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6日,網易科技頻道年度策劃“2022,請回答”大咖線上對話欄目第三期《2022,是買新能源車最好的時候嗎?》正式開啟。直播現場,光子星球創始人王潘,威爾森研究總監湯吉輝,網易汽車主編高楊相繼出席。網易科技主編寧琦、網易資深記者、《Tech逆向思維》主理人丁廣勝同步連麥主持。
直播現場,就新能源車"2022年是否為購買新能源車最好時機?"問題,王潘認為隨著當下新能源汽車體驗感逐漸提升,車主可以早買早享受;但另一方面,當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較低,車主也容易早買早貶值。
高楊則認為,剛需車主找準需求可以即刻購買,但新能源車受技術迭代的影響,保持耐心繼續等待車主們,也將迎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直播間內,"如何購買一臺新能源汽車?依據是什么?什么車型值得購買?"等問題,成為觀眾們熱議與關心的話題。對此,兩位嘉賓分別從智能化、續航里程、駕駛體驗、充電服務等方面,對眾多新能源車品牌的優劣勢一一拆解,為觀眾提供了全面的科普。
以下為網易科技《2022請回答》第三期《2022,是買新能源車最好的時候嗎?》直播連麥王潘、高楊對話部分內容:
主持人:作為新能源車行業的觀察人士或者資深的人士,你們現在開什么車?
高楊:電車、混動跟燃油車都開過,也都擁有過。
王潘:這是大拿。我基本上開電車,我是蔚來ES6的車主,也是小鵬P7的車主。|
主持人:那你們對日常的使用滿意嗎?
王潘:我自己是挺滿意的,因為買了之后身邊很多人會問你,你有這個錢為什么不去買個BBA?我說那是因為你沒有開過BBA,你開過BBA之后你也覺得就那樣,所以(新能源車開了)之后整體我的感受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高老師呢?
高楊:因為我是家里本身有家充樁,使用感受來說還是不錯的。然后跟燃油車比,或者跟混動車比,代步用感受最好的是混動車,因為它確實是跟你之前的駕駛方式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也不用非得擔心或者考慮充電這個問題,但是相對來說,我的純電動車的體驗目前來說感受還是不錯的。
主持人:說到混動車,你開哪款車的時候感覺最舒服?
高楊:是豐田的HEV。豐田的車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平順性好,而且油耗相對比較穩定,基本上中長距離那能保持4-5升油,你可能一個星期或者兩個星期才加一次油,對你來說你只要去加油就行了,你也不用擔心中間這車用沒電,也不用擔心它電池的問題,可能跟你所有正常的使用一樣,但是你成本低了,或者說你加油的頻次也低了。 主持人:我要挑撥一下,王潘,你覺得混動的怎么樣?
王潘:我覺得混動的可以,但是如果說非要選混動,我覺得增程的應該比混動的更要好,因為增程跟混動的區別是,增程實現了最終是電在驅動車走,它的體驗可能比混動用油、發動機的時候更好一些。
主持人:可以battle一下?
高楊:沒有,我只是說,因為現在我沒有長時間開過增程的車,但是至少增程的車現在遇到一個什么小小的問題,比如說理想One這個車,它在城市的中低速表現很好,油耗很低,但是它的缺點在中高速的時候,增程式的車直連的效率不夠高,就是大家很明顯在跑高速的時候,增程式的車甚至比燃油車可能還費油,或者說基本上持平相當。當然這個剛才像王潘老師說的,這種情況很多車企已經注意到,他們也在考慮一種新的形式,用大容量電池的,或者叫長續航的插電式混動車,他把增程車的優點跟混動車的優點揉在一起了,這也是未來的一個方向或者方式吧。
主持人:所以,2022年是不是買新能源最好的時候? 王潘:十個字形容。第一個是早買早享受——就是因為你如果買電車了,確實體驗還不錯。但是與此同時你得承擔代價:早買早貶值。因為現在電車的整個保有量很低。所以整體來講,你一年或者三年之后二手車的殘值是不高的,這個是現實,就看你自己的一個需求吧。
高楊:我的觀點就是,剛需即刻買,等等黨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因為電動車,大家可以看到跟很多手機很相似,后出的車永遠有后發優勢,很多功能讓你更欣喜,續航更長。但是如果你作為剛需用戶,你當下就必須得用,比如說你現在每天上班通勤很痛苦,或者立刻面臨家里有娃,我要去送娃上學等等的問題,我建議大家隨時都可以考慮,倒不一定非得等等,因為永遠有更好的在后邊。
主持人:我想問王潘關于續航的問題。今年過年有一新聞說,有人從湛江開到東北在路上充了二十多次電,隔一百多公里就去充一次電。你怎么看這種充電焦慮?你覺得現在充電的網已經很完善了嗎?
王潘:我覺得這個充電焦慮確實存在,春節前我自己也開過特斯拉在四川的高速跑過幾天,我就發現確實續航焦慮在心中是確實存在的,如果你是要經常跑高速、上高速的話,確確實實你時時刻刻都會擔心這個地方要充電樁不行怎么辦?而且現在的布局,雖然看起來你是能搜到或者怎么樣子,但你要真的去到那個地方,還要有樁,還順利,你還要那么多時間去等,是很不劃算的,這個也是現實。
主持人:高老師怎么看?
