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長安汽車、寧德時代、華為聯手打造的新品牌阿維塔推出了旗下的首款車型阿維塔11,新車的上市發布會上透露了一則引起業內廣泛關注的信息,即阿維塔11全系采用750V高壓平臺。
無獨有偶,小鵬汽車近期發布的G9,也具備800V高壓快充能力。
2019年,保時捷發布全球首款800V高壓平臺車型Taycan。隨后,全球車企開始加速布局800V高壓充電平臺技術,奧迪、起亞、瑪莎拉蒂、吉利、比亞迪、長城汽車、廣汽埃安等相繼推出了800V快充方案。
一時之間,“充電幾分鐘,續航200公里以上”似乎成為了電動汽車的標配。業內人士判斷,車企爭相布局高壓快充平臺,核心還是為了解決用戶的里程焦慮和補能痛點。
隨著車企加速布局800V高壓快充平臺,與之相關的產業鏈也逐步打開向上空間。申港證券指出,電池材料和零部件將隨著800V高壓快充產業的擴大不斷升級。其中,電池材料主要體現在負極、碳納米管等,而零部件的升級核心則是電驅動,其中碳化硅(SiC)的使用是電驅升級方向上最大的增量。
800V高壓快充
迎發展元年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136.2萬臺,同比增長308.3%;新能源汽車銷量319.4萬輛,同比增長120%。樁車增量比為1∶2.3 ,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能夠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
雖然目前充電樁的布局速度已跟隨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增長同步上行,但在具體的補能需求層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據《2021年中國電動汽車用戶充電行為白皮書》顯示,雖然公用直流快充樁的建設比例少于交流慢充樁,但有99.3%的用戶因為充電速度會首選快充樁。
西部證券指出,目前車輛快速補能的方式分為三種,分別是換電、大電流快充和高電壓快充。其中,換電由于成本高昂、電池新舊問題難以保障多用于B端市場,不過蔚來、寧德時代也在深入探索換電模式在C端的應用和商業化;而大電流快充的熱損大,最大功率充電主要覆蓋電池剩余容量10%~20%區間,高電壓快充熱損小,可行度較高。
據悉,提高電動車電壓平臺可以大幅提升整車運行效率、縮短充電時長。在電阻大小相同情況下,高電壓可使電損耗減少,效率提升。正因如此,以800V為代表的高壓快充技術方向,逐漸成為了車企爭相搶灘的焦點。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保時捷、奧迪、起亞、極氪、極狐、零跑、廣汽埃安、小鵬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現代、嵐圖、哪吒、阿維塔等十余家車企陸續布局了高壓快充平臺技術,特斯拉、理想汽車、蔚來也相繼公布了推出800V高壓快充的計劃。
此外,華為也研發了高壓平臺解決方案,包括高壓車載充電系統、高壓異步電驅動系統、 高壓同步電驅動系統、高壓電池管理系統等。
業內人士判斷,2022年已成為800V高壓快充平臺的發展元年,充電幾分鐘,續航200公里以上,將成為電動車補能的“新常態”。
據悉,目前車企普遍采用的是400V電壓方案,從400V升級到800V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一定的過渡期。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目前我國的大巴車已普遍采用了1000V的高壓平臺,補能方式朝著高壓方向走是大趨勢。從技術上來看,高壓快充平臺對電池、電機、電控以及相關的零部件有更高的要求,但相關的技術已趨近成熟,沒有明顯的技術瓶頸。對于企業而言,從400V升級到800V,最核心的還是成本會增加。
“相信隨著規模效應的凸顯,布局800V高壓快充平臺的成本也會有所下降。”古惠南表示,消費者對于電動車性能的追求會圍繞著三個關鍵詞進行,即“更強、更高、更快”,車企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但布局高壓快充平臺的步伐不宜走得過快,相關的基礎設施跟不上,過早地布局也會造成資源浪費。
據悉,目前已有車企在布局高壓快充平臺技術時,也在同步建設高壓快充站,以實現技術與基礎設施的同步匹配。不久前,阿維塔與BP簽署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計劃至2023年底在全國范圍內19個城市共建超過100個標準化高壓快充站,單場站功率達到480千瓦,單槍最大功率可達240千瓦。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高壓快充是趨勢,但它與直流快充、慢充、換電各類補能方式之間,也需要一定的平衡。
電池材料打開向上空間
在車企爭相布局的情況下,800V高壓快充行業的市場空間逐步被打開。民生證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25年國內搭載800V高壓架構的新能源汽車預計為99.9萬輛,全球搭載800V高壓架構的新能源汽車預計達215.3萬輛;2025年和2030年800V高壓快充行業市場規模有望分別達到324億元和878億元。
800V高壓快充產業的成熟,也帶動了電池材料與相關零部件產業的集體升級。具體而言,電池包要將2C倍充電率提升至4C,而4C 以上充電倍率以及電壓和電流的增大,會影響電池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需在BMS(電池管理系統)和電池材料電導率上進一步改善,特別是對負極材料、碳納米管進行升級。據悉,目前主流的技術就是石墨包覆或摻雜硬碳、硅碳負極等。
據悉,為應對產業變化趨勢,滿足高壓充電的需求,貝特瑞、杉杉股份等企業都展開對硅基負極的布局并實現量產。其中,貝特瑞自主研發的氧化亞硅表面改性技術、高容量硅碳產品開發技術已實現量產,可改善電池的放電倍率。
孚能科技接受機構調研時透露,800V高壓快充平臺主要依靠負極材料的改善,但實際上還是需要綜合的材料配置。800V高電壓快充技術十分復雜,需要進行碳納米管組合試驗、電解液組合試驗等。
碳化硅應用率顯著攀升
除了顯著帶動電池材料升級外,800V高壓快充平臺的發展,也直接帶動了電控系統的革新。
與現行400V充電平臺相比,充電平臺升級到800V,變化最大的零部件主要是功率半導體。其中,SiC基功率半導體由于耐壓高、損耗低等性能,有望替代硅基IGBT。
證券時報記者梳理了主要車企布局的高壓快充平臺技術路線,極氪、零跑、廣汽埃安、小鵬汽車、長城汽車、現代汽車、路特斯、比亞迪、嵐圖等均采用了SiC電驅。
戴姆勒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電動汽車在800V高壓平臺中采用碳化硅MOSFET模塊,較傳統硅基IGBT模塊整車經濟性可提高約7.7%。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國內800V高壓平臺電動汽車的逐步量產,SiC滲透率將加速提升。根據相關機構預測,SiC功率器件市場規模,有望從2019年的5.41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的25.62億美元,2019年~2025年CAGR(年均復合增長率)約30%。其中,新能源汽車市場提供主要增量。
目前,單個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價格約為硅基IGBT的3倍。但從整車企業的角度來看,采用碳化硅能帶動整車系統效率提升,進而降低系統其他部分成本。因此,使用碳化硅并不會明顯增加整車成本。同時,伴隨著碳化硅成本的下行,800V高壓快充平臺的總體成本也有望下降,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
不過,英飛凌科技大中華區汽車電子事業部高級總監仲小龍指出,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IGBT與碳化硅器件會在不同額定功率和開關頻率的應用場景中動態共存。
同時,由于目前支持800V的車型保有量較少,單獨建大功率充電站點利用率也會相對較低,行業內普遍會按照大功率充電+普通快充的高低搭配組合,以滿足不同車型的補能需求。【責任編輯/江小白】
來源:證券時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