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馬化騰的科技十年:為“天梯”登頂搭梯木

    文/川川

    編輯/大風

    11月6日下午時段,馬化騰的工作日歷是空的,他照例會給自己“放半天假”,提早候在屏幕前。看WE大會全程直播,早已成為他多年的習慣。大會開播后,他把直播鏈接轉發朋友圈:“值得看看”。

    為首屆WE大會演講之后,他也再未現身于歷屆會場。這場會,鎂光燈下的主角應該是,也只能是科學大家,那些走在前沿的探路者。

    環繞他們,每年有上千萬人從繁冗瑣事中抽身,痛痛快快地燒次腦,讓心中的“星辰大?!痹倥炫绕饋?,就像一場向科學的集體致禮。而今,這場儀式已走到了第十個年頭。

    “科技樹”主題,在去年WE大會剛落幕時就敲定下來,與更早之前的一次提案有關。

    馬化騰想建一座開放的永久科技館,這一夙愿五年后將在深圳前海實現,彼時騰訊新總部園區會在此落成??萍拣^展什么?怎么展?馬化騰盯得很緊,在多個方案中,他一眼相中了公司內部團隊的創意方案“科技樹”,稱之“完美”,當場拍板。

    按照設想,這棵科技樹以多項基礎科學為根脈,以各學科發展為枝干,分別溯及人類百年科學脈絡和突破性成果。在此之前,人類龐大宏偉的科學體系還從未以這樣可視化的樹狀體系呈現過。這無疑是一個宏大的項目,更何況是對一家企業而言。

    樹的生發成長,樹的根干枝葉,樹木如育人的意向,也與“科技史”天然契合。

    馬化騰興奮又迫切,甚至等不及場館落成之日,“有沒有可能提前建好一個呢?”他追問道。

    “科技樹”的雛形,在今年WE大會的舞臺上亮相。它從混沌的黑暗中生發出來,凝結著一個個科學探索者的智慧,成長出萬千枝椏,向代表未來的無盡高空延伸。

    這一刻,距馬化騰在首屆WE大會定下“不談商業,只談未來”的基調,整十年。

    為“天梯”登頂搭梯木

    WE大會舉辦,奉科學探索與突破為先,常被認為帶有強烈的馬化騰個人特質。那些宇宙探索相關的話題,也自然地與馬化騰是骨灰級天文發燒友聯系在一起。

    受《我們愛科學》科普雜志的啟蒙,馬化騰愛上了天文。在報考大學專業時,他曾認真考慮過天文,但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最終選擇了計算機。多年后,他在接受采訪時表達了遺憾。

    慶幸的是,夢想還在,熱愛也從未消退,現實中助人攀登,亦是為己“圓夢”。天文是基礎科學的七大學科之一,它帶給馬化騰的,有科學文化的熏陶浸染,也有對心性格局的潛移默化。

    “看看星空,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們在宇宙中從來就是一個偶然。所以,無論什么事情,仔細想一想,都沒有什么大不了的。這能幫助我在遇到挫折時穩定心態,想得更開?!瘪R化騰如是說。

    十年間,霍金、彭羅斯、溫伯格、潘建偉、姚期智等80多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登上WE大會舞臺,諾獎得主亦是常客。以此為起點,還衍生出給孩子們講科學的“青少年科學小會”,聚焦醫學突破的“醫學ME大會”。

    單從大會的演講內容和嘉賓的豪華陣容,很難看出這是由一家企業舉辦的。在常規的考量邏輯里,企業花錢講科學,這可能不夠“科學”。

    十年間,騰訊曾登上高峰,也曾歷經低谷,但這場科學WE大會雷打不動、年復一年,過億人次的觀眾在這里走近科學,心系未來。

    天梯高而險,科學探索,如攀天梯,而科技強國,根基在人。讓更多青少年成為科學的擁躉,先去摸一摸科學的天梯,科學家登頂才后繼有人。

    WE大會,是為倡導全民尊重科學,培養生力軍登頂的“天梯”搭的一根梯木,也是馬化騰為騰訊在科學領域投入播下的一顆種子。“內心不渴望的東西,你永遠不可能靠近”,馬化騰在2018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2018年,在深圳總部,馬化騰與知名教授饒毅餐敘良久,討論為那些已經在“攀登天梯”的科學家,騰訊還能做哪些事?

    此前兩年,馬化騰捐贈了西湖大學和未來科學大獎,前者是科學家施一公牽頭創辦的基礎研究型大學,后者是科學家和企業家共同發起,以民間資金推動基礎科研的贊助獎項。

    2018年,在當年的未來論壇上,馬化騰受到觸動,拋開中規中矩的講稿,面對“重應用、輕基礎”的現狀,感性地提出“沙灘蓋樓論”,呼吁“不能再抱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資源做基礎科學研究”。馬饒二人會談,就在此同期。

    他問道,“科學家們做研究到底有什么痛點?”聽到饒毅談及青年科學家們面臨的實際壓力,馬化騰留下一句話——“我找團隊跟進”。

    很快,幾輪科學家代表座談會啟動。當年11月,馬化騰和饒毅、楊振寧等科學家共同設立“科學探索獎”,騰訊基金會先期出資10億元,面向九大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不計商業回報,堅持長期運營。獎項評審,科學家說了算;獎金使用,獲獎人自由支配。

    迄今,獎項已經資助了20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在5年內獲得300萬元(稅后)獎金。

    4屆科學探索獎,20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獎金解決問題是持續的,在和科學家們溝通后他發現,科學研究中越是從0到1的基礎研究,成功后的價值越大,但這種項目探索性與風險性強,往往周期也越長,容易成為“冷板凳”。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由此發起,2022年4月,項目啟動,10年再投100億元?!斑@個項目專注支持基礎研究,而不是偏應用或即將成功轉化的科研領域,希望能為我們國家的基礎研究奠定一塊‘新基石’”,馬化騰對項目助力開拓學科前沿、推動原創突破充滿了期待。