高楊:個人的觀點,首先如果你長途出行,不是為了體驗或者試驗性質的,那肯定不建議大家去開電動車,這是給自己找麻煩,你真的要開車,就是必須得開車,你可以考慮租個車,因為以我的實際體驗來看,都不用說長途,我那輛車是大概500公里續航,現在在冬天的情況下,跑一個300公里的目的地可能按大家來說,覺得也差不多能夠,但我算好了距離到了現場,只剩下大概二三十公里的續航了,結果發現那四個樁每個樁都不能用,我當時就很絕望。心里很沒底,我只能下不同的APP找各種樁,看最近的是哪個,然后再去找,當然這種情況我只是純粹從一個電動車的體驗來看,但是如果你要讓再讓我去選,第二次我肯定不會再跑長途了。
王潘:如果你經常跑高速的話,我覺得你又想跑電車,可能目前比較好的選擇,要么是像比亞迪那種混動,要么就是像蔚來這樣可以換電的,要么像理想這種增程可以加油的,這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主持人:像蔚來這種長途換電我倒是沒有體驗過。有沒有老師體驗過,它這種車跑一千公里換電過去怎么樣?是不是電池得排隊,或者是不是也有問題?
王潘:目前為止還沒有,我跑過幾百公里了,基本上都是比較順利的,但是你要提前規劃好,比如說有的時候在高速路上的話,有些地方的站可能到了晚上10點鐘就下班了,你得卡點,比如說在10點之前去,或者提前跟人家預約好了,因為實際上可以看得到那個站的狀態。
主持人:現在總體來說蔚來的換電服務體驗是最好的?看到評論上很多網友在PK,說到底應該買特斯拉,還是應該買蔚來?從使用上來說,你們覺得特斯拉、蔚來,到底應該買誰?好處在哪?
王潘:我自己開蔚來的,我之前對它的換電這個是沒有感知的,直到春節前我在四川開的特斯拉,從成都到自貢,然后再回到成都這個地,我就發現,像這種充電的確確實實跟換電相比還是要差很多的。但是與此同時我覺得它的整個駕駛感,或者智能化的程度,包括車機比蔚來是要流暢一樣。我覺得各自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包括我自己的車,前幾天那個輪胎扎邊了,壓強變低了,當天晚上10點鐘他馬上派人到小區里把胎補好了,就是在縣城的小區補好了,然后才走。我覺得這個也是可能蔚來的一個優勢吧,應該來講都有各自的優勢。
主持人:很多網友問,比亞迪難道不香嗎?
高楊:比亞迪經濟實惠吧。中國消費者或者國內消費者對自主品牌很高的一個接受度的升級,就是因為很多自主品牌的車在技術方面確實讓大家看到了進步或者領先性,比亞迪可能最近大家提及最多的是它的DMI,就是超級混動的系統,在那個系統里邊,大家既獲得了電動車的經濟性,又有電動車的加速迅猛性。同時它的油耗即使不充電,可能也能保持在4到5升油或5到6升油很好的區間之內。其實,比亞迪我認為它最大的一個優勢,對于DMI來說,你可能同級別燃油車的錢買到了插混車,獲得了比這個同級別更好的駕駛體驗,就是動力性、舒適性、燃油經濟性等等這些,但是像比亞迪·漢,或者更高級別的車,包括比亞迪也在規劃更貴的,在50到80萬的高端品牌,這就是我們需要再觀望或者看一看。 主持人:理想每個月都賣了一萬多輛,對于整個汽車行業來說,這個量對于整個汽車行業來說是屬于一個什么樣的級別?
高楊:對于30萬這個價位區間里邊,如果月銷能夠到一萬以上已經是一個很好表現了,你甚至可以說這個表現可以打90分以上了。因為很多車,我們看到銷量高的,比如說一個月有四五萬輛或者兩到三萬輛的銷量,大部分是集中在10到20萬這個區間之內的,30萬這些肯定溢價更高,同時消費者用戶的群可能不像其他的那么廣泛,然后理想這個車在中大型的SUV市場里邊,它的銷量也是比較靠前的,一般這類銷量,就是燃油車大概都保持在可能月均四千、五千、三千、六千這個水平的了。
主持人:就理想這個問題追問一下。高老師,你覺得理想只是踩到了一個時間點的紅利,還是它的追隨者今年有許多新的增程式的品牌出來也會有同樣的機會?
高楊:理想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踩對了一個定位。大家對理想現在這款車,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是對他很多設計偏重居家來設計的。我記得他現在最新的定位,希望把車定位成叫第二空間或者第二個家,所有都是通過這個定性來做的。我們看理想的銷量發現,它很多銷量的大頭的城市可能是一線城市,包括北京的銷量也不低,就證明很多用戶可能已經放棄了純燃油車的選擇去選擇了這一款車,肯定是擊中了很多人選擇里邊的一個要害,擊中了他的痛點。
王潘:我是覺得理想確實非常成功的就是定位,他們在做很多決策的時候是一個敢去做減法的公司,你看別的一些車企,他們可能做車的時候會把你要的所有功能給加上去,什么都有。但是理想在做的時候,他是做減法,他能保證把所有的資金、資源都堆到一款車上面去,一個車上面去,所以他的選擇非常少,然后他能保證你的整個體驗,甚至他后面連七座都沒有,主要是六座,他也是敢做減法的。我覺得他就是抓住了他整個定位的家庭的用戶,而且家庭里面應該是有小孩的用戶,他的整個體驗能夠保證,不管你是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都還是不錯。
主持人:每個用戶群體對于品牌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大家有哪些建議?
