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賽道由熱轉冷,健身鏡的“自救之路”還順利嗎?

    文 | 新營銷NewMarketing

    健身鏡來到中國快兩年了,如今適應的還好嗎?

    一張來自京東商城的“健康監測設備總榜單”,有助于回答上述問題。在當前的雙十一大促預熱期,某品牌一款售價近三千元的智能健身鏡,躋身該榜單第7的位置。但排在它前面的6個產品均為電子秤,以品類排名的視角看,健身鏡實則處于榜單“第二名”。(以上數據截至2022年11月2日)

    這意味著,來到中國市場不到2年的健身鏡,已在主流電商平臺中,打破了“健康監測設備榜”幾乎清一色為電子秤的固有態勢,獲得了更多將“AI+硬件”視為居家健身核心的消費者。

    但某一個品牌的亮眼表現,能代表整個品類的繁榮度嗎?其實并不能。如今,一些品牌正在嘗試“自救”,更有部分品牌撤出了市場,或者,干脆將產品交給第三方代銷。尤其是第一個將這種舶來品帶入中國市場的FITURE,在經歷完2021年雙十一月銷過萬的高光時刻,如今境況也不夠理想。

    健身鏡還是一個年輕的賽道,所以更容易受到較嚴酷的考驗和審視,尤其是與受眾認知進行兼容、尋找更適合落地的使用場景等方面,尚需不斷探索。為了度過這段市場冰河期,各路品牌在嘗試哪些自救手段?這會構成行業未來的終極形態嗎?

    賽道由熱轉冷

    回顧2022年以前,健身鏡幾乎都處于高光時刻,尤其體現在資本市場的青睞值,以及新玩家的進場規模上。

    以FITURE、IM-BODY為例,在過去幾年陸續獲得了紅杉、騰訊、君聯等資本的青睞與進駐,其中,IM-BODY在去年的Q1和Q2.就密集獲得奧佳華、新龍脈、清大華樹合伙人趙愚等資本的投資,風頭一時無兩。

    各路不同屬性的玩家也紛紛入局,賽道逐漸變得擁堵,且2021年尤為顯得集中。僅在5月,就有YUPP、億健、樂刻、叮咚等新老品牌入局。同年,華為、小米、OPPO等科技領域的大廠,也紛紛傳出布局健身鏡技術專利的消息。

    一場中國式的“百鏡大戰”,似乎已經快聞到硝煙味,但行業發展至今,很多消費者并不買賬。當資本端和創業端激發的“熱情”退卻后,很多品牌的窘境開始原形畢露。

    例如以FITURE、IM-BODY、YUPP等為代表的基因純粹的創業型公司,先前行業對他們的看法主要為:無論是鏡子本身的硬件基礎,還是付費內容質量,都做到了均衡。

    但如今在主流電商平臺,這些新興者的銷售數據、人氣值并不好看。屢獲融資、拿過最具潛力獎的IM-BODY,在“貓狗”兩大平臺粉絲量不過千,產品的平均評價數量,也低于30條;YUPP旗下某款最“熱”產品,天貓月銷僅為14筆;而在去年雙十一月銷破萬的FITURE,最熱產品的評價量只有1000多條。

    造成熱度滑坡的原因之一,也許是新興者在破局市場的過程中,缺少品牌認知度,需要從零開始滲透市場。那么,依托于成熟健身平臺而孵化的健身鏡品牌,當前的境況如何?

    結果可能令人瞠目。作為該屬性玩家的代表者,樂刻LITTA MIRROR已在各主流電商平臺銷聲匿跡,盡管它最初以2499元的低價面世,但似乎也沒能受到市場青睞;至于咕咚FITMORE的健身鏡產品,目前僅能在淘寶,找到由第三方賣家銷售的產品,且月銷為零。

    至于億健這種具有傳統健身器材巨頭身份的玩家,在健身鏡這件事上,也陷入了明顯的窘境。天貓的旗艦店中,雖有一系列產品在售,但月銷幾乎都為零。

    這種境況,讓健身鏡帶上了“被資本捧紅”的嫌疑,而據相關媒體披露,一些投資人認為2022年以后,健身鏡已不再被資本看好,投資窗口期已經關閉。這可謂雪上加霜。

    最后一類玩家,便是百度、華為等跨界參戰的大廠了。這里也許存在著一些曙光。

    華為方面只是宣布了產品立項,目前尚未有產品落地,也許正在緊密觀望,它的市場想象力可以先保留。

    而誕生于2021年12月的添添智能鏡(百度旗下),就是一名顯得強勢的后來者了。其天貓最熱銷的幾款產品,與FITURE幾乎持平,在京東商城搜索“健身鏡”,銷量前三者均為添添系列產品,而第一個吃螃蟹的FITURE,在這里已位居第四。

