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房企熬到黎明前:近400家房企宣告破產 能否迎來否極泰來

    4月底,林騰蛟決定將所持環保上市企業控制權轉讓;紀海鵬拋售旗下高速公路項目股權,年齡相仿的兩人不約而同忍痛割肉,目的只有一個,救贖各自名下的房企。

    至少一年前,林、紀二人還是深居簡出。林的陽光城,靠朱榮斌、吳建斌“雙斌”組合打理;紀海鵬早將所持龍光集團大部分股權贈給女兒紀凱婷。

    陽光城去年和泰康系徹底撕破臉,得力干將朱榮斌離職,林騰蛟不得不騰出一只手來;亟待改善債務結構的龍光集團,非老紀親自出馬不可。

    國內房企暴雷潮席卷一年多時間里,一大群房企實控人滿眼焦慮。藍光發展楊鏗、新力控股張園林、中梁控股集團楊劍、福晟集團潘偉明等,都嘗到了千億躍進的苦果。

    流動性危機之下,王文學能不能保住華夏幸福控制權;同在河北的榮盛發展上市以來首虧近50億元;建業地產胡葆森怎么在洪水后、疫情中重新站穩腳跟……

    四五年前,這些房企老板光鮮亮麗,那時的陽光和沙灘還不是奢侈品,幾乎是年會標配。如今黑云壓頂城欲摧,昔日財大氣粗的老板們,個個押上身家找錢還債。

    以前較量的是,誰做的規模更大,現在比的是誰活的更久。

    在深交所發文允許房企拓寬債券募集資金用途后,房企們已熬到了黎明前。

    穿越周期

    2021年寒風乍起,國內房企們陸續暴雷。難,已不是某家企業的專享。在這場風暴里,從來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也無法預料下一個暴雷花落誰家。

    萬科4年前喊出的那句“活下去”,不少人誤認為又是個“狼來了”的故事。

    那時,國內房企正沉迷于對規模的追逐,不惜猛加杠桿向前沖的癲狂逐漸蔓延到整個行業。

    正榮地產董事長黃仙枝曾熱衷規模效應,他認為,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有成本優勢,盈利才會提升。

    隨著規模增長風險越來越大,公司暴雷前后,黃仙枝慫了,在投資人電話會議上,他懇請給予一些時間強化現金流。

    和黃仙枝一樣信奉規模效應的房企不少,已暴雷的新力控股、藍光發展、中梁控股等,莫不如是。

    藍光發展迅猛擴張的那幾年,新增土地儲備爆表:2015年拿地15塊,2020年拿地52塊。其中,2020年溢價率超過30%有37塊,溢價率超過50%的有21塊,另外5塊土地溢價率超過100%。

    楊鏗雄心虎膽,手里的藍光發展付出巨大代價:負債規模從2017年的761億元增至2020年的2118億元,融資成本從7.19%升至8.20%。即便實施出售迪康藥業和藍光嘉寶服務等一系列瘦身計劃,債務至今沒有得到解決,截至4月22日,累計未償債務本息規模增至328.22億元。

    陽光城同樣被高周轉所累,2017年還是小步慢跑,之后就停不下來。2017年拿地耗資650億元,新增計容建筑面積2021.63萬平方米,當年,公司歸母凈利潤才20.62億元。

    中梁控股在拿地方面更為高調。2016年平均5天拿一塊土地,2018年更是以1.31天拿一塊地的速度,成為土地市場里一頭猛狼。

    大小房企之所以迷信規模效應,源于一條隱晦的生存法則:千億規模才有未來。早前保利地產的宋廣菊、融創的孫宏斌,提出過這一論調,逐漸成為行業共識。

    花式自救

    快速筑起的商業帝國,往往距離崩塌不遠。在房地產行業,眼見它起樓塌樓比比皆是。

    從北上求援的許老板,寫信求助的胡葆森,突然退群的張園林,還有福建歐式兄弟之一歐宗洪,愛唱粵劇的陳卓林等,哪一位房企老板如今不是置身水深火熱之中?