    出資讓青年科學家和專注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們安心沖頂,是馬化騰為這座“天梯”搭上的又一根梯木。

    攻堅的“人梯”之戰

    事實上,在思考“騰訊應該做什么”的問題時,扶助全民和科學家“攀登天梯”,并不是他的全部答案。

    2019年全國兩會,馬化騰以人大代表身份遞交《關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 加強中國關鍵核心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的建議》,提出“從國家層面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多元化,除中央財政加大投入,鼓勵地方、企業、公益基金、個人等社會力量多管齊下;理順聯合研發合作機制,鼓勵和引導有意愿的企業積極與科研機構聯合研發,加強應用側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力度?!?/p>

    完整答案可以拼接出來:以己之力支持基礎科學普及和研究,還要躬身入局,真刀真槍地加入沖頂大軍——如果前者是助人登頂天梯,后者就是肉搏的人梯之戰。

    這份提案,源自騰訊幾年實踐的經驗總結。敏銳感知到一場計算革命正在爆發前夜,自2016年起,騰訊加速轉向,挺進創新的深水區。

    “如果國外在量子計算等基礎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破解我們計算機的密碼就是'秒破’,那時我們將無能為力,所以必須要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瘪R化騰在多個場合強調,“應用創新的大廈每向高建一寸,基礎研究的地基就要向深挖一尺”。因為“應用創新是在科學家拓展的疆土上去建樓,基礎研究是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意義更重大?!?/p>

    2016年,騰訊最高決策層總辦召集技術匯報會,科學被認定為接下來的決定性方向;

    接下來,張正友、張勝譽、俞棟等一批頂級科學家先后加入騰訊;

    騰訊AI Lab、機器人實驗室等30多個實驗室相繼成立,形成研究矩陣,覆蓋人工智能、機器人、5G、邊緣計算、IoT物聯網等多個前沿方向;

    這些實驗室的KPI設置都很“克制”,有些甚至“5年沒有KPI”,目的希望他們能夠沉下心去真正重要的研究。

    根據財報,過去四年,騰訊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500億元,在營收下跌的當下,騰訊研發投入仍持續加碼,連續五個季度同比增長超過25%。

    騰訊在科技研發突破上的人梯路線,已經“壓強”出成果:

    2021年,騰訊首次公開在芯片領域的動作:針對AI計算的“紫霄”芯片,視頻處理的“滄?!毙酒?、面向高性能網絡的“玄靈”芯片,都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球專利申請公開數量超過5.7萬件;絕藝、絕悟等技術產品屢獲全球競技冠軍;

    在斯坦福大學今年10月最新發布的年度全球2%頂尖科學家榜單中,騰訊8名專家入選“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30名專家入選“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

    騰訊造芯從“蓬萊”起步,目前“紫霄”、“滄?!?、“玄靈”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如果說在“天梯”上無關商業的投入,是馬化騰的理想主義;“人梯”上的果決堅定則是他的現實主義。

    二者融合于馬化騰的思考與選擇中。比如,當自身的科研成果不斷突破之時,他在思考科技的價值導向。

    在“科技向善”成為騰訊明確的新使命之后,外界曾熱議,如何定義“善”?又如何踐行“善”?

    “可持續的社會價值創造”上升為公司戰略,則為“善”寫下了注腳——基礎科學、教育創新、鄉村振興、碳中和、FEW(食物、能源與水)、公眾應急、養老科技、公益數字化,等等,都該是科技的用武之地。

    馬化騰的科技“人梯”路線日漸清晰——下決心啃科技研發的硬骨頭,并推動成果向善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創造社會價值。

    當人工智能用于基礎科學,騰訊游戲基于場景訓練中的AI技術,支持中科院高能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實時調度上百顆衛星。

    當人工智能用于數字鴻溝,“天籟”技術從會議場景去除噪音,延伸到人工耳蝸,提升清晰度40%,且極大降低制造成本,造福廣大聽障人士;輸入法以“眼動輸入”、“聲文互轉”、“點點輸入”等功能,讓漸凍人、腦癱群體也能打字表達,讓聽障人士既能聽,又能發聲,他們將平等、順暢地進入數字世界。

    當全真互聯助力實體經濟,馬化騰提方瑜通過“點點輸入”,十年間用腳打出了20萬字當全真互聯助力實體經濟,馬化騰提出,將數實融合作為全真互聯的主戰場。他寫道:“當下,騰訊正面臨著挑戰與發展并存的新階段,我們認為可借此換檔,去創造更高質量的發展——那就是更加聚焦以用戶價值、科技創新及社會責任為中心的本源,更加堅守科技向善的愿景。這樣的企業,才會在更長時間跨度里持續進化,為國家與時代創造更大價值?!?/p>

    科技向善,如是種種。

    現實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談,融為一體,才是行穩致遠。

    WE大會上,“科技樹”盛放,騰訊高級副總裁郭凱天談及愿景,“科技向善,正如草木向光。科技的發展,應當始終服務于社會的福祉;科技樹的生長,應當朝著人類文明向美好進化的方向?!?/p>

    這應該也是屏幕前觀會的馬化騰的心聲。

    來源:鋅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馬化騰的科技十年:為“天梯”登頂搭梯木
    科技創新新興賽道: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戰略意義重大
    2022騰訊科學WE大會:揭秘“大國重器”,探討科技領域最新突破和發現
    數智鏈融合創新,保障數據要素安全有序流通流轉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