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生存,依然是生鮮電商需要面對的一個沉重的話題

    近日,一份生鮮電商死亡名單,讓整個行業的冷暖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報告顯示,2016-2017年,青年菜君、鮮品會、美味七七等14家生鮮電商企業倒閉。

    生存,依然是生鮮電商需要面對的一個沉重的話題。

    從2011年到2017年,歷經7年打磨,生鮮電商滲透率依然不足3% ,作為電商行業里的最后一片藍海,市場規模高達1500億,行業累計融資也超過10億人民幣,為何滲透率依然如此之低?

    在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后,生鮮電商的運營模式是否會發生改變?新零售概念下的生鮮電商,是否會在2017年迎來爆發?

    今天,我們請到了這個方向的創業者,以及來自不同媒體的觀察家,對我們提出的關于“生鮮電商”領域的問題做了詳盡的回答。

    快來看看嘉賓們的精彩答案吧:

    一、創業公司高管:

    徐正,每日優鮮創始人兼CEO

    以商品買賣為核心的線下門店目前來看意義不大。

    生鮮電商對于線下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尤其是“新零售”的概念提出后,線上線下的互動開始變的愈發頻繁。

    凱度《2016年中國快速消費品行業和零售業報告》顯示,2015年,線上零售額增幅高達36.5%,但線下快消品的零售額僅同比增長了2.6%,2016年上半年更是放緩至1.5%,且銷量呈現負增長。


    過去這幾年沃爾瑪等大賣場面臨的關鍵問題并不是單店銷售的下滑,而是用戶在店內停留時長的縮短?,F在,一個用戶在大賣場的停留的時間已經不到30分鐘?!本€上和線下本質上都是在爭奪用戶時間,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雖然很多的零售商也在個性化購物方面做了不少嘗試,試圖延長用戶的停留時長,但更多的還是在賭一個可能性。

    而線下零售被電商搶走用戶時長的同時,利潤也被一點點蹭掉。可以這樣算一筆賬,拿毛利相對算高的便利店來說,100塊錢的生意大約有30塊錢的毛利,從中減掉人員、房租等固定費用后,利潤也就剩下兩塊錢。而近幾年線上一直在侵蝕線下的市場份額,當線上蹭掉其10%的利潤,便利店的毛利就會降至28塊錢,開始從微利轉為微虧,蹭到20%的時候,就只能選擇閉店。

    而家門口的便利店關了,人們自然也就轉移到了線上,反過來加速了線上的增長。線下的狀況目前還沒有看到好轉的跡象,而線上生鮮市場正在快速打開。

    U掌柜聯合創始人、CEO祝鵬程

    總的來說:生鮮電商在以前的傳統電商時代滲透率低,現在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滲透率在逐漸提高。

    傳統的生鮮電商采取的是由總倉發貨的模式,即消費者的訂單都匯集到一個總倉,再由總倉發貨、配送到消費者手中,從下單到收貨,需要1-3天的時間。這種商業模式可以說是反人性的。人要吃東西,無非就是渴了、餓了、饞了,越是人最本能的需求越是要被快速滿足。

    另外,相比數碼3C、服裝、書本甚至是食品,生鮮產品運營難度系數最高。

    首先生鮮產品是非標準品,保質期短,貨架期短,非常挑戰庫存管理。生鮮產品的保質期一般只有幾天。像一些水分高、甜度高的草莓、櫻桃等,保質期就只有2天。如果對銷售預測不準,供大于求,就積壓在倉庫,很快變成損耗;如果供不應求,顧客體驗不好,顧客買不到想要的東西,下次就不會再來。

    而另一方面,生鮮產品的物流成本很高。對儲存環境要求苛刻,需要全程冷鏈,在傳統的PC電商時代,一單的物流成本要達到30--40元,相對應的客單價要達到150元才能覆蓋成本,但矛盾的是,生鮮產品大部分是低單價、高頻次消耗產品,客單價很低。

    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生鮮品類的電商滲透率不及標準品。不過,生鮮電商的發展前景很大,行業面臨的難題也可以得到解決。


    想要做好生鮮電商,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我總結下來,生鮮電商的運營有6大非常關鍵的地方需要注意。

    (一)是團隊。生鮮電商很難運營,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好比一個水桶的蓄水量是由最短的木板決定的。做生鮮電商必須要有一支覆蓋從采購、倉儲、配送、IT、營銷每個環節的專業團隊。

    (二)是要找到恰當的方式和渠道,低成本去獲取目標顧客?,F在移動端流量很貴,生鮮品類的客單價又不高,相比其他品類,生鮮電商新客獲取成本也是最高的。我們要根據自己企業的特點去獲取恰當的顧客。

    (三)是不應過度依靠補貼。補貼只能留住價格敏感性顧客,做顧客留存不能一刀切,需深入分析顧客不愿回購的原因,有針對性去采取措施提高顧客對品牌的認可度。

    (四)是正確看待基地采購。基地采購雖然看起來很好:成本低、品質有保障、消費者認可,但實際上基地采購非常難,風險極高,一定要有非常專業的人去做。

    (五)是提高銷售預測精準度??梢哉f,生鮮電商的利潤不是賣產品的差價賺的,是靠不斷降低損耗省出來的。控損靠的就是提高銷售預測精準度,目前U掌柜是通過人工智能來做銷售預測和智能補貨,效果很好。

    (六)企業的創始人心態要好。要保持理智,同時也要非常敏銳,還有就是不斷學習畢竟有大量的東西時沒有做過的。

    二、投資人:

