當地增加稅收、提高就業。中國企業要學會的是,向印度民眾講好跨國經營的故事。【責任編輯/劉凱】
注:本文轉載自21世紀經濟報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