高楊:去年整個新能源市場銷量,我們先舉前十的車,都是誰?能夠想到的特斯拉,兩款車Model One跟Model 3,然后剛才提到理想One是一個,宏光MINI是一個,剛剛提到了漢VE是一個,還有大家平常接觸比較少的奔奔MINI,奔奔EV,還有一個是歐拉。這幾個車我們列完之后,你會發現是涵蓋了不同層級的用戶,或者不同階段的用戶。比如說偏中高端的,那可能是30萬以上的,包括特斯拉在內,還有經濟實用型的,就是混合型的,最下端的這頭,那5萬左右,或者10萬以下的,宏光MINI,包括奔奔。還有一個,像歐拉這種品牌可能是更偏向于女性用戶的。歐拉的大部分車主女性用戶會多一點,還有我們可能介于兩者之間,大家并沒有進入到前十這個榜單里面的,全都是一些我們平常注意到的傳統造車,就是非新勢力,吉利、長城那種,他們出的一些原來油改電的車,因為它能控制很好的成本,讓你能夠以一個較低的價格先體驗到電動車的優勢。我覺得中國消費者有一個好處,就是大家在這個市場里邊,在任何一個價位都能選到一款相對來說比較合適的車,這也是現在放眼全球市場中國用戶的一個算是福利吧。
王潘:剛剛高老師總結得比較全了,我就補充一些相對猛一點的,但是也值得關注的車。第一個是2021比較火的車,極氪001,相信身邊有不少人買了,然后是嵐圖Free這個關注度也挺高的。這個是東風旗下的,這個極氪是吉利出的品牌,然后有一些可能還沒有出來的,像智己L7可能也快了,再就是其他新能源的車或者新勢力的車也有一些品牌正在路上,包括百度什么這種,就是集度。
主持人:有一個網友問叫功夫牛汽車,問合不合適?還有漢EV合不合適?
高楊:功夫牛是吉利的一個,可以說比宏光MINI要大一點,因為它是四門,然后它的定位應該也是偏中低端的一款車型,這個車應該算是油改電比較好,能控制成本,這是它的一個優勢。比亞迪的漢EV就比較簡單了,銷量能說明一切。
主持人:10-20w這個區間里面,比較推薦哪個品牌或者車型?
高楊:最關注的價格區間,如果大范圍看是10到20萬,精細點可能10到15萬這個區間是最多的,這個區間里邊既包含了剛才提到的純電動,也包含了剛才提到的插混的,包括比亞迪DMI的這類車型。大家看銷量表是很明顯的一個數據參考,可能前十個車型已經占了銷量的大半了,這也是說明了很多用戶用腳投票的一個選擇吧。然后這級別用戶,很明顯的一點是大家比較偏向于叫價格敏感型,相對來說,如果你真的是想選一個這個價位的純電動車的話,我個人更推薦大家選一個價位相對來說低一點的,因為很多人會考慮這個二手車殘值的問題,這個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要二手車殘值,那你要考慮一款市場基數或者銷量相對比較大的車型,才會有保障,因為太個性的車型基本上很難將來你再出手的時候賣出價格,或者你能夠有很好的一個算是回血吧。
主持人:我們接下來可以聊一下普通用戶比較關心的新能源車的做工問題。兩位覺得這個是品牌的問題,還是說代工廠的問題?
王潘:我覺得這個應該是跟品牌有一些關系的,做工方面大家知道,特斯拉技術強,但是到做工或者說內飾,恰恰沒有。這個地方有個什么縫這種,確實挺多的,我覺得這個跟有的時候你要追求效率和質量的時候,有的時候就是沒有辦法權衡的事情。或者說像比如說國產,像蔚來算是不錯的,包括理想也還可以。小鵬偶爾會有一些地方,但是整體它也是在早期的時候有一些問題,它后面也開始變好了,整體我覺得也是在變好,但是像特斯拉這個,你要追求效應,它覺得我關注的重點不是在這吧。我也不知道是為什么。
高楊:如果說品控對于企業來講,是嚴格跟它的成本掛鉤,因為它想提高品控,那就勢必會增加它的制造成本,或者它的檢驗,和一些其他成本。像王潘老師提到的,確實這個企業品牌對這個車的定位,或者說我的要求是什么程度的,可能就影響了你提到這個車的做工。確實這個車里邊,很明顯的案例就是特斯拉,很多吐嘈特斯拉做工差的人,他們認為特斯拉你一個二三十萬車的做工,可能還不如現在自主品牌十萬塊錢車的水平會要求高。因為確實在特斯拉,或者馬斯克看來,這個事他覺得不重要,不是用戶關注的點。但可能對于中國用戶,被市場這么多車型,教育了這么多年,確實比較關注接縫等等的一些問題。但反過來說,接縫這個東西更多影響的是美觀,對于你車的耐久度等等這些東西在接縫是看不出來的。
另外還有一點,這個企業它在制造里邊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對于有一些傳統品牌,比如說奔馳、寶馬。它做的這種純電動車,或者說大眾做的車。它相對來說在品控或者在工藝上面非常成熟,它做出來的品質相對來說好一些。但是可能在車機,在軟件系統這方面又不是它的強項,這個里面可能會出現很多BUG,剛才提到的極氪001也是,這個車整體做功非常好,吉利的優勢在這里邊,但可能吉利的強項并不在軟件,可能最近軟件遇到了一些問題,當然這也是看大家,如果消費者想嘗鮮,勢必要做好心理準備,去接受這些問題。
主持人:剛剛王潘談到,BBA的電車可能不是很讓人滿意,高老師您怎么看,他們BBA的電車跟這些新勢力的新能源車之間的對比呢?
