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編者按】在經歷過門戶時代后,傳統媒體這些內容生產商們面臨的渠道變革并沒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1月15日,在“2016年今日頭條未來媒體峰會”上,作為新媒體的創建人和代表,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分享了他對媒體業未來的看法和趨勢觀察。
大家早上好,我是張一鳴。今天有100多位媒體行業的領袖和專業人士來到現場,非常高興能和各位一起探討“未來的媒體是什么”這個話題。
這讓我想起了8年前的一件事。2008年的時候,蘋果上線了AppStore,向全球開發者開放自己的平臺。當時我還在酷訊,有朋友告訴我,可以給iPhone開發專屬應用了。我當時的反應是:這個事也太小了吧?我們那一批創業者想要做的是系統、軟件,最低程度也該是一個網站吧?我想,怎么會有人跑到一款手機的系統上去做一個應用啊?如果說有開發團隊把這個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我會感覺他們瘋了。
然而后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無數創業者,都開始為手機開發應用。智能手機從改變軟件行業開始,幾乎改變了世界上每一個行業,而媒體行業也是這個故事里的一部分。
未來總是難以預見的。但是回過頭來看這件事,在2008年的時候,一定已經有一小撥創業者,因為蘋果的APPSTORE,看到了移動互聯網可能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之后,他們通過自己的工作,最終讓一個很小的趨勢,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身處的“未來”。
歷史上媒介的演化
科幻小說《神經漫游者》的作者威廉姆-吉布森說過一句話:“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翻譯過來就是:未來已經存在,只是沒有被非常均衡地分配。
要怎樣理解這句話呢?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發生過的傳播媒介的變化。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西方第一本以活字印刷術批量生產的圖書“古滕堡圣經”。這批書大概印刷了180本,前后耗時3到5年,售價大概相當于今天的23000多元人民幣,當時一般的市民階層是很難買得起的。但即使是這樣,也要比中世紀一本人工抄寫在羊皮紙上的《圣經》便宜很多。
我猜,古滕堡原本的商業計劃書大概是打算要顛覆一個奢侈品行業,沒想到最后卻成了現代出版行業的祖師爺。他在改造印刷術的時候絕對沒有想到過,有一天,紙質出版物可以被如此低廉地生產和消費,成為最廣泛存在的一種信息載體。至少在5年前還是如此。
這是世界上最早以印刷機印刷的報紙《通告報》,產于1609年,距離古滕堡圣經的印刷大約有150年。我相信在《通告報》誕生時,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一個非??捎^的生意??捎^到什么程度?根據世界報業和新聞出版協會(WAN-IFRA)的數據,2014年,全球仍有27億人在閱讀紙質版的報紙。
再來看另一個變化:1923年,貝爾德才開始研究圖像信號的遠距離傳輸。到13年后的1936年時,已經有16萬人可以通過電視觀看到柏林奧運會的比賽實況了。即使如此,當時的人也不會想到,不到80年間電視行業會發展得如此繁榮,做一檔《我是歌手》這樣的電視節目,四個季度的累計收入可以高達40億人民幣。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每一次重大技術變革的前夜,人們都會感受到的困惑和不安。而這種困惑和不安有時會讓大家忘了,巨大的光明就在前方不遠處。
就像印刷技術普及時,制作羊皮紙的工匠會感受到威脅;電視發明時,廣播從業者會感受到威脅。所以我覺得,今天的媒體行業,即使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遇到了一些困境的話,也并不是這個時代所獨有的困境。
差別只在于,此前新媒介的出現,是對舊媒介的補充,而非替代。但是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出現后,媒體的變革比從前要大的多。不可回避的是,「一紙風行」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國外媒體及平臺演化趨勢
回到“未來的媒體是什么?”這個話題,要回答這個話題,我們必須要看清楚,今天的媒體,正在發生著什么。我想給大家介紹與新聞業關系最密切的3家國外技術公司的做法,它們是:Twitte、Apple和Facebook。
2015年10月,Twitter推出了自己的新聞聚合功能“Moments”。進入Moments主頁,你可以看到由Twitter的編輯為你選擇的重要新聞事件,點擊進入具體的某個事件,你就會看到相關的Tweets。
Moments這個功能目前主要是Twitter的編輯團隊運營的,他們每天要在多達5億條Tweets里挑選有價值的部分展示給用戶——順便說一句,在我看來這個過程是可以用算法來提升效率的。另一方面已經入駐Twitter的媒體機構也是Moments的內容提供者,現在的合作伙伴里已經有FoxNews、GettyImages、Mashable、MLB、NASA、紐約時報、Vogue及華盛頓郵報等等。
