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克·扎克伯格因為對當前金融環境產生了嚴重恐懼而被媒體口誅筆伐,其行為包括但不限于告訴員工在疫情期間享受的“meta days”(新冠疫情期間 Faccebook 引入的額外休假政策)結束了,而且其中部分人須(因為感覺不符合公司的新標準而)“自行選擇”被裁員。與此同時, Instagram 也遇到了問題,用戶有時候看到的視頻似乎是他們的算法隨機選擇出來的,而不是來自朋友的視頻。 Instagram 負責人 Adam Mosseri 急匆匆地跳出來想解釋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他的話說得很直白,其實是“我們想瓜分 TiKTok 的錢”——聲稱他們的平臺會“逐漸加大對視頻的關注”,因為這是大家喜歡和愿意分享的媒體類型。
要破譯這些官樣文章背后的意思,需要知道Facebook/Meta/MakeMyNudesFight.Com(不管你管這家公司叫啥)其實處境很不妙。在點燃了大家對彼此的怒火、讓美國兩黨都被陰謀論驅動、然后 Facebook 自己賺得盤滿缽滿之后,情況已經很明顯,馬克·扎克伯格既不是創新者也不是經營者。我之前說過,關于他的公司可以在元宇宙里面做什么,他完全是在撒謊。現在,不僅 Meta 的增長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次下滑,而且他們的元宇宙/VR 部門 Reality Labs 在一個季度內也虧損了 28 億美元。
有趣的是,除了 Oculus 之外,我認識的人當中絕對沒有一個人喜歡用哪一款 Meta 產品,即便如此,我也不記得上次聽說有人在用 Oculus 是什么時候了。 Facebook 本身就是一款蒼白、空洞的產品,它不斷地試圖引誘你點擊 490 個 DTC(直接面向消費者)的T 恤品牌廣告,這些廣告就那么突兀的橫在那里,中斷了我觀看只能在 Facebook 上找到的九個人的動態信息。 Instagram 上面的贊助內容和“建議”帖子沒完沒了,妨礙你看自己真正朋友發布的東西。在這兩種情況下,很難看出你哪些帖子進入到你的朋友(或粉絲)的頁面。扎克伯格對此如何回應?Meta 變本加厲地向你展示你不想看到的東西。
扎克伯格:目前Facebook動態消息15%的內容以及Instagram略多于15%的動態消息內容都是由AI或你沒有關注的賬號推薦的。預計到明年年底,這些數字還要翻一番多
Meta——我想我現在會這樣稱呼它——在某種程度上比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丑聞期間的情況還要糟,因為至少那時候他們還有產品,但很明顯,對于一家一直努力想要找到一種合乎道德(或者可持續)的掙錢方式的公司來說,這是是終結的開始。把公司將名稱改為 Meta 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這是一個機會,讓公司看起來充滿未來感,只不過他們還在以同樣令人沮喪和反用戶的方式在賺錢——讓算法把東西塞進你的喉嚨里,希望你會點擊他們的廣告。說扎克伯格創意枯竭已經很仁慈了,因為這話的意思是說他曾經還有過點子,而不是在任何一周的時間之內,為了保持微弱的競爭力而必須在山寨還是收購別的公司之間搖擺不定。
這就是正在殺死 Meta、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原因——一直以來,他們都把注意力放在尋找方法誘使用戶與產品互動上面,而不是給他們一個使用的理由。 Oculus 可能是 Meta 公司唯一一款類似于產品的產品,沒有包裹在體驗之上,令消費者難以擺脫一層層算法和廣告。在我使用這個平臺的 15 年左右的時間里,它從來都沒有成功地給過我一個理由去做任何一件新的事情,也許 Facebook Messenger 除外——但它屬于同一個產品,每次當它試圖把自己變成別的東西時,體驗總是很痛苦。
雖然大家開玩笑說 Twitter 是“來自地獄的網站”,但其實那是因愛生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相信它捕捉到了早期的 Facebook 那種“你要干什么?”的感覺,但它把范圍擴大了,擴展到你認識但不是你朋友的人,或者你不認識但想關注的人。 Twitter 是人肉的 RSS 源(RSS feed),是任何特定時刻眾多反應的快照,它有時會通過推送贊助帖子來賺錢,但你沒有要徹底關掉它的感覺。
Instagram(這可能是 Meta 史上最聰明的一次收購了)已經迷失了方向,因為它不再是你的朋友或你關心的人的 Instagram。它不再是人們想讓你知道或想記住自己的東西的集合,也不再是對別人生活短暫而親密的窺視——它就像 Facebook 一樣,是一場無休止的游戲,試圖欺騙算法,向所有關注你的人展示你的帖子。
當然了,Instagram 會把這怪罪到用戶頭上:
關于Instagram:“它已經轉向了故事,已經轉向了私信和群聊。每天私信分享的照片和視頻更多了,然后有被分享到故事里面。與動態消息相比,每天分享有更多的照片和視頻被分享到故事里面。”