    公元,華創資本投資人

    核心觀點:任何的消費場景電商化都是一種用戶習慣的轉移,不好的體驗和更高的成本,導致生鮮電商滲透率一直很低。

    生鮮電商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因為比起傳統電商,生鮮電商在貨源采購端、平臺自身運營端、和客戶交付端,三段都需要更精細化的運營和更高的進入門檻。

    而對于用戶來說,任何的消費場景電商化都是一種習慣的轉移,而用戶習慣會轉移一定是因為新的消費方式讓用戶花了更少的成本、獲得了更好的產品、和更好的用戶體驗。但生鮮電商一直沒解決運費高,和物流慢的問題,正是因為這樣不好的體驗和其實更高的成本,導致生鮮電商的滲透率一直很低。三、觀察家:

    顏樂 火球買手COO,前天貓喵鮮生負責人

    生鮮電商目前最大的痛點是交付端的物流,第一價格高,第二體驗差。服務較好的順豐京東冷鏈快遞依據包材、重量等因素,大概在17-50元不等,用戶不會支付這么高昂的額外快遞費用,那想想看客單價要到多少商家才能承受住這么高的物流快遞成本?且就算是服務較好的順豐京東冷鏈,也不能保證冷鏈效果好,因為脫離冷源時間太長(大部分24小時送達,邊遠地區就更長時間),而冰塊干冰等冷媒不足以支撐,導致用戶收到生鮮商品時品質嚴重下降。

    現在,有些生鮮電商采用了前置倉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在主要城市都自建了一套帶溫區的冷庫前置倉網絡,用戶在前置倉周邊下單時,前置倉站點會使用社會化物流在2小時內把生鮮商品送到用戶手上。不管是包材(脫冷時間短,不需要泡沫箱、干冰等冷媒)還是社會化物流的配送成本,都遠遠低于傳統快遞包裹模式,有足夠利潤空間讓利消費者提升購買轉化。且由于脫冷時間短、在前置倉又多一遍品控入庫和揀貨環節、社會化物流非暴力配送,使得商品品質大大高于傳統快遞包裹模式。

    現在,這個領域內的某些玩家已經不單純是“生鮮電商”了,這其實就是新零售的一種,線上線下打通,大幅提升效率和用戶體驗。除了線上往線下滲透的“新零售生鮮”以外,市場上也冒出了很多其他模式的“新零售生鮮”。

    而從這個角度上講,不管是京東自營、天貓超市生鮮區、易果,還是其他生鮮電商公司,依然在用傳統的冷鏈快遞方式進行交付,努力在60分段位里修煉從69到69.9分。而“新零售生鮮”們已經是在90分段位里從91往92爬。


    一、滲透率為什么那么低?

    滲透率低是目前生鮮電商普遍存在的問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物流緩慢:傳統生鮮電商采用總倉發貨模式,從下單到收貨往往需要等待1-3天,;

    2、產品損耗:銷售預測難度大,一旦預測不準,就會造成生鮮產品的積壓;

    3、消費習慣滯后:目前,國內許多消費者尚未養成線上購買生鮮產品的習慣。

    純線上帶來的用戶體驗不足,倒逼傳統生鮮電商向線下尋求可能。

    二、流量+物流:生鮮電商發力線下的真實動因

    業內觀點認為,對于生鮮行業來說,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而在以線上線下融合為特征的新零售時代,線下流量入口和物流配送中心價值開始凸顯。

    首先,近年來電商市場逐漸成熟,線上用戶增長慢,加上用戶消費習慣的滯后,使得傳統生鮮電商不得不向線下探索,以期獲得更多的線下流量。

    其次,開設線下門店使得配送員得以在附近門店就近采購和配送,提升了用戶體驗。例如有些生鮮電商通過“前置倉+分布式庫存”,配送效率提高,成本也大幅降低。

    三、未來,最難的還是生存

    盡管現在很多生鮮電商已經開始利用開設線下店、建立神經網絡等方式降低各環節成本,但“造血”能力卻依舊是個難題。生鮮電商客單價普遍較低,這讓很多生鮮電商創業企業只有通過資本才能生存下去。

    此外,生鮮電商也需要面對來自巨頭的打擊。無論是天貓,還是京東,都有更強大的資金實力,論燒錢論低價論優惠力度,中小生鮮電商都不是其對手。如何在巨頭夾擊下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也將是生鮮電商需要思考的問題。

    傳統意義上線上和線下是競爭關系,但是隨著“新零售”概念的提出,開始主推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概念,未來線上線下會變得模糊,有很多交叉點,整個市場份額會變大。

    生鮮電商需要注意一下幾點:

    1. 目前并未有成熟的模式初現,因此模式上都在探索;

    2. 生鮮是非標品,季節屬性導致同質化嚴重,加上SKU眾多,品控和運輸難度很高,B2C模式對于精細化運營的能力要求極高;

    3. 線上流量的獲取成本居高不小,燒錢做流量很難形成用戶黏性;

    4. 生鮮電商是重投入,試錯成本巨大。

    (文章原標題:千億市場之痛:生鮮電商如何走出死亡之谷? 【責任編輯/王俊杰】)

    來源:騰訊創業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生鮮電商們,別被巨頭騙了
    喪鐘為誰鳴:2019年生鮮電商死亡名單大盤點
    生鮮電商的中場戰事:小玩家撤退 巨頭陷入膠著
    【深1度】生鮮電商:線上“已死”,線下重生?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