高楊:BBA前期對于他們來說屬于是沒下太多的本去干這個事,它可能不想那么早的進入這個市場,它想觀望一下。所以說前期我們看到的很多BBA車都屬于是原來的老車油改電。油改電有一個天生的問題,它本身的基礎架構,都不是為了純電動化,智能化的,對于消費者和用戶來說,它只是改變了一個動力形式,包括它之前也沒有那么強的積累,所以說面臨著很多問題。包括大家能夠知道的,前期的寶馬ix3,包括奧迪前面那幾款車型,大眾還好有一個純電的MEB平臺。但是在大眾之前,我們看到寶來有一個純電動版,高爾夫的純電動版,這些都是油改電,把發動機取掉之后,在車上找一個位置放電池,然后放電控,放電機。這種產品我們早期叫1.0產品,但1.0產品大家都認為它版本比較低,確實存在很多弊端。現在應該算從去年2021年開始,從車展,包括大家新發布的車型我們看到,確實這幾個大廠開始發力。我記得去年大概11月份的時候,比如豐田在全球發布會上,一口氣發布了15款純電動車,寶馬也拿出了它全新架構的iX車型,包括大眾的MEB,包括它后邊一系列其他的更高端車型規劃已經都出來了。
這些企業它實力是有的,但是我選擇什么時機做出來,這是個問題。我覺得大家現在對整個這些ABB品牌在國內整體體驗不佳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本地化做的不好。這些企業可能本身自己有一定的企業的桎梏在里邊,包括它跟國內這些廠商合作的問題,因為中國用戶對于智能化,對于手機用戶端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如果大家開過寶馬或者這些車機體驗過就發現,簡直就是上世紀90年代的產品,可能沒有那么好的體驗。這個可能也是對大家的影響,口碑不佳的一個原因。
王潘:剛剛高老師說的很多,現在BBA的電車你會發現,多數情況下是一些女性會比較喜歡,因為這個品牌的認知決定了她們會買這個BBA的電車。但是你會發現男性車主在更多考慮做對比,做性能智能化的時候,不太會去選BBA。像剛剛高老師講的,他們的車機系統你會發現,確實很像諾基亞、摩托羅拉時代的車機跟蘋果和安卓時代的車機來對比。就會發現這個確實是一個明顯差距。智能化是一個差距。第二個非常重要的一點,這個營銷的渠道的優勢。基本上像特斯拉還是這些新勢力,甚至傳統品牌,這些所有子品牌。他們都會采用這種直營的模式,他們能夠保證你的整個服務質量,整個的銷售體系,包括價格的統一和透明。但是你BBA是很難去把這個里面以前的經銷商給直接干掉的,因為干掉之后,你現在的油車賣不出去了,它跟你廠商的利益不是一致的,導致客戶整個滿意度不是很高。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但凡用過特斯拉的直營體系,或者通過蔚來、理想他們這些系統買車,你會發現確實他們體系的完善程度,包括他們的服務,比4S店要好很多。這一點我覺得是BBA他們很難越過的一道坎,它要跟它以往的利益集團撇開之后,要重新做一種全新的方式。
主持人:很多網友都在問很多車的推薦情況,一款叫科萊威,一個叫幾何C,一個叫大眾思皓新能源,還有雷克薩斯,你們倆怎么看?值不值得入手,推不推薦?
高楊:車比較多,剛才提到的像科萊威,包括幾何C。比如幾何C這個車,剛才他們提到的比較相似,如果我們傳統來看,它是從油改電的平臺。但是這個車的好處就是它優化做的比較好。這個車我記得應該在去年的時候,升級了熱泵空調,熱泵空調這個東西對于冬季用車的時候,續航影響能大大降低,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個車的整體的質量,相對的可靠性,包括前期有市場的積累,算是得到了大家認可。科萊威那種車,它也是走一個偏小型化,跟中低端的路線。對于很多的價格敏感型用戶,或者說你這個車準備開了兩三年換手的用戶,我建議這種從低價位開始選擇,對你來說是更好的一個選擇,對樣的話你的損失也會更小。
思皓這個車,目前我因為關注到這個車的時間還不長,我覺得大家可以先觀望一下看看這個車的表現。因為有大眾的技術在里邊加強。但是實際市場表現這個車看的也還不太多,可以再關注一下。
主持人:傳統的車轉型做電動車,也有一種說法,大眾轉身是最決絕最果斷的,您是不是認可這樣一個說法?你覺得怎么看它旗下推出ID4等等一系列的車型和平臺?
