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一個背包走向荒野,BC露營將迎來怎樣的市場機會?

    親近自然是人類天性。

    這催化著人們去青山綠水間,布置時尚的帳篷,精致的美食,充滿設計感的折疊桌椅,以及氛圍感十足的燈光布景。不過你在社交媒體刷到這樣的露營動態,那對方大抵還是個露營新手。

    而稱得上露營界老炮兒的,奉行大道至簡的原則,一個背包就出發。這通常被稱為BC露營(Bush Craft,直譯為叢林技能),與當下頂流精致露營相比,BC露營主張簡化裝備,以及更偏遠的露營目的地,用輕量的工具獲得野外生活的樂趣,因此被不少人稱為“露營最初的樣子”。

    但這往往也意味著更簡單甚至簡陋的野外生活條件,對露營者在戶外知識、技能和忍受力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門檻也讓BC露營在諸多露營場景中居于小眾地位。

    △夜空下的帳篷 受訪者供圖

    《2022年天貓淘寶露營行業趨勢白皮書》顯示,在各場景露營中,體量居于前三的分別是公園露營、精致露營和徒步露營。但從增速層面來說,BC露營體量增速居于第二,僅次于精致露營。“因為一部分玩公園露營、精致露營的人,玩久了就會轉化為更輕量的BC露營。”露營愛好者蔣明(化名)分析,這也無意中引發了人們對露營鄙視鏈的揶揄。

    在精致露營紅透半邊天的當下,為什么有人沉迷于帶著一個背包就走向荒野?而在露營經濟持續火熱、行業賽道不斷細分和創新的背景下,增速顯著的BC露營又會迎來怎樣的市場機會?

    裝備更輕,路程更遠

    100多年前,一位熱衷自行車旅行、會親手制作帳篷的英國裁縫寫了一本《露營者手冊》,現代露營的大門徐徐打開。

    他在手冊中寫道:露營,是一種人類生存最古老的方式……喚起人們對生活的興趣和大自然的熱愛。

    其后幾十年,人類露營活動從粗放到精致,形式不斷豐富,發展迅速,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露營發展為許多歐美家庭的度假必備項目。

    這個活動進入亞洲是19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露營開始進入中國,多為背包露營,幾年之后房車露營開始慢慢流行。

    大抵看來,露營是社會進入現代化的產物之一。

    △風車山大多也是由BC露營者發現并引起大眾關注的 圖源:時代周報 黎廣

    今年36歲的蔣明是廣州當地的露營愛好者。從2020年入門到現在,蔣明的露營打卡地遍及廣州市周邊,有時還把帳篷搭到了惠州的海邊、桂林的山水。

    但隨著露營次數越來越多,蔣明露營裝備卻越來越少。

    “最初是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大家分享的露營照片,山水、帳篷、烤肉、咖啡,到了晚上還有各種氛圍燈,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蔣明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他剛開始加入露營陣營的時候,也是一名妥妥的精致露營玩家,根據網上的露營攻略制備帳篷、天幕、野餐墊、睡袋、野餐餐具、戶外桌椅、折疊收納箱等大大小小的物件,每次出門大包小件塞滿了整個車廂。

    隨著露營次數增加,蔣明發現,有的物件除了為拍照增加氛圍感,并沒有其他用處,還有些物件用處不大,但收拾起來花費的精力不小。

    “以前會為了觀感,去買一些又大又重的帳篷,搭建起來比較復雜,一頓操作下來累得不行、天也暗了;又比如折疊收納箱,承重低,可替代性又強,后面也閑置了;包括一些易碎的杯子、廚具也逐漸換掉。”蔣明說,一頓減法下來,現在他去露營只需要一個背包即可,是一名妥妥的BC露營玩家。

    BC露營不僅意味著更少的裝備,還有更“野”的野外。

    和大多數露營者選擇去城市的公園、周邊人工草地和專門的露營營地不同,BC露營愛好者青睞離城市更遠、更靜謐的山川湖泊。

    蔣明說,他現在每一兩周就露營一次,每次露營前,他都會在網上搜羅其他BC露營者的動態,從中挑選“野生”營地,有山有水、人跡罕至是基本要求。

    △發現一只在捕食的螳螂 受訪者供圖

    如果說蔣明是“野生”營地的追隨者,那么有著近10年露營經驗的廖遠(化名)則屬于“野生”營地的開拓者。

    每逢周末,廖遠先在衛星地圖上選定一處風景不錯的目的地,接著跟著導航驅車前往,有些目的地位于高山上,下車徒步三五個小時也是常有的事。

    “因為圈子里流通的一些露營地點基本都去過了,所以近年來更喜歡去自己探索一些全新的風景。”廖遠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尋找新營地的過程中,也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過程,如果發現一處很適合露營的地點,他還會專門拍攝制作成圖集或者短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和大家分享,樂此不疲。

    △跟著衛星地圖,廖遠在廣州周邊找到了這個“神秘小島” 受訪者供圖

    時代周報記者看到,在廖遠的小紅書幾乎發布的每條露營動態下,都會有網友前來詢問具體的露營地點。

    “到野外受罪”

