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2015年那些鼻祖級企業怎么樣了,這份死亡名單絕對震驚你

    本文作者楊潔,轉載自i黑馬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曾經叱咤風云的那些鼻祖企業,有的仍舊發展的風生水起,而有的則已經步入了死亡的深淵,從本文盤點的2015年那些鼻祖級企業死亡啟示錄中,你可以看到這些大企業發展的歷程、融資情況、失敗的原因和國內目前同類公司的情況,希望創業者能從中尋找共性規律得以借鑒。

    創業就不免要面對生與死的問題,開創了一個行業和時代,曾經炙手可熱的公司,也許有一天也會突然倒下。2015年過半,已經有五家海外堪稱該領域鼻祖級的公司走到了盡頭。它們當年炙手可熱、紅得發紫時,也曾擁有一批國內的效仿者?,F在,先驅倒下了,留給我們的教訓是什么?它們的追隨者們活得可還好嗎,我們又該從它們的經歷中學習什么教訓?

    1、在國內O2O死亡潮之前,美國家政O2O鼻祖Homejoy先死了

    homejoy

    發展歷程:

    2012年7月,Homejoy成立。

    2015年7月31日,Homejoy倒閉。

    融資歷程:

    Homejoy也沒能逃脫“C輪死”的魔咒。它的創始人是兄妹二人,阿倫·張和阿朵拉·張(Aaron and Adora Cheung),通過在線方式為用戶提供家政人員進行服務。最一開始,它只幫助用戶提供清潔房屋的預訂,后來隨著業務的拓展,它在某些城市也開始推出其他新的家務服務,比如清潔地毯、裝水管等等。Homejoy里既有專業的清潔工,也有經驗不足的人員,對于后者,Homejoy會指定專業清潔工對其進行指導和評估。Homejoy的發展速度很快,成立一年多,它的業務就擴展到了31座北美城市,去年又開始開拓國際市場,在英國、德國、法國等地分別建立了自己的業務。但是,成立3年后,它還是迎來了自己的死亡。

    失敗原因

    這家普遍被看好的“明日之星”是怎么突然倒下的?公司CEO,創始人之一的Adora Cheung對此解釋說,公司的專業清潔工們不是正式雇員而是合同工,但他們也要求同樣的福利和工資待遇,因而引起了4起法律糾紛,也讓公司在融資中處于弱勢地位,從而使得公司的業務難以為繼。

    合同工們要求更大的權益,而對于公司來說,增加了這部分支出,將對公司盈利造成更大的壓力。而難以實現這一點,則帶來了專業技術人員的流失。在美國,服務類行業的時薪比較高,而Homejoy支付給清潔工的費用是13-18美元/小時,其競爭對手Handy為22美金/小時,加州最低時薪10.5美元/小時,因此,Homejoy的價格毫無競爭力,很難留住專業人才。而作為O2O平臺,Homejoy要求用戶以信用卡結算,再分發酬勞,比起美國線下家政清潔工可以直接收取現金費用而言,家政人員需要為此支付更多的稅收。這使得Homejoy很難留住優質的家政服務人員。

    缺乏專業人才的后果,就是家政服務人員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對于合同工們,公司無法對他們進行培訓,過多的培訓會引起訴訟,而如果不培訓,業余人員們的帶來的低質量服務卻會造成用戶的不滿而流失。

    此外,Homejoy將清潔費的一大部分比例視作傭金,傭金的存在使得清潔工和用戶也試圖通過私下交易來省錢。Homejoy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沒有有效的措施來禁止它的發生。而實際上,作為一個收取中介費的平臺,要靠低價來吸引用戶,Homejoy的利潤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了。

    O2O在發展之初似乎都有個大量“燒錢”階段,Homejoy也是一樣,在拓展業務時,它也實行了極大的優惠和補貼。短短六個月內,Homejoy把業務推廣到了30多個城市,每拓展一個新的城市,就要開戰相應的優惠活動,甚至一度只收取19美元的費用,盡管這個折扣只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但結果也可想而知,擴張太過快速,這種燒錢行動也很難持續??垦a貼燒錢得來的用戶也沒有忠誠度可言,再加上對服務質量不滿,一旦優惠和補貼取消,用戶也會隨之而去。

    由于用戶和家政服務人員的流失,業績增長數據不佳,使得融資也不那么樂觀了。自從2013年B輪之后,Homejoy就沒有再獲得過新的融資了。而資金不到位,燒錢模式無法繼續,合同工們要對簿公堂的問題又無法解決,Homejoy就這樣走到了盡頭。

    國內同類公司:

    2、Secret倒下了,熟人匿名社交尚能飯否?

    secret

    發展歷程 

     2014年1月,Secret上線。

     2015年4月,Secret關閉。

     融資歷程

    Secret在成立半年之后,就獲得了兩輪將近35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1億美元,立刻成為硅谷的寵兒。