    同樣的失速故事,在健身鏡最先興起的美國市場,也幾乎以相同方式上演。

    以Mirror為例,作為在2018年第一個在全球推出健身鏡的品類“祖師爺”,2021年在lulumon(收購者)的資本助力下,Mirror快速擴張,在后者零售店中布局了200多個“店中店”,力圖獲得更快增長。但結果并不如預期,在該年Q3財報中,lulumon對其銷售預期減半,并披露其銷量下跌。

    這與消費者認知不足,可挖掘市場見頂都息息相關。這也是中國健身鏡市場當前窘境的歸因。

    在初臨中國市場時,它的確為資本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想象力。除了疫情所催生的“居家健身需求”以外,它還在“單純的運動器材”和“單純的線上付費課程”之間,找到了一種可能的均衡點,將軟硬件進行了融合,但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規模,市場本身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滲透。

    失速背后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走向常態化,線下健身房和很多戶外運動場景,都陸續恢復了一定生機,這也讓健身鏡失去了一個重要的“需求依托”。如今這個品類要面對的,是拋開極端需求之后,如何重新與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兼容”,進而解決市場端存在的種種問題。

    第一個要面對的現實是,居家健身在近年來雖然形成熱潮,但并不意味著健身鏡能找到足夠的市場空間,或者說,它目前不具備成為增量市場的條件。

    造成這一窘境的關鍵原因之一,是潛在消費者的付費意愿發生了巨大變革。隨著線上健身普及率和話題度的提升,出現了更多“免費替代”的方式,例如小紅書的專業健身知識分享、抖音健身達人的直播間,以及B站上更具系統化的課程。這些唾手可得的免費資源,讓用戶的付費意愿直線下跌。

    在GymSquare發布的《2022中國健身行業報告》中,2021年至2022年,人們對線上健身的慷慨程度正在下跌,不肯付費參與的用戶同比增長了11%。這對于重點布局“內容增值”的健身鏡,自然構成了直觀的市場打擊,“買完鏡子還要買課程”成為很多人對健身鏡避而遠之的一大歸因。據統計,目前主流健身鏡的增值內容年費,平均為1000元,這與很多大眾型健身房的年卡價格幾乎持平。

    盡管上述“免費”模式,沒有“AI矯正動作標準度”的功能,但價格上的天壤地別,還是能夠抹平最終健身效果的差距。健身鏡還沒有為大眾用戶,找到高價破費的核心理由,沒有突破免費資源的壁壘。并且很多品牌的健身鏡,無論外觀設計還是功能,目前都高度的同質化。

    在瞄準更細分的傳統健身房人群時,健身鏡也無法真正取代健身房,這也構成了堵點。

    在諸多外部調研中,受眾對健身鏡的評價普遍為“缺少社交價值”“沒有團操的氛圍感”“系統偶爾會卡頓,但你停還是不停?”“對于硬核的力量型訓練,健身房是唯一的選擇”等。這說明,健身鏡目前還未受到健身群體的真正青睞。

    圖片來源:FITURE官方微博

    同時,國內健身族的整體基數,也不足以支撐市場走向規模化階段。由中國健美協會、上海體育學院等機構聯合制作的《2021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截至去年12月,我國健身人口滲透率不足6%,而早在2019年,美國這個數據便超過20%。從數據上看,如果將目標消費者過度押向健身族,不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在空間的維度,健身鏡也面臨著堵點。鏡子本身的占地面積、健身者的活動面積,綜合計算下來,平均需要五到六平米的空間,并且這一空間消耗還是常駐型。這對于小戶型的使用者來說,很可能形成另一種“累贅”,在居住體驗上打折扣。相比起來,去健身房是更好的選擇。