    雖然在裝備上做了不少減法,但社交平臺上的BC露營并不缺乏高級感和吸引力。

    △天色漸暗,帳篷旁營地燈掛起來 受訪者供圖

    有原始綺麗的自然風光做背景,搭配簡約而經典的帳篷和器具,就地取材的枯枝落葉也增添了幾分創意和美感,如果露營者碰巧再有幾分攝影技巧,拍出的照片發布到社交媒體,總能引來一眾網友,或直呼“真酷”,或請教BC露營技能,又或者提出下次同行的邀請。

    不過從感興趣到成為愛好者,相距甚遠。“感興趣的朋友很多,但是真正愿意邁出那一步的很少;而那些真的嘗試BC露營以后,可能又會因為不能適應野外生活而止步。”廖遠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他接觸的參加過BC露營的人群當中,“10個可能有1個會留下來。”

    其實在各種露營的背后,露營者抱怨體驗感不好、回頭率低的情況也很常見。

    有報道曾說,部分公園、商業露營地配套設施不足是勸退消費者的主要原因,如廁困難、溫度不宜以及蚊蟲出沒都是大家集中吐槽的內容。

    人工打造的商業露營地尚且不能滿足露營者的預期,而配套設施為“0”的BC露營,對大多數露營者來說更是一項挑戰,甚至被人直言為“到野外找罪受”。

    即使作為重度愛好者,蔣明這兩年也沒少吃BC露營的苦。

    蔣明饒有興致地分享了一次露營“翻車”經歷,有一次和朋友去海邊,在沙灘上選定扎營點,聽著海浪起伏的聲音睡去,誰知道半夜幾個大浪襲來,海水沖進了營地,還帶來了許多垃圾,大家穿著濕透的衣服,當晚先后扎了4次帳篷,打包了120%的垃圾。

    “不過第二天早上醒來,看著從海平線升起的太陽,覺得整宿的疲憊都被治愈了。”蔣明把那次經歷用圖文和視頻記錄下來,分享到社交媒體,視頻中,被海水打濕成團的帳篷躺在沙灘上,再遠一些,海浪不停涌動,朝陽的光輝染紅了半邊天。

    △蔣明的“翻車”記錄 受訪者供圖

    “很多人選擇露營地都會依山傍水,但是一定注意潮汐,提前了解是枯水期還是漲水期,包括和當地人了解情況,提前看天氣預報,其次要帶夠純凈水和食物,提前做一些預防蛇鼠蟲蟻的措施。”

    廖遠雖然早把選營地的要義爛熟于心,但還是會碰到一些無法預測的事故,比喻突如其來的降雨,碰到這種情況,他已經習慣苦中作樂,待在帳篷里,聽著外面雨水嘀嗒拍在帳篷和地面的聲音,也是一種“別樣的愜意”。

    此外,在工具有限的情況下,就地取材找來枯枝、石塊,搭成自己需要的桌椅、支架,對這些露營老炮兒來說也是一件能帶來趣味和成就感的事情。

    小部分人的興趣愛好

    《2021-2022年中國露營經濟產業現狀及消費行為數據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露營核心市場規模達747.5億元,帶動上下游市場規模達3812.3億元,預計在2024年中國露營帶動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國內露營經濟持續火熱的當下,作為諸多露營場景之一,BC露營相關產業甚微,在不少BC露營者看來,這是因為“門檻太高,人太少”。

    就算有新人想加入BC露營,廖遠和蔣明這類資深玩家,通常都會建議對方先嘗試公園或者營地露營,能接受,再買相關裝備,學習一些戶外知識和技能,逐漸切換到BC露營。“有時候也帶著新人一起去露營,不過會結合對方的情況適當降低BC含量,比如選一個出行便捷的目的地、增加露營裝備。”

    △戶外烹飪是BC露營的基本技能 受訪者供圖

    綜合幾位廣州BC露營愛好者的說法,目前當地未形成專門的BC露營俱樂部,同一個圈子的愛好者主要通過微信群、QQ群等進行交流和組隊出游,加起來大概100多人,年齡集中在25~40歲,同時在露營之外也有其他的戶外興趣。“不過肯定也有一些自己玩的,就不在統計范圍了。”廖遠補充。

    裝備方面,據蔣明介紹,國內鮮有專業的BC露營產品銷售,即便掛著BC露營產品的名頭,但在實用和技能層面來說并不專業,換句話說,專業的BC露營裝備可以向下兼容,但反之卻不行。當下,BC露營玩家基本上只能選擇國外品牌。

    時代周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目前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提供BC露營相關技能培訓和實地體驗服務的機構,其中有一部分是由有著多年露營經歷的戶外達人發起,面向自然教育從業者、BC愛好者和學生等,普遍規模較小,更多時候提供自然教育的課程。

    雖然經常提醒準備入坑的新人要慎重,不過在廖遠看來,在露營經濟持續火熱,產業賽道不斷細分和創新的當下,BC露營依舊很有潛力,“因為親近自然是人的天性,而BC露營可以說是諸多露營場景中最貼近自然的。”

    △露營地的風景 受訪者供圖

    此外,相傳露營的圈子里形成了一條鄙視鏈,玩BC的看不起搬家露營地,純野的看不上公園黨,自己做飯的瞧不起掉外賣的......但廖遠覺得,只要能把人們從城市帶向山水,只要能讓人們放松身心,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露營,都是最好的露營。

    值班丨鄧穎恒

    -END-

    來源:時代周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一個背包走向荒野,BC露營將迎來怎樣的市場機會?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