    Secret的功能是讓用戶發布秘密,并將其與和自己關聯的人士分享,如好友、好友的好友、附近的用戶,以及社交軟件上的好友。Secret還有一個Nearby功能,用戶可利用這個功能看到周圍人在Secret上發的消息。上線之后,Secret連續幾個月雄踞iOS App Store 的榜首,最火爆的時候,下載量超過1000萬。

    失敗原因

    Secret的熱度退得也快。2014年9月之后,它在AppAnnie上排名跌出1500名之外,一度沒有了蹤影,活躍度也大大降低。究其原因,這款產品雖然滿足了用戶匿名發布信息的需求,但是社交功能薄弱,對內容沒有把控,用戶新鮮感一過,各種弊病顯現出來。原本是用來發布科技類信息和隱秘的新聞爆料的應用里,大量充斥的都是色情等負面信息,以及各類流言蜚語。部分用戶開始流失,抵制聲音也不絕于耳。同時這也伴隨著公司的內部人人事變動,其PR負責人Sacchetti在加入Secret四個月后就悄然離職。2015年1月,其聯合創始人Chrys Bader-Wechseler也因“產品方向發生分歧”宣布辭職。

    Secret也在考慮轉變。2014年9月,Secret推出Ping,一款和Secret原本的應用沒有什么關系,在鎖屏界面推送內容的App,推送內容包括熱門Twitter話題、視頻、文章等,但也沒有激起什么水花。公司發展前途一片迷茫,也沒有風投再進入。

    2015年4月,Secret宣布關閉,并將剩余的資金返還給風投公司。一家曾經紅得發紫的創業公司就這樣悄然離去。

    匿名社交曾經火爆一時,熟人匿名社交Secret和陌生人匿名社交Whisper在紅了之后都進軍中國,國內的同類產品當時也是層出不窮,但是爆熱過后,熟人匿名社交里大量的負面信息大大影響了用戶體驗,再加上沒有形成用戶黏性,熱度消退后,大多數產品也就銷聲匿跡了。

    國內同類公司:

    3、在轉型中沉淪的設計品閃購電商Fab

    fab

    發展歷程

    2011年6月,一家同性戀社交網站Fabulis轉型為設計類的閃購網站,Fab誕生。

    2012年12月,Fab嘗試轉向全價電商,發展了自有品牌和線下實體店。

    2013年4月,Fab宣布進行傳略轉型,從閃購網站轉向更為傳統的以設計為特色的零售商。

    2015年3月,PCH完成了對Fab的收購。

    融資歷程 

    同性戀社交網站Fabulis遭遇發展瓶頸時,其創始人發現,當時設計產品電商還是個空白,決意搭建一個平臺,并引入正在興起的閃購概念。

    轉型后的新網站Fab就這樣出世了,它專門銷售其他平臺所沒有的充滿個性化的創意產品,采用社交網絡化運作方式,這個給設計零售行業帶來變革的新平臺,正式上線5個月注冊用戶就超百萬。上線一個月后,Fab就獲得A輪投資800萬美元。

    失敗原因

    過快的業務擴張速度,以及高額的成本,沒有有效的盈利方式,都增加了公司的虧損數額。而且,公司經營的設計類產品的一個問題是,用戶很難對這類產品進行長期和重復購買,因此,市場增長空間有限。靠設計產品,想和亞馬遜、阿里巴巴這樣的平臺比肩,是難以想象的。

    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閃購模式的問題開始顯現出來。那就是,閃購平臺吸引用戶的核心不是自己的技術,而是商品資源,不具備核心競爭力;這樣的平臺,其用戶黏性也不高,重復購買少。當競爭者增加后,閃購電商的生存壓力就倍增。

    這一切都迫使Fab的創始人再次考慮轉型。2013年,Fab全線向零售商轉型,進行了三輪裁員,裁掉了巔峰期50%的員工。2014年5月,Fab又宣布將對其剩余員工裁員三分之一。隨之而來的是管理層動蕩,從2013年4月開始,十幾位高管相繼離開。網站流量暴跌,2012年9月,Fab的訪問人數是420萬,到了2013年9月,已經下降到了105萬,用戶大量流失。2014年,Fab傳出尋求收購的消息。至此,公司轉型宣告失敗。

    Fab成也轉型,敗也轉型;放棄閃購向全價電商轉型太過武斷又太過快速,以至于公司沒有承受住變化的陣痛。

    國內同類公司:

    4、被中國公司收購的平衡車鼻祖Segway:被中國公司收購

    segway

    發展歷程

    2001.11,Segway LLC誕生。

    2009年12月,Segway被英國企業家JimiHeselden收購。

    2013年2月28日,Segway被SSISegway公司收購。

    2015年4月,Segway被國內廠商Ninebot收購。

    國內用戶第一次和Segway的親密接觸,大概是2008年奧運會上,成龍向外界公布安保工作進展時。平衡車現在并不少見了,這種創新的短途運輸工具,可以用于機場、運動場館、軍警行業的巡查,也可以用于個人交通,它好玩又實用,還能改善交通壓力和減少污染,得到了很多新新人類的歡迎。而Segway就是這個行業的開山鼻祖,幾乎全球所有的平衡車產品都受到過它的影響,借鑒或模仿過它的設計。

