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青云科技想“躺平”?市場份額難搶 業績負增長現金流承壓

    “中國混合云第一股”青云科技,自2017年起已經累計虧損超9億元。

    伴隨著經濟的增長更加依賴數字化的力量,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國的云計算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在短短幾年間突飛猛進,從數百億的規模發展到數千億,增速全球第一。這樣的背景下,云計算行業百家爭鳴,不僅有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百度智能云四家云巨頭領頭,也有UCloud、青云科技等中小廠商跑馬圈地。

    青云科技是一家平臺級混合云ICT廠商和服務商,以軟件定義為核心,業務主要為云產品和云服務。其中,云產品包括QingCloud企業云平臺、青立方超融合系統等軟硬件產品;云服務包括計算產品、存儲產品、應用平臺等多層次云服務。部署模式方面,青云科技在公有云與私有云方面均有涉及,提供混合云服務。

    2021年3月,青云科技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上市11天后股價破發。截止今日收盤,青云科技股價為31.55元/股,對比發行價63.70元/股已腰斬。根據2021年年報,青云科技當期實現營收4.24億元,同比減少1.1%,凈虧損為2.83億元,相比去年的虧損增加了74%,營收及凈利均不及去年表現。結合一季報與招股書披露數據,青云科技自2017年起已經累計虧損超9億元。

    云計算市場在中國從無到有,經歷野蠻生長,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對于云廠商而言,燒錢之后,虧損似乎仍是常態。目前除了阿里云在2021年首次實現盈利之外,其他國內云廠商幾乎均處于虧損狀態。

    但即便如此,集體虧損的大背景也很可能掩蓋中小企業在與巨頭玩家抗衡夾縫求生中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

    行業馬太效應顯著 避免競爭偏安一隅或不可取

    2021年青云科技實現營業收入4.24億,相比2020年的4.29億,減少1.11%。這是青云科技首次出現營收縮減的現象。但根據前幾年的營收增長率來看,自2019年營收增長到達頂峰后的兩年,在其他云計算玩家繼續高歌猛進的時期,青云科技已然增長乏力。

    對此,青云科技在年報中給出的解釋是:這是公司在云服務業務上避免與公有云巨頭進行直接競爭,持續聚焦于公司更擅長的傳統企業客戶的穩定需求,不片面追求收入規模以減少互聯網客戶自身業務波動帶來的收入不確定性的主動選擇;對于云產品業務,不再追求和集成項目相關的收入規模。

    然而,眾所周知,云計算行業向來馬太效應顯著。

    當前,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作為當仁不讓的四大巨頭,憑借長期的市場深耕及技術人才儲備,借助先發優勢,身處行業第一梯隊。根據調研機構Canalys報告,截至2021年底,中國云基礎設施市場競爭格局為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分別占據37%、18%、16%、9%的市場份額,四家云巨頭加起來擁有80%的市場份額,與2020年同期的78.7%相比,進一步蠶食余下并不多的市場份額。而對于中小廠商而言,生存和發展的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投入,想要與巨頭搶蛋糕并不容易。

    實際上,青云科技也清楚當前自身在行業中并不占優。在年報中,青云科技提到,公司云服務業務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在規模、品牌等方面與行業領先企業均存在較大的差距,競爭壓力較大。報告期內公司市場份額較低,收入增速較低。

    從更細分的產品業務來看,在青云科技較為成熟的核心產品超融合領域,根據IDC數據,青云科技的市場份額為1.4%,位列行業第8。然而,可以看出,近八成的市場已經被巨頭供應商占據。而對于將要重點發力的軟件定義存儲市場,青云科技面臨的局面也是不容樂觀。

    2021年中國超融合存儲系統市場競爭格局

    究其緣由,一方面,對于公有云產品,IaaS服務相對成熟,產品會越來越趨于標準化和同質化,未來可能會出現激烈的價格戰。頭部玩家可以通過壓低價格、加強營銷、打通渠道等手段搶占訂單和市場份額,相較之下中小廠商不具備優勢;另一方面,用戶上云后,數據遷移會產生一定的遷移成本,因此客戶選定云廠商后,出于成本與數據安全的考慮也會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品牌的忠誠度。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市場留給青云科技的蛋糕不多了,巨頭仍在發力,現在還遠未到“躺平”的時刻。

    既不開源也不節流 連年虧損現金流承壓

    雖然收入已顯疲軟,成本卻仍居高不下。根據2021年年報,不論是云產品還是云服務,營業成本對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增加。

    細分來看,對于云產品方面,青云科技需要根據客戶訂單需求采購服務器等硬件設備,此外,對于有定制化軟件開發需求的客戶,青云科技還需要外包其他軟件開發團隊完成,從而產生軟件開發成本。

    對于云服務方面,青云科技需要向硬件廠商采購服務器、網絡、傳輸、存儲等產品,向數據中心服務商及電信運營商采購機柜、帶寬、IP、光纖等電信資源。這一業務以直接銷售為主,同時也有代理商抽取傭金繼續攤薄利潤。2021年毛利率為-32.37%。

    不能開源也不能節流,業績連年虧損,現金流也承重壓。

    對此,年報中給出的解釋是因為公司本期新增較多的銷售和研發人員,相應的薪酬較上年增幅較大,短期毛利貢獻的增加小于薪酬費用的增長所致。

    2021年,青云科技的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均有超70%的增長。

    但即便如此發力營銷與研發,其成果或許至今還沒有直觀的體現。2022年一季度,青云科技的營業收入同比減少9.01%,凈虧損增大17.7%,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從上年同期的-0.54億元直接擴大近四倍至-2億元。

    2021年3月上市時青云科技募集到7.6億元資金。但根據年報,青云科技對于1.12億元的應收賬款做了短期借款質押,對0.41億的固定資產做了長期借款抵押。由此可見,連年虧損之下,現金流在承重壓。

    此外,2021年8月,在剛剛上市5個月后,青云科技的聯合創始人、核心技術人員甘泉宣布“解甲歸田”,回湖北老家做工業化養魚,不再擔任公司核心技術人員。甘泉當前持股2200萬股,占比約4.64%,為第五大股東。這讓當時的市場中難免產生了“解禁期后套現”的懷疑。

    實際上,中國的云計算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優勝劣汰的戰場中,云巨頭與獨立云廠商的角逐還遠未停止。暫時尚未盈利可以被市場包容,但是要讓投資者看到企業自身造血的能力和未來盈利的可能。

    那么,在當前“流血”狀態下,青云科技“平步青云”的明天在哪里?【責任編輯/常琳】

    來源: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青云科技想“躺平”?市場份額難搶 業績負增長現金流承壓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