    此外,健身鏡在大眾圈層的認知度,目前也較低。

    雖然在規模化的路上受挫,但健身鏡在雙十一預熱期,表現仍然不俗,甚至出現在跨品類的榜單上。如何自救,或者說激活潛在市場,是下一個階段的核心話題。

    自救之路

    目前,各路品牌已經有所行動,并且能預示著行業的變遷。以第一個在中國賣健身鏡的FITURE為例。

    在一周前的新聞報道中,FITURE進行了一次“線下化”的布局,這可被視為近期行業內最重磅的事件。據悉,FITURE已經在成都(準一線城市)、南京(新一線城市)、廣州(一線城市)等城市,開出了實體店,并且門店功能主要側重于:加強潛在用戶的產品感知、產品體驗。

    選擇各類帶有“一線”標簽的城市,證明了在FITURE的判斷中,市場核心地帶仍有極大的心智空白區,同時,部分線上傳播手段,已達不到理想的投入產出比,需要通過更直接的場景落地,讓潛在用戶實機測試。

    線下布局另一個可能的目標是:增強已有用戶“持續付費使用”的意愿,提高用戶粘性。因為基于門店,可以搭建類似蔚來“NIO house”式的用戶社區。目前,絕大部分健身鏡品牌還在“生存線”上掙扎,但當突破市場窘境后,開實體店也許將是常規操作。

    開出實體店,在當前階段只是打破了“品類認知障礙”,如何進一步給予充分的“產品購買理由”,以及提高付費意愿,才是整個行業需要認真探索的地方。

    依目前的情況來看,已有一些品牌,對健身鏡的自我定位進行了大膽“改造”,還有一些品牌正在積極的參入這場變革中。

    如果把對標健身房、強調居家健身的健身鏡,定義為行業1.0時代的產物,那么隨著今天主流品牌的不斷自我重構,行業2.0時代已經拉開帷幕,健身鏡開始強調“場景泛化”。

    行業1.0的消費者痛點大多圍繞于:疫情被封在家、工作生活節奏快(無暇去健身房)、缺少系統化的健身指標監控。但這些痛點,要么被撫平,要么被逐漸證偽(或者能輕易找到替代品)。

    而行業的2.0語境,則是指向“全家參與的智能終端”,通過在客廳進行場景改造,讓每名家庭成員都能在健身鏡里,找到匹配的產品參與方式。健身鏡賽道正在淡化“專業主義”,強調“共享主義”。

    圖片來源:添添智能鏡

    幾個頭部品牌正在持續進行“場景泛化”。

    例如這一維度下的代表者添添,在初代產品上市時(去年12月),就打出了“全家健身,快樂運動”的品牌主張。如今隨著產品功能逐漸豐富,場景已覆蓋太極拳、廣場舞、游戲化健身等,K歌功能也已上線。同時,它還基于小度系統,提供“智能生活百寶箱”的功能模塊。

    FITURE作為探索國內市場時間最久的品牌,也在補全自己的“全家場景覆蓋”,例如今年以來,已陸續推出K歌功能、舞曲伴奏,甚至也能變身為“智能音箱”、“語音助手”。

    作為目前尚有一定銷量的新興品牌之一,YUPP也在跟隨這股行業的變革。其在今年中下旬對外提出“布局家庭智能互動新場景”這一理念。未來,健身將只是被視為切入點,或者基礎功能,而指向全家人的智能互動,將是今后產品開發的重點。

    可見,幾個生命力尚且頑強的品牌,都在重點布局“一鏡百用”,將核心的產品使用場景(如客廳),改變為健身房、游戲室、舞蹈室,甚至KTV包間、影劇院。讓之前所強調的健身監測與指導的價值,轉向為全家的娛樂價值、參與價值。從這個角度講,健身鏡所提倡的已是“更美好的居家生活體驗”。

    在市場的維度,這是縱向人群打通遇阻后,不得不進行的“破圈”行為,甚至帶有“不自顧身份”的嫌疑。但在未來完成了市場規模化后,隨著消費細分需求的出現,如今功能臃腫的各種產品,應該會為自己進行“瘦身”。

    可以回顧在線音樂市場的騰訊音樂,在與網易云音樂共同瓜分行業9成以上份額后,臃腫的產品形態開始備受吐槽,行業細分時代的背景下,騰訊音樂不得不開始“逆向升級”,推出搜狗音樂概念版,嘗試復刻搜狗音樂最初的標簽:簡約、清爽、沉浸體驗。

    健身鏡距離重回簡約之道,還需要多久?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賽道由熱轉冷,健身鏡的“自救之路”還順利嗎?
    北京健身房無視“7天冷靜期”,預付卡新規形同虛設?
    全民健身計劃:到2025年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
    風投大舉出手 萬元健身鏡是不是智商稅?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