高楊:其實大眾的儲備已經做了挺長時間,包括剛剛我們看到的ID系列,是MEB平臺,純電平臺它是第一款。但是集團體系里邊,包括奧迪、保時捷,他們還有更高端的純電平臺也在做。包括它自己的超充體系也在做。大眾對這個事,之前我看到的觀點是,一排放門的問題,它那些里邊是受影響比較大的一個。其次,各國的燃油限值的法規越來越高,大家勢必需要你在這個里邊有經濟型更高的產品推出來。大眾銷量又這么大,在國內來說,它就必須靠電動車回補一部分積分的問題。對于大眾來說,它現在這個階段來進入也是比較不錯的,至少在先機上邊沒有失去太長時間的,沒有那么長的影響。
另外一個原因,大眾在歐洲的推行,相對來說還比較順利。包括在挪威,在德國,我們能看到大眾車整體的電動車的銷量是在往前的優勢,大家認可度比較高,雖然之前也遇到過軟件門的事件,但其實也是在后邊集團調整之后有所改善的,他們也在一步一步嘗試跟本地的一些供應商的合作。也在改善這些問題。包括大眾在很早之前,它應該算是第一個說出來,具體時間記不清了,是2035還是2030,要停售燃油車的決心。其實它說出來之后,很多企業也陸續在跟進。包括國內很多企業都在做這個表態。
王潘:確實,在這種德系或者日系車里面,目前來看大眾應該是最有決心轉型的一個品牌。如果對比你會發現像其他的跟它級別差不多的,像豐田相對要晚很多,雖然它一下子看起來推了很多車,如果身邊真的去看,或者說它的整個銷量是很難跟大眾的ID系列對比的。身邊更多的是像油車。除了日系和德系以外,在國產的這些品牌里面,大家能轉型的,應該來講比大眾可能更有決心一些。比如說類似于吉利、比亞迪,長城,比亞迪你看到現在的銷量特別好,吉利的極氪,包括長城也有非常大的決心也在做。在整個轉型過程中,中國國產品牌的轉型,肯定要比日系和德系更有決心一些。這個可能跟蔚來的李斌講的說,是因為中國的這些品牌的創始人還在職是有一定關系的。他們更有這個危機感。
主持人:新勢力造車,它們其實都一直在虧損,它們能撐到五年十年嗎?
王潘:這是大家買車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踩的一個坑。如果有一些車,你買了之后,甚至這些品牌都倒閉了,那可能就沒有必要買了。像蔚來、理想、小鵬這三家可能要好一點的是他們現在整個現金或者等價物應該都在4、5百億這樣的規模,什么概念呢?比如說你一年虧50億,你還可以虧10年,汽車大家都知道是一個規模經濟,你賣的越多你是越要賺錢的,你看特斯拉現在賣的多了之后,它就越來越賺錢。所以說我覺得像蔚小理這樣的品牌,至少最近這幾年,到十年都不太可能說會倒閉。包括昨天大家說蔚來這個解散,實際上是一個子公司分公司的解散,大家都說蔚來要完了,我覺得更多人是看到它整個戰略的一些情況。但也會有一些坑,比如說某某新勢力,兩個字的這個,大家買了它的車之后,比如說車機不行了,上面的車載微信根本打不開,也不能解決,現在連著幾個月連銷量都不公布了,像這樣的品牌你去買了它,可能過五年或者過兩年想去找維修都找不到。包括某車企和某科技公司合作的車,之前賣的好好的,結果突然說不賣了,導致之前買這個車的人,你這個瞬間貶值好多,這也是個愁啊。
主持人:你怎么去判斷它能不能活下去?
王潘:我覺得一般最好不要因為某種情緒,因為支持國產或者怎么樣的你去買一款車,結果買了之后發現自己成了小白鼠或者韭菜,可以這么說,你更多還是要靠銷量,如果一款車銷量特別特別好,你買它問題是不會很大的,因為它銷量好的話證明它這個公司應該還能夠活下來,或者還活的不錯。但是如果這款車本身賣的很差。那也意味著這個企業本身差一些。
主持人:高老師怎么看?
高楊:買一款車你不能被某種情緒所裹脅。那樣的話肯定是有問題的,我覺得還是要提醒觀看直播的朋友,我們要理性,聽聽老兄的建議,看看榜單,看看它們的銷量,看看這家公司運營的情況等等,然后做出更合適的判斷。 主持人:我們還是回過頭來看一下電動車的經典問題,里程焦慮。現在其實很多電動車已經500公里,700公里,甚至8、9百公里都有了,這個問題依然存在。各位老師怎么看這個問題,覺得怎樣才是一個從長遠來看的好的解決辦法?