2015年,蘋果也發布了自己的新聞聚合應用AppleNews,所有的新聞內容都保存在蘋果公司的服務器上,用戶無需跳轉到第三方新聞網站。全球超過50家媒體與出版商與AppleNews達成合作,包括《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時代》、《金融時報》、《衛報》和CNN等世界主流媒體。
AppleNews也是通過編輯團隊來對信息進行人工的篩選、加工和推薦。我對這種生產方式的效率是不太看好的。而且考慮到蘋果之前的iBooks、Newsstand兩個類似的產品,表現不理想,所以對于這次的AppleNews,我的看法也比較保守。
重點說說Facebook,它在獨霸線上新聞市場方面的野心,比上面的兩家更大,也更有優勢。因為它在用戶活躍度方面的領先是壓倒性的,日活躍用戶10.1億,月活躍用戶15.5億。這讓每家媒體都希望在這個平臺之上攫取自己的市場份額,而Facebook也鼓勵它們這樣做。
2015年5月份,Facebook推出了一項令人矚目的功能InstantArticles。InstantArticles包括給媒體機構提供生產工具、制作規范,以及極速預先加載技術。媒體機構在Facebook發行內容的傳統方式是通過導流到媒體的主頁,加載速度和訪問網站的傳統方式接近,平均時長大概是8秒左右。而通過InstantArticles發布的內容,加載時間平均不到1秒,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InstantArticles還給傳統媒體提供了它們目前不具備的呈現方式,比如非常驚艷的圖片瀏覽體驗。非??上?,截圖不能傳達這個驚艷的效果,大家可以下載一試。
拋開Facebook巨大的用戶基礎不說,僅僅看加載速度和互動體驗的提升,如果每家媒體機構都組建專門的技術團隊去實現,從技術上說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有很大的經濟成本,99%的媒體機構是無法承擔的。但是Facebook把它變成了一項接近水、電、煤氣這樣公共服務的事情。
目前,包括了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VOX、赫芬頓郵報、BBC、國家地理等等很有風向標意義的媒體,已經接入InstantArticles。
Facebook在11月份推出的另一個獨立產品也挺值得關注的。這個產品叫Notify,功能很簡單,就是把入駐的媒體機構更新的內容自動推送給用戶。這樣一來,用戶甚至連Facebook的app也不用打開,直接從鎖定的手機屏幕跳轉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用戶也可以通過notify的設置,高度定制化自己收到的通知。
其實Facebook這種通過Timeline來分發內容的形式,和今日頭條也挺像的。一會兒我們會提到,今日頭條也打算把向用戶推送新聞的權利,交給入駐頭條號的媒體。
媒體機構對Facebook這些功能的反應如何呢?可以說,他們的反應出人意料的激進。
赫芬頓郵報(TheHuffingtonPost)走在最前面,它是Facebookinstantarticle的首批合作伙伴,也是AppleNews第二批合作伙伴。因為在Facebook上獲得了非常可觀的流量,赫芬頓郵報甚至挖了Facebook新聞業務的媒體合作主管LizHeron,讓她擔任執行主編(executiveeditior),計劃在2016年與各個平臺做更大規模的合作。
以另一家估值10億美元的網絡原生媒體Buzzfeed為例,通過Instantarticle,它在Facebook上發布內容的直接瀏覽量為11.3億。而此前通過發布鏈接導流到自家網站的方式,瀏覽量僅有3.49億。直接發布內容吸引的流量,是導流到自家網站上流量的3倍多。
Buzzfeed的創始人JonahPeretti(順便說,也是赫芬頓郵報的創始人)公開宣布:"你應該利用這個發布渠道展示內容,而不是給出一個跳轉到網站的鏈接。"他有自信這樣說,也是因為Buzzfeed的盈利模式的創新:完全放棄傳統的banner廣告,為客戶訂制"原生廣告",讓內容成為廣告的一部分。
華盛頓郵報是老牌媒體中非常典型的代表。2013年被亞馬遜的CEO貝索斯收購后,華盛頓郵報就把自己看作一家數字化公司。在InstantArticles出現之后,華盛頓郵報也選擇去和Facebook合作。
這家媒體的策略就像他們的CEOFredRyan說的那樣:“我們想要在所有平臺上觸達未來的讀者,我們毫無保留?!?/p>
這種策略讓華盛頓郵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15年10月,華盛頓郵報的用戶訪問量在歷史上首次超過了老對手紐約時報。到2015年11月,訪問量達到了歷史高峰7160萬人次,幾乎是被收購時的3倍。
再來看看紐約時報的做法,他們的做法可能比華盛頓郵報要保守一些,但是他們同樣不想把任何一個平臺上的用戶拱手讓人。目前,紐約時報加入了上面說到的全部分發平臺。此外,Google的AMP計劃(AcceleratedMobilePages)和Sanpachat的Discover,紐約時報也是最早加入的媒體機構。
紐約時報的CEOMarkThompson是這樣說的:“Yes,there’srisk.Butthereisdangerofstayingoutsidetheparty.”(是的,合作有風險,但不入局更危險。)