    去年整整一年,暴雷的房企拉滿了A4紙,從藍光發展到寶能,從花樣年到當代置業……

    人民法院公告網公告顯示,2021年,全國近400家房企宣告破產。今年初以來,房企暴雷事件仍此起彼伏。

    這些房企暴雷的先兆大多有跡可循,從理財兌付不了,到債務展期,再引出公司債務違約和現金流危機。

    三條紅線出臺之后,一些房企借新還舊的游戲難以為續、國內外融資渠道近乎關閉,房企手里的好牌已不多,除在銷售端盡全力實現回款之外,剩下的只有各顯神通。

    紓困的路徑只有幾條,股東借款、配股融資、出售物業資產等,是眾多房企扭轉危機路上不多的選擇。

    物業資產率先擺上貨架。中指院數據顯示,2021年,物業管理行業并購案交易總金額353.2億元,同比增長234.15%。

    藍光發展、中梁控股、禹洲集團、陽光城、富力地產等,都已將旗下物業資產拱手讓人,以換取資金。

    另外,通過債券展期、交換要約或同意征求,獲得債券持有人的同意。去年,中國金茂(2.22,0.03,1.37%)、世茂、建業地產及新城控股等房企紛紛回購美元票據,提振資本市場信心。

    投資者對房地產的信心已到了比紙還薄的程度,市場擔心行業層面有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可能。

    作為廣大中小投資者信心的重要支撐點,房企老板們正試圖消除這一不好的預期。

    去年以來,融創出售資產回流現金,曾在短短兩個多月,回籠資金超過200億元。此外,老板孫宏斌還向公司提供4.5億美元無息借款。

    林騰蛟在公司面臨流動性危機時,押上身家對展期美元債全額擔保,果斷出售所持興業銀行股權;今年3月出讓偉正控股相關股權償債;日前已將陽光集團所持龍凈環保相關股權轉讓給紫金礦業;5月,陽光城再賣掉永康眾泰小鎮項目,回血57億元。

    在旭輝控股以供股方式募集16.7億港元中,大股東林氏家族及多家長線股東額外申請超額認購,合計獲得8.22股供股股份申請,相當于可供認購供股股份的1.97倍。

    去年9月,富力地產執行董事李思廉及大股東張力合計為公司提供80億港元財務支助;當代置業股東張雷及執行董事張鵬合計向公司提供8億元股東貸款。

    寶能姚振華通過中山潤田質押中炬高新股票,變相融資41.04億元。

    雅居樂對價18.44億元轉讓廣州利合26.66%股權,徹底退出繼海南清水灣之外,另一超級大盤廣州亞運城項目。

    否極泰來?

    2017年,陳卓林錄制過一支粵劇名段《狄青闖三關》。據報道,他最喜歡其中一句唱詞是“昔日雄風啊,豈可一朝散盡?”

    彼時的唱詞,放到現在的房企老板身上,似乎更為貼切。

    早年一時沖動高杠桿、高周轉,是這些房企掉進深淵的主因。從房企瘦身到老板親自上場輸血,嚴格意義上說,是他們對追逐規模、粗放管理埋單。

    這已是行業通病,只有在銷售端回歸日常,保證現金流通暢才是共識。

    不過,銷售端的寒意尚濃,不免讓房企們走出困境徒生幾分無奈。

    今年,正榮地產已宣布暫緩拿地、不設立任何具體銷售目標了。也就是說,公司重點在于盤活項目,迎面化解流動性危機。

    根據惠譽機構研報數據,今年正榮地產即將到期或可回售的資本市場債券約88億美元,包含6月到期的16億元人民幣債券、8月到期的2.93億美元債券、9月到期的2.465億美元債券、9月可回售的10億元人民幣境內債券及11月到期的10.5億元人民幣境內債券,償付壓力不小。

    惠譽認為,這家閩系房企已基本無法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只能靠內部現金來源應對償債問題。

    在極弱的市場環境之下,正榮地產的銷售大受影響。今年前3個月,合約銷售額140.1億元,同比減少64.97%。

    與正榮一樣銷售陡降的,還有雅居樂、中梁控股、陽光城等。今年前3個月,這3家房企銷售額同比分別下降46.60%、55%和94.42%。

    在房企解困過程中,花樣年控股算是運氣好的。因為基本面較好,且大部分項目布局在核心一二線城市及大灣區,得到了廣東實力名企粵民投投來的橄欖枝。這家快要躺平的房企,命運開始轉向。

    不過,花樣年控股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潘軍說,公司可能需要花一個非常長的時間來化解這次危機,2至3年甚至更長時間。

    榮盛發展董事長耿建明也深有感觸,在今年開年的動員會上,他說,“熬過寒冬,就是春花爛漫。”【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斑馬消費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房企熬到黎明前:近400家房企宣告破產 能否迎來否極泰來
    房企業績表現“過山車”:萬科凈利潤同比下降45.7% 中海地產下滑
    前4月百強房企中銷售額超千億房企僅3家 融創世茂等降幅達70%
    2021年房地產行業利潤率持續下行 機構:中長期有望逐步觸底回升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