王潘:我覺得如果從長遠來看,解決的可能也就那么幾個途徑,第一個就是你的充電的速度足夠快,比如說我充電5分鐘之內就從0充到80%,這個其實你就不會有這種焦慮。本身大家的里程焦慮是因為說,比如我要從北京開到山東或者開到江蘇去,這個過程中高速上你要等,每次要等一個小時充一次,第二個像蔚來這樣的模式,換電,但這個我覺得它也只是最近這幾年的模式,第三個模式是你整個的充電的電池續航足夠高,比如1千公里,1千5百公里,如果真的有的電池可以續航1千公里的時候,還能把這個價格降下來。這個時候對大家來講都不是什么問題的。
主持人:我在王潘老師的基礎上說一個數據。之前一個第三方企業提供的數據顯示,很多人買電動車主要目的是要通勤,通勤的話大家有一個數據是說平均一周,中大城市一周大概是190多公里,不到200公里,平均每天大概40公里左右。這是一個平均值,但是其實對很多真正的電動車用戶,比如群里這三位咱們的電動車用戶大家用過一段時間之后,你的里程焦慮就沒有那么強了,因為我對車的實際表現,跟我的日常出行,我的規劃已經有一個大概的預期了,可能很多焦慮的問題體現在前幾年,比如說300公里以內或者400公里以內這些產品。包括前幾年電池不成熟,但是真正到500到700,現在主流的是500,現在新產品到700,包括剛剛王潘老師提到的到1000之后,其實這個里邊大家真正的焦慮感會降的很低,會降低你很多充電的頻次問題。很多人可能我一周通勤,才充一次電。我只要保證這周我中間有一段時間充電就行了。
但真正我要中長距離的時候,一個解決方案是說,比如像蔚來這種提供的解決方案是中間換電,相當于用70度的電池,臨時要去遠一點的,我換一塊100度的電池或者150度的電池,這是個方式之一。還有可能未來真的等超充的普及程度更高,或者電池充電技術有一些其他的進步,更大程度上緩解大家的焦慮。真正的用戶你買了電動車之后,第一年有焦慮,第二年基本上是平和的心態了,我不知道群里兩位電動車主是不是這個狀態。
王潘:我特別贊同,我買的是蔚來的最低的續航,70度電池的。它的官方續航是400多公里,實際上可能跑300多公里,但是我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沒有任何焦慮。因為我去哪的東西是預期好的,它基本上跑多少我心里是有數的,包括中間他們續航的時候,問我要不要升級到100度的電池,我說不要,因為我真的沒有那個需求,因為我上班,就在北京城區。偶爾去雁棲湖去延慶,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因為你在延慶也可以換電池。我覺得大家可能更多沒有買的時候會擔心。真正開的人,到現在為止我開了一年多了,沒有任何時候會有這種所謂的焦慮。包括讓我升級到100度電池我就沒有電池,因為要錢,不要錢我干嘛不升。
高楊:高速服務器充電站的問題,包括高速服務器布局的很多都是國網的電樁,它接入了好多地圖的APP,包括它自己的APP,你可以查到電池的狀態,使用程度等等這些,你可能提前做規劃,包括現在很多像高德跟百度應該都有一個,如果你選擇新能源用戶的車,可能會給你規劃一下,建議你去哪充電,其實這對于目前來說是一個比較初級的狀態。我想起來大概在兩年前,奔馳的EQC這款車,雖然他們這些車起步比較晚,油改電的平臺。但是這些車在歐洲它的設計,包括它的整體服務做的還是相對比較完善的,因為你一旦坐上這個車,你的目的地輸入之后,它就能根據你的海拔,路礦,行駛里程的情況,包括你當前的電量給你規劃出來,你到目的地之后你的電量剩余多少,你的導航地圖,就在你的車機的地方會看到的,同時它會建議你在中途在哪加電或者補電,或者說你可以選擇一個剩余電量說去哪補電。這個我覺得是包括高速公路的入網的充電樁系統,以及說我們的服務打通是一個問題,其次剛才提到一個點,我的兩次經歷在高速充電都不太愉快。
主持人:最近好像特斯拉的剎車事件,最開始網友們也在評論里面提到了說剎車這個事件又出現了,所以安全問題來了,怎么去評估燃油車跟新能源車之間的安全?
高楊:這個問題挺難的。特斯拉的這個問題現在不敢隨便說是吧。隨時可能有被告的風險。其實說安全性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很多消費者在新事物出來之前,大家一定是觀望跟警惕的狀態去看,去審視這個事包括最早的電動車前幾年的產品,它確實本身設計上不成熟,會出現這種的概率比較大一些。但是這兩年我看到至少有一點,自燃的情況是逐步在減少的,或者說這兩年聽到的越來越少的,更多的自燃可能不是電池的原因,或者其他物品引燃等等這些原因出現了,包括國標,企業的標準越來越高。這是一個好的方向,大家一定會有一些坑,是我要踩的,我才能知道這個里邊是什么樣。因為燃油車也是這么過來的,只不過這么多年它比較成熟的。
另外一點,關于剎車門。大家說法不一,剎車門背后隱含的一個問題是說我們怎么去界定這個事故,包括我們去分析這個事故,有沒有權威機構來干這件事,去年特斯拉出的好多起事故都是這個原因,我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有權威的第三方機構干這個事,我可能讀出來特斯拉數據,國內沒有人能解決能力,或者說我解決也需要特斯拉反饋給我的數據,那你核心的權威性也受到質疑。包括北美的高速公路德拉基比也在對特斯拉做調查。可能他們也會發現這個里邊的一些問題,包括北美也沒有一些很好的權威機構能解決這件事。好的一點會看到,今年最新執行的法案是說,中國銷售的新能源車從2022年1月1號開始,都要每個車裝個汽車黑匣子,數據記錄,這里邊其實就是為了做事故分析和事故調查來準備的。我們現在很多車,不光是電池安全問題,包括剎車問題,還有大家經常用到的智能化里邊的L2,L2.5,現在還不能叫L3,這個事真正出了問題,大家怎么界定法律的責任是誰,都需要有一系列的設備,法律來界定這個事。
王潘:高老師說的很全。我就補充一兩點。關于剎車門這個事件,因為我沒有確切的證據它到底是還是有沒有問題。我只是說一些現象,比如說之前在抖音上很火的小剛學長,之前大家說被特斯拉起訴了,我想說在網絡上或者在很多地方,包括抖音或者其他視頻。甚至汽車網站,大家之所以很多人罵特斯拉,可能這個也是跟特斯拉它在營銷上面沒有花錢,或者說舍不得做投放,所謂的充值性有一定關系的。所以我覺得消費者也不一定完全的要去信那些所謂的車神天天跟你說這個剎車門的事件,有一些可能確實有一定的目的。
比如在春節前我自己開特斯拉上高速,我是沒有任何擔心覺得說這個會有,當時有人提醒我說你不怕剎車有問題嗎?我說這么多人都開了,幾十萬人開了,我絕對不可能成那一個有問題的,所以我沒有這樣的擔心。
主持人:高老師怎么看,自動駕駛和電池的安全問題?