趨勢總結和行業展望
通過上面這些情況不難發現,盡管海外的媒體市場環境和中國有著巨大的區別,但全球范圍的趨勢驚人的相似。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內容市場需求空前旺盛。
技術的革新,刺激了內容的生產和消費。從前人們在早餐時、上班路上、晚飯后看一張報紙,現在手機24小時不離手。下面這張圖是用戶使用今日頭條的時長的變化,大家可以看到,從2014年1月至今,從25分鐘到53分鐘,使用時長增長了一倍。這說明用戶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內容。
相比文字內容,富媒體內容,特別是視頻正受到用戶更多歡迎。以Google旗下視頻網站Youtube為例,它去年收入90億美金,估值超過千億美金。這個平臺上,出現了像Vice這樣,估值超過20億美金的媒體巨頭,Vice在YouTube上有超過20個頻道,這些頻道的訂閱量已經超過了550萬。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建議在座的各位,多多嘗試做視頻內容。
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創作與分發分離。
媒體專注于內容創作,將分發交給幾個主要平臺去做,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國外,這些平臺有Facebook、twitter、Apple,YouTube、甚至Snapchat。在國內,公認的是“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和今日頭條客戶端。
第三點,信息過濾的權力讓度。
從前,人們讓媒體幫忙過濾信息,去決定自己該知道什么事情在發生,這個權力在媒體手中;今天,信息空前的膨脹,人們無法僅僅依賴媒體完成信息過濾,于是,原先交給媒體的權力被收回了。到底把權力讓度給誰,才能解決"該看什么內容"這個問題呢?我認為主流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把權力讓度給社交關系,讓每個人推薦自己喜歡的內容給朋友,大家一起來干編輯的工作,同時也消費朋友推薦的內容;第二種是把權力讓度給算法,讓算法來識別你的喜好,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兩種方法都能大大提高信息分發的效率。
Facebook、twitter、微信和微博就是把權力讓度給社交關系,通過社交圈子分發信息的例子。社交分發自有其優勢,但劣勢也很明顯。前《連線》(Wired)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曾經說,"在推薦這件事上,友誼的作用被過分夸大了。"這一點很好理解,尤其在今天,大家可以想想,你們的微信都加了成百上千個朋友,但你要刷多少朋友圈才能看到對你有價值的信息?
而Youtube、今日頭條則走了算法分發這條路,這也成為了潮流,之后出現的同類產品,基本都模仿了今日頭條的方案。大家看到的這些,就是世界各地模仿今日頭條推出的新聞應用,有些日活躍量還不?。?/p>
Dailyhunt(印度)1000萬
SmartNews(日本)300萬
Babe(印尼)120萬
GüNDEM(土耳其)未知
這里我想再多說兩句:說到算法,很多人會覺得高深莫測,又覺得冷冰冰的,也許會在無形中拉開了我們與大家的距離。但實際上,業內人士會知道,任何公司都是兩條腿走路,算法與人工并行的。比如你在Facebook看到的時間線,主要由算法推薦內容,同時也有一個數百人的團隊對這些內容進行人工核查和調整。今日頭條也一樣,我們有專業的內容運營的團隊,其中有不少人有傳統媒體的工作經驗,他們會幫助算法去發現、判斷內容的價值。我們很在意發揮人的智慧和品位,一直在尋找算法和人工之間的最佳結合點。
作為一個前程序員,我明白技術對世界的驅動作用;同時,作為一個重度內容愛好者,我也明白技術永遠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在今日頭條,技術的作用恰恰在于對"內容"的價值的深刻體認,而這些內容,正是由在座的各位所創作出來的。
以上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對未來的媒體的看法。關于如何預見未來,我很喜歡一個說法,來自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p>
“過去”是什么?過去,就是“傳統”。今天,“傳統媒體”一詞已褪去光環,聽起來甚至有點過氣。但我想特別強調的是,“傳統”是一個很好的詞,是現實中演化出未來的基礎。
我們來看一張二戰老照片。這是1940年10月22日,英國倫敦肯辛郡,一座被德軍燃燒彈摧毀的圖書館,“荷蘭屋”圖書館。在這個被炸塌的屋子里,有3位頭戴禮帽的英國紳士靜靜地讀書,向我們展示了某種信念的存在,展示了對知識傳統的尊重。此時,距離二戰勝利還有不到5年。
再看這張圖,很美,對不對?我想大家一定認不出,這就是當年僅剩殘骸的圖書館遺址,如今這里已經改建成荷蘭公園歌劇院。
我想,媒體業也許正處于這樣一個時刻,一方面硝煙彌漫、瓦碩遍地,另一方面,美好未來也正在即將到來。我就在這張照片下結束我的分享,最后和大家說一句:
今天有挑戰,未來很精彩,讓我們在未來相見!【責任編輯/于德浩】
來源:記者站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