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總編隨筆】“小二,來一份82年的波爾多泡椒鳳爪,再來一瓶82年的拉菲!”
段子手戲謔的語言,再一次刺破了中國食品市場假貨、爛貨、毒貨橫行的膿瘡。但這次,惹禍的是進口食品。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一大批生產于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僵尸肉”兇猛來襲,這批800噸左右的凍鴨脖、凍雞爪和豬蹄,一路暢通無阻,順利進入廣西和湖南等地。幸好,它們在被分流到三四線城市的燒烤攤前,被警方擋獲。
這本該是讓人痛苦感十足的新聞,在股市暴跌的今天,卻成了人們忍痛割肉后調劑心靈的笑料。這并不是說,大家對吃著和自己同齡,甚至比自己還年長的凍肉無動于衷,而是此類情形已讓人脫敏,怒無可怒。2013年,廣西警方就曾查獲20多噸的鳳爪成品、雞爪等走私凍肉,其中“最資深”的雞爪,包裝日期是1967年。
我相信,任何人談到摻有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石蠟、福爾馬林和硫磺的問題食品時,都有一肚怒火在胸中翻騰。而現狀卻是,問題食品還在挑戰我們的想象力和心理底線,從先前的“從農田到餐桌”,進化到了“從海外到餐桌”。
進口食材在進入國門之前,肯定要經過層層監管,才能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當前諸多環節表現出來的漏洞,讓人對進口食品的監管,也極度失望。
在信息化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難道就沒有辦法對付這些“僵尸肉”嗎?
不久前,在參加一場“互聯網+”的技術討論會時,有專家頗為肯定地告訴我,物聯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舌尖上的問題”。
一般來說,食品進口要經過邊境口岸檢驗、物流環節監管、內地批發市場準入、零售店質量檢測和消費者自檢,而物聯網作為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智能化傳感、傳輸、處理技術,提高食品在原材料采購、生產、運輸、倉儲、銷售到用戶查驗全過程中的監管與識別力度。
我所了解的情況是,中國的物聯網產業鏈正加速成長,RFID智能標簽及其讀寫裝置、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高速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等正在發展成熟。其中,RFID智能標簽在食品的身份溯源上已沒有技術障礙,如果將之代替當前普遍的條碼,搭建起全國性的物聯網平臺,在進口食品的全部流通環節中推廣使用,那么它能讓我們在購買食品時,通過信息溯源,辨識真假,知曉其生長、生產、包裝和運輸的全部細節,讓人真正放心。當然,這也能為政府監管部門對食品及其相關企業的監管提供強而有力的技術保障。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的安全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徹底解決,往小處說,人們的身心健康會受到嚴重損害;往大處說,它將動搖人們對政府的信心。所以,在這場與“僵尸肉”的博弈中,我們輸不起。
面對與問題食品斗爭戰線的延伸,我們除了要加大執法力量,盡可能地向境外前移監管力量,設置多道防線,更應該向先進技術要效益,大力推動物聯網平臺在食品生產和流通領域的上線和應用,提高進口食品檢驗檢疫水平,實施全過程信息化監管,不留死角,筑牢一道不讓“僵尸肉”橫行的舌尖“防火墻”。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