高楊:剛才簡單提了一下,我認為隨著技術進步,包括剛剛提到的新國標實施,包括現在很多企業都已經加大研發力度,各方面跟上游企業像寧德時代合作,大家在安全性方面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很明顯的這兩年,剛才王潘老師提到的自燃那個事有點像幸存者偏差,這個事報道了大家才關注看到。自動駕駛輔助,包括其實從去年開始我們自己報道里邊也都規避一點,盡量不去提自動駕駛,我們更多叫輔助駕駛,給消費者傳遞一個不要真正的脫離雙手,我們看到很多短視頻平臺也好,或者一些傳播的視頻里邊,經常有人開著輔助駕駛,手離開方向盤,或者去干別的,睡覺。這個完全是作死的行為,你不但對自己不負責,你也對路上其他交通參與者的行為不負責任,確實有很大的安全隱患。這個是大家從自身方面注意的。另外輔助駕駛系統,剛才廣勝也提到,你偶爾的走個小差,臨時的眼睛撇一下別的地方可能不影響,但是你勢必是要精神集中在駕駛上的,因為電子系統它難免會有偏差,很重要一點,大家現在很多車型,L2輔助駕駛它應該叫視覺算法,我可能識別這個道路的標志線,但如果到了標志線上,有一段出現了不清楚或者它失效了,這個時候如果你沒有在這個關注里邊,可能就會造成危險。這些東西,現階段法律法規上也不能給你解決責任劃定的問題,那你肯定是要先把這個責任負起來。
主持人:現在大家做新能源車都在叫堆料,越來越卷了,大家怎么看大幅提高了用車的成本,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王潘:我覺得在一些確確實實需要的范圍內,比如說當我砍掉一個攝像頭之后,它就會影響我360環視,或者我倒車的時候容易哪個地方有死角,這個時候是需要的。如果超出這個范圍,砍掉對我的影響不是很大。而只是說我為了多一個攝像頭把你的攝像頭比下去,這個我覺得真的沒有必要,因為以前的好多車企都是這么去跟友商比。但如果你用不到,我覺得確實沒有必要用這個。包括算力動不動提幾千了,這個很可怕,我不知道最終能不能用上,但是這種給人的感覺,像蔚來它這個ES6,包括它的前幾款車,算力是比較低的,但實際上你日常用也沒有任何說哪個地方車機卡頓,沒有任何不好的體驗。我覺得它并不是一個剛需的東西。
高楊:我比較贊同王潘老師剛才說的一點。很多廠商現在可能說營銷或者傳播角度考慮在車圈形成了一個車圈的智力競賽。特別像前幾年的手機師長,大家比攝像頭的像素,比攝像頭的多少,比你屏幕的大小。現在大家就比車載攝像頭,激光雷達的個數,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包括現在激光雷達已經購買到的消費者來說,他還沒有體驗到這個到底做什么,已經把成本先付出去了。另外一個,廠家可能有一點偷懶的行為在這邊,剛剛王潘老師提到的,我這個車明明靠四個攝像頭解決的問題,我非得安六個,其實你多的那兩個攝象頭對你的處理包括你的算法算力也是一個負擔,可能是負優化的選擇。可能車企它通過我通過兩個攝像頭勝出,給大家帶來一個誤區。
另外關于算力,我有一點稍微不一樣的,現階段這個車大家屬于是叫從2.0向3.0切換的時代。在之前可能很多人的算力大概是2tops、1.5tops這種水平,但是真正從比如國內的地平線大家新的芯片出來之后,從幾十到幾百,現在到最新的1000多tops。這個算力的提高可能有一個好處,給你未來的升級進化提供了一個好的基礎,如果未來有一天這個技術升級到我需要500tops,你這個車只有200,就沒有辦法升級到這個狀態。
在去年很多車企提到一點,我這個硬件跟軟件的解耦,包括我的硬件升級可插拔,這就涉及到我未來的車主體在這不變,我的車機系統或者我的這套算力系統,是不是可以通過硬件升級來做換代,這其實可能是未來的一個汽車的設計,或者說我們叫技術發展方向之一,也能解決大家現在對于說我去追這個配置或者追功能的一個痛點。
主持人:新能源車在智能系統上現在還有那么明顯的優勢嗎?
