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100萬粉絲才能有1000鐵桿粉 粉絲經濟沒那么容易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銳觀察】“任何人,只需擁有1000名鐵桿粉絲,也就是無論你創造出什么作品,他都愿意付費購買的粉絲,便能糊口”。

    相信大家對上述KK的一千粉絲理論并不陌生,尤其是在自媒體大行其道的社群經濟時代,這一理論更是被封為圭臬。然而,最后的結果總是,理都懂,然并卵。筆者以微信公眾號中科技自媒體為例,說一說為什么KK的一千粉絲理論不靠譜。

    首先,篩選出一千鐵桿粉絲

    當前自媒體商業化分為兩種情景:一是一開始就以大V、意見領袖為中心的會員收費制;另一種是以草根為主的,通過廣撒網,積累到一定程度開始商業化。現實中往往后者居多——當粉絲達到一定量的時候不知道怎么變現。

    拋去興趣和精神層面的東西,如果一個公眾號不能實現商業化,它的意義何在?筆者這么講,在某些人看來可能比較功利,但事實就是如此。設想一下,你辛辛苦苦地經營公眾號,起初只是為了興趣使然,想通過公眾號找到一批有相同的價值觀的人,一年下來也有了10來萬的粉絲,你對該行業也有一定的了解,但隨著微信的閱讀量開始持續走低,投入其中的精力越來越大(甚至已經影響到了你的工作),此時不得不面臨抉擇:是放棄工作?還是放棄公眾號?倘若做公眾號比上班有趣,而且利益的誘惑比薪水還高,多半會選擇做公眾號,因為它意味著更多的可能。

    當你踏上了一心一意做公眾號的征途,就免不了要考慮商業模式(能找到多家企業的贊助再好不過了)。如果不能在B端實現盈利,就只能考慮C端了。從C端入手就要篩選愿意為內容付費的一千粉絲。

    其次,如果愛TA就包養TA

    情侶分手時,通常會說出這樣的話,TA很好,但我們真的不適合。這話同樣適合對所關注的自媒體講:推送的內容很好,但我無法為這樣的內容長期付費。雖然微信的公眾號為自媒體人提供了廣點通、文章打賞等功能,但這不足以養活一個自媒體。拿公眾號的打賞來講,主要有這幾個問題:

    a.大都數讀者只是偶爾打賞;

    b.打賞的金額普遍不高;

    c.即興型打賞用戶太多;

    d.越來越糾結于推送的內容。

    筆者按10萬以上粉絲的公號為例,簡單為自媒體人算筆賬。按照打開率為10%來講(現在很多10%都不到),也就1萬的閱讀量,再加上朋友圈的轉發等,大概1~2萬。而1~2萬的閱讀量中,打賞的有100個人,平均每人每天5塊,也就是500塊,一個月是1.5萬,一年是18萬左右。而18萬這個收入水平,對于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并不算很高。可是對自媒體卻意味著:每天必須出一篇高質量文章,不能中斷。如果你是夫妻情侶運營的話,每天能堅持下來,筆者覺得倒不妨一試,如果雇了助理,建議還是不要開始。

    以上筆者的轉化率是按千分之一來算的,即100位鐵桿粉絲一年得為這個公眾號付1800塊,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會費為1800塊,羅輯思維都辦不到。所以,筆者得出的一個結論是,要想達到1000鐵桿粉絲,有質量的粉絲數不低于100萬。這100萬對于高質的自媒體人而言,也是屈指可數吧。而一旦到了100萬也不叫自媒體了,該叫企業自媒體(完成個人到團體的轉變)。

    第三,持續性提供高質量內容

    眾所周知,玩自媒體難就難在不斷提高內容質量。目前自媒體在內容上的困境主要包括:

    1、過度依賴時事熱點;

    2、缺乏深度話題的挖掘與分析;

    3、內容同質化過于嚴重;

    4、表現形式單一,除了文本和圖片幾乎沒有其它的展現形式。

    幾天前,新榜發了一個數據稱,36.6%的公眾賬號越努力越沒人看,筆者認為原因也不外乎以上幾點。高大上的內容被批為不接地氣,太庸俗的又被批沒節操。今天,公眾號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微信如果不在內容規則上做一些優化調整的話,朋友圈生態會越來越糟糕。

    自媒體的轉型之路

    在變現之路如此困難之下,必然會導致軟文、黑公關滿天飛。隨著今日頭條、各大新聞客戶端陸續推出自己的自媒體開放平臺后,一場關于自媒體的轉型之路迫在眉睫。筆者想到的方法以內容和社群作為連接,以電商作為產品的轉型之路。

    內容+社群+電商+服務

    對于自媒體而言,內容就是橋梁。優質的內容是用戶留存的關鍵,而通過社群可以將粉絲的畫像描繪得更加精準。目前大多數自媒體都停留在內容和社群的基礎之上,以社群入會的形式來變現,除了線上分享就是線下培訓,模式非常單一。

    內容+社群的捆綁式運作法則,在新媒體電商時代很快就會過時。在付費閱讀的啟蒙教育還沒有普及開來,這條路走下去顯然會非常艱難。而很多時候社群就是跟著商業形態的熱點走的,一旦熱點過了,社群基本也就瓦解了。所以筆者要強調,自媒體要想塑造自己的品牌,不僅要做社群,更重要的是要打磨自己的產品。這個產品姑且將它稱之為電商吧。大凡成功的自媒體人都走上這樣的道路。

    內容雖然是你的,但那太廉價,無法商業化,或一旦商業化就變得很low;社群,如果理念不合,可以隨時退出,而且弄不好還會反目成仇;只有產品是自己的,只有產品才能有品牌烙印,才能形成獨特的標識。通過產品來服務你的“一千鐵桿粉絲”,這才是自媒體最后的歸宿。

    最后,一段話送給那些有節操有情懷苦逼的草根自媒體人。

    不要在意粉絲的多少,有多少人愿意為你買單,愿意無償為你傳播才重要。如果做不了1000鐵桿粉絲那就做100吧,如果100做不了,那就做10吧。從0到1很難,但從1到100有時候很容易。【責任編輯/閆紅玉】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100萬粉絲才能有1000鐵桿粉 粉絲經濟沒那么容易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