    而這家平衡車鼻祖級企業,現在卻已經衰落,幾經易手,在今年4月,被中國智能代步設備公司Ninebot收入囊中,同時,Ninebot宣布小米公司、紅杉資本、順為資本、華山資本完成對該公司8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失敗原因

    “我認為它是很差勁的產品。”這是當年喬布斯對即將面世的Segway的評價。毋庸置疑,他也認為這是件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新產品,但是喬布斯為何如何評價它?原因總結起來大致有這么幾點:首先,外形太過傳統,不夠優雅,體驗不到對個人用戶而言的人性;其次,它太大了,為什么要自己生產?不如只收取專利費用,照樣能夠做成偉大的企業;第三,他不贊成分區域小規模發布的方法,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將累積成摧垮一個企業的力量。當時在場的貝索斯則提出:你有一件革命性的的產品,賣出它們不會有問題,但問題是,人們是否會被允許使用它?

    是的,當時他們還是在產品沒有上市的基礎上,為它如何推出提出意見,而且,Segway也照樣做成了一家值得名垂青史的企業。但是,恰恰是幾位大師指出的這幾點,日后也帶來了它的衰敗。

    首先,是交通路權問題。在美國,Segway一直在游說政府,希望它能夠對平衡車開放路權。經過多年爭取,美國大多數州已經實現了這點。而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如何定位這種交通工具,還是個問題:它既非機動車,又不是非機動車,現有的交通法規對它來說似乎并不適用。在我國,很多城市的交管部門就規定,平衡車是不能在人行道等道路上行駛。只能在場館和一些警用、安保等領域使用的平衡車,其個人消費市場被大大限制了。

    其次,是個人消費用戶問題。正因為前一個問題,為了討好政府,Segway在銷售市場的開拓上,也一直關注的是企業級和政府機構的層面。他們把平衡車賣給政府部門,賣給警察局,賣給高爾夫球場,但是卻忽視了個人消費者。兩個大輪子的笨重設計,以及昂貴的價格,讓平衡車在大眾認知里,要么是巡邏和安保的工具,要么是富家子弟的玩具。更何況,購買了Segway的產品,必須要送回美國維修,非死忠粉絲,Segway很難在普通用戶中開拓市場。

    第三,喬布斯擔心的安全問題也一直是Segway被質疑的地方。比起它的性能,各種“名人跌落”事件更容易成為大眾的談資。2003年,Segway的鐵桿粉絲之一——美國總統小布什,騎著Segway在溜達時摔落。3個月后,Segway召回了6000多輛在市場上的產品。2010年,英國知名企業家Jimi Heselden,就是在2009年剛剛收購Segway的買主,在駕駛自家企業產品時不幸跌落懸崖死亡。Segway口碑從此之后更是一蹶不振。

    忽略了實用性和體驗性,讓Segway駛進了死局。今年的收購后,有“雷布斯”在后方支撐,整合了Segway專利的Ninebot,雖然還是要面對平衡車路權以及產品安全性、體驗性的問題,但或許能夠讓它煥發新生,畢竟,把智能產品大眾化,正是雷軍所擅長的。

    國內同類廠商:

    5、墜落的“游戲未來”:云游戲平臺OnLive

    onlive

    發展歷程

    2010年,OnLive誕生。

    2012年8月,OnLive被早期投資方LauderPartners收購重組,裁員50%,OnLive創始人Steve Perlman離職。

    2015年4月,OnLive關閉。

    融資歷程

    2011年2月,OnLive從宏達電融資4000萬美元。

    把游戲放在云上的OnLive是同類服務中最早的那一批公司,它剛誕生時,曾被譽為是“游戲的未來”。它的游戲點播業務能滿足玩家的隨時要求,它的游戲通過自己的數據中心存儲和運行,只要你擁有足夠好的網絡,哪怕你的電腦配置沒那么高,也能在這個平臺上玩各種游戲。

    失敗原因

    但是,這家公司卻從來沒有獲得過期待中的那么高的用戶的擁護。OnLive只能提供每秒30幀的720p游戲,而且,它缺乏獨家的熱門游戲。這種服務難以吸引游戲的重度玩家,被Lauder Partners收購時,OnLive的最大同時在線人數只有1800人左右,而每月維護費用高達500萬美元。

    今年4月,OnLive宣布關門?,F有用戶自3月28日以來花費的任何費用則都將被退回。其知識產權被索尼收購,其中包括140余項美國專利。索尼旗下面向PS4視頻游戲機的PlayStation Now服務可通過流媒體的方式允許用戶玩PS3游戲,索尼收購OnLive知識產權正可以加強自己的服務能力。

    云游戲至今為止,還是個沒有得到完全開發的領域。除了技術上的要求外,如何激發用戶的興趣、同時滿足他們對游戲內容的需求,同時還要應對高額的維護費用,這是OnLive留給后來者的思索。【責任編輯/鄭希】

    國內同類公司:

    來源:i黑馬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2015年那些鼻祖級企業怎么樣了,這份死亡名單絕對震驚你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