王潘:像極氪它以前是傳統車企,吉利車。至少它從早期來講,我覺得三五年之后大家智能化水平差不多。至少目前當下階段,你是能明顯看出來走在前面的企業確實跟后面的是有差距的,包括極氪之前的車機出現很多問題,當然我相信它肯定也會解決,但是也都有一些過程要走。包括蔚來ES8也是出現了很多車機的問題,它也花了好幾個月時間解決,所以可能對于每家來講,甚至像小米,甚至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早期出來的時候你的車機就會有這樣的問題,雖然你的軟件研發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你在實際體驗過程中,跟你在測試的時候還是不一樣的。這個過程中走在前面的人確實會很順,包括像蔚來,小鵬他們的車機在很多版本之后非常穩定。但是如果說早期就會有bug挺多。
高楊:剛才提到的傳統車廠做的一些智能化系統,你要說真正的和那些新勢力的區隔來哪?國內自主品牌來說,已經沒有那么大區隔了。因為很重要一點,大家在國內這部分廠商相對而言比較激進,比較靠前。我能給車機賦予很多權限,控制車窗的開關,車門的其他控制,這些都一樣。但是對于我覺得有一點,對于新能源用戶,或者對于想體驗新能源用戶的一點來說,智能化是其中一個點,更好的舒適性或者動力體驗是一方面,還是要考慮一點,這個車廠它雖然說車機智能化很高,有OTA的功能,但是真正能夠OTA幾次,一年能夠提供幾次升級是很重要一點。目前來看,蔚來、小鵬、理想,做的定期的車機升級或者功能下推。對于很多傳統廠商來說它對車機升級只要沒有太大的功能障礙。它是會盡量不去做這個升級的,這個是大家只有在日后使用過程中才會發現的問題。我們也知道,車機分整車OTA跟部分功能OTA,部分功能OTA,很多車只是娛樂系統的升級,并不是真正給你帶來一個像我們手機刷系統或者解鎖某些新功能帶來的驚喜。其實還是有區別的。
主持人:特別同意兩位老師的說法。OTA這件事,從智能車開始大家一直在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對于廠商來說它是不斷的完善產品。甚至它都可以先把半成品投入到市場當中來,慢慢通過OTA進行升級。對于用戶來講,不斷的有驚喜這件事其實挺重要的,我不知道其他品牌,對于特斯拉來講是很多重要的節日它推一些彩蛋,通過OTA的模式,這是美式工程師的浪漫。這個角度來講也是很有意思的一點。也是大家非常開心的。甚至像高老師提到的,以后是可插閥式的,硬件也可以通過OTA方式升級,整個車真的就是一個大玩具,而且非常的有意思。但是從這個角度是我們所期待的,但是從另一個反面來看,這樣是不是也會有一些從穩定性角度的挑戰。這些車廠怎么來平衡這件事?讓這個軟件的OTA和硬件OTA全部都可以不斷的升級,就會有用戶擔心它的穩定性是不是就會差?
王潘:目前我看到的所謂的硬件OTA,更多是因為它本身有缺陷才給你換一下,目前你說哪家做的硬件是因為說它本身沒有問題,讓你的體驗變好,而且還不收你錢的這種,我覺得應該比較少的吧。有嗎?
高楊:基本上沒有。
王潘:更多還是軟件的OTA,硬件的OTA確實相當于變相召回。
高楊:它現在提出一個更長遠的設想。因為剛才提到的,比如說你的感知系統,你的芯片算力等等這些。如果說你未來系統升級需要更強算力的時候,我車機并不能支持,我在最小的成本做升級的情況下算是一個方向。還有一部分,很多車企在新平臺的研發,在研發里邊前幾年叫的最多叫模塊化,就是很多零部件的設計原理可以通用。未來時候對于這種電動車來說大家很重要一個方向叫軟件硬件的解耦。我這個車的平臺跟我上邊的一些駕駛員乘員艙是可分離的,或者說我可以通過不同的底盤接入不同的乘員艙。這是一個更長遠的階段,這個時期可能會有剛才廣勝提到的問題,關于可靠性的情況,關于軟件的適配,大家擔心的安全性問題,我覺得那個時候再討論比較合適。目前來看比較長遠,對于企業來說它肯定也會考慮到這點。
主持人:最后一個問題。想請兩位老師聊聊新能源車有沒有終極形態,如果有的話你想象當中的是什么樣的?
王潘:如果說終極形態,目前看到的新能源車跟本質上的燃油車沒有什么區別。無非就是動能的轉換,第二個是所謂的智能化,第三個是所謂的渠道的變革,有一些新的東西,實際上車本身你是看不到新東西。像小鵬做作為的飛行汽車,或者其他的方式,我覺得可能是值得暢想的。未來有一天,甚至我覺得終極的模式是,那我們人類是不是可以像鳥兒一樣自己安一個翅膀,安在雙手這