說得沒錯,但這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人們在消費那些推送給他們的內容,而那些內容之所以被創作出來是受到了 Meta 的推動,是 Meta 希望展示給粉絲看的內容。 Meta 正在從他們身上壓榨指標,推動人們在各個平臺上觀看視頻,然后聲稱視頻是未來,這一點已經被歷史證是錯的,以至于他們已經殺死了幾家新聞企業了。他們做這件事是否成功的唯一真正的衡量標準是TikTok成功了,這可以歸功于他們似乎很擅長為用戶提供他們想看的東西。
Meta 有很多問題,其中之一是他們的產品線里面根本沒有一款有吸引力的產品。喜歡用 Facebook 的人我一個都不認識,而我認識的喜歡 Instagram 的人仍然經常會抱怨。 TikTok 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它那有魔力一般的算法以及刷新內容的無情節奏——似乎無窮無盡的推薦內容,它吸取了 Twitter 失敗的“Vine”服務背后的想法,并利用了簡單易用的視頻編輯工具方便大家上手,讓任何人都能夠參與到正在發生的事情。
簡而言之,他們設法創建出視頻版的推特(Video Twitter),而視頻確實也適用于算法。 Twitter 不是你用來給朋友“打卡”的東西——那是你消費內容、看看今天誰又對誰抓狂了的地方。 TikTok基本上類似,一旦你不喜歡某樣東西,你能很快很輕松地找到其他東西。與之相比, Instagram 和 Facebook 是你尋找更具體信息的地方——去了解朋友在做什么,有機會看到你最喜歡的樂隊在哪里巡回演出等等——這是大家之所以使用Meta旗下平臺的理由,但現在 Meta 把大部分的理由都滅掉了。
我的問題很簡單:Meta 覺得 Instagram 和 Facebook 究竟是為誰服務的?如果它的服務對象是企業或品牌的話,那這個平臺一般不會將內容展示給所有的潛在受眾。如果說它是為你和你的朋友準備的,那感覺又像是在翻垃圾——為了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你得不斷地瀏覽你不想看到的東西。除非有金錢利益,否則在 Instagram 或 Facebook 上獲得病毒式傳播并沒有什么樂趣。當發生大事時,這些平臺幾乎不會像 Twitter 或 TikTok 那樣會受到引力的影響。 Meta 沒有好產品——只有廣告網絡和模糊的算法,讓你感覺像是在玩杯子游戲,只不過你沒法確定杯子下面是什么,有時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棒的襪子”的廣告。
扎克伯格是個無聊乏味、毫無生氣的傻瓜,他那么有錢,卻與社會如此脫節,以至于都沒有辦法辨別一個人的感受,更不用說能找出什么能讓他們感同身受了。雖說 Twitter 也許會讓某些人膽戰心驚,但除了讓人懷念起曾經跟大家想象的一樣之外,Facebook 和 Instagram 已經很少能引起太多的情緒波動了。
當發生什么大事時,我會很興奮地跑到 Twitter 上面去看看發生了什么——如果我不是先在 Twitter 上面了解到的話——我相信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 TikTok 上。自 2009 年以來,我還從未聽說過有誰會急著上任何一款 Meta 產品去發生了什么,它們感覺就像你不得不要忍受的親戚,因為你要是忍不了的話,你喜歡的三個表親(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也許會跟你翻臉。當大家想到 Facebook 時,他們會想到操縱和惹惱別人,或者把新聞出版商徹底搞砸。
Meta 的平臺與他們當初取得成功的優勢已經徹底脫節了,以至于我對他們的管理層是否能夠阻止血繼續流下去已經沒有信心了。我的意思不是說他們會死,但 Facebook(以及范圍更小的 Instagram)的主導地位會急劇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Meta 無法理解真實的人類(TikTok 的算法很惡毒,但毒在哪里我有沒辦法指出,但給人感覺好像它給你看的是你想看到的東西),所以 Meta 平臺會衰敗,這是為什么他們似乎一直處在控制損害的狀態,設法想讓用戶感覺不那么憤怒而非快樂。
盡管 Meta 擁有龐大的資金儲備,成群的技術人才,但他們缺乏遠見或者創造力。他們不是想辦法讓用戶做他們更喜歡的事情——而是設法來操縱他們好讓 Meta 賺錢,除了暗示離開這個平臺會讓朋友感到不安,或者會失去粉絲以外,他們沒有提供任何東西來進行交換。 Meta 是一家山寨公司,無法或不愿意在人們喜歡的東西上加倍下注,因為數字不會一下子跳上去。
Meta 這家公司很丑陋、很無聊,以一種用戶討厭的方式推銷他們充其量有點想要的產品。如果說扎克伯格尚存一點理智的話,他應該自己下臺,把方向盤交給更年輕、更饑渴、更有創造力的人。他應該關閉 Reality Labs ,并承認 Meta 是一個巨大而愚蠢的錯誤,也許他會再次將 Oculus 拆分出來。不管那些模糊的增長指標說明了什么,都說明這家公司沒法準確評估自己的死氣沉沉,弄不清楚自己離開發出人們真正喜歡的產品還有多遠。【責任編輯/常歡】
來源:36氪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