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美媒炒作對華技術出口管制“不夠嚴”,專家:不排除意在施壓

    “數據顯示美國批準了幾乎所有對華技術出口”,《華爾街日報》17日援引其獲得的一份中美貿易數據報道稱,由美國商務部主導的審查對華技術出口的程序幾乎批準了所有申請,這引發美國國內對該部門“將美國商業利益置于國家安全利益之上”的批評。不過,1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上述報道公布的數據并不能否認美國試圖在芯片等領域對中國企業“卡脖子”的現實。在真正核心的技術上,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沒有放松。

    《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稱,2020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總額為1250億美元,其中需要許可證的出口不到0.5%。在這部分需要許可證的出口中,商務部批準了94%(2652項)的對華技術出口申請。2021年,這一批準率下降到88%,但數據匯編方法的變化導致不宜對這兩年進行比較。《華爾街日報》并未詳細說明哪些對華技術出口獲得了批準。根據上述數據,該報道認為美國仍在向中國輸出一系列半導體、航空航天零部件、人工智能技術和其他可能被用于促進中國軍事利益的產品。

    國際關系學院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1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無論是88%還是94%的批準率,都是在允許申請許可證的范圍內,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技術并非是最為核心和高端的。據郝敏介紹,美國在制定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時進行了分類,部分產品和技術根本不允許申請許可證,而允許申請的,裁量權主要掌握在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手中。

    《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商務部并未管制某些很成熟的技術,比如一些半導體制造設備,這些設備對制造軍用和民用芯片都很關鍵。聯合國匯編的中國貿易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此類設備規模從2017年的26億美元升至69億美元。有批評人士認為有必要緊急修改監管制度以應對來自北京方面的威脅。《華爾街日報》稱,數十名現任和前任美國官員在接受采訪時認為,美國的出口管制程序問題已成為美國應與中國進行多少貿易的爭論的中心。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波廷杰稱,美國商務部下屬負責出口管制事務的BIS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為使命,而商務部的目標則是促進美國出口,BIS一直難以協調這兩個目標,這種矛盾在涉及中國時尤為突出。

    一些美國官員警告說,加強美國對華技術出口限制會適得其反,因為德國、日本和韓國等美國盟友會乘虛而入,填補空白。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美國商務部高級官員的沃爾夫去年在國會作證時說,為了讓出口限制有效,“我們需要盟友采取相同的控制措施。”不過,報道認為,這種協調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郝敏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華爾街日報》這篇報道不排除意在向美國商務部施壓的可能,希望其進一步收緊對華出口管制。事實上,這一問題也反映出美國政府的聲音和美國企業的聲音不是完全一致的。郝敏補充稱,美國企業的目的是盈利,需要中國龐大市場,過于寬泛的出口管制會影響美國企業的在華業務和盈利。

    事實上,近來頻頻有美媒放風稱,美國商務部正在向國內芯片設備公司發函,要求將限制對中國企業出口的芯片設備范圍從10納米及以下擴大至14納米及以下。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曾表示,近年來,美方將出口管制作為政治打壓和經濟霸凌的工具,不斷采取單邊措施對他國企業、機構和個人進行打壓遏制,給中美企業間正常經貿合作制造困難和障礙,對國際經貿秩序和自由貿易規則造成嚴重破壞,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嚴重威脅,這不利于中國,不利于美國,也不利于整個世界。【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環球時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芯片法案既治不了美國的“芯病”,更不會遂了其“芯愿”
    美媒炒作對華技術出口管制“不夠嚴”,專家:不排除意在施壓
    美國對EDA等技術實施新出口管制,針對中國嗎?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美國芯片法案將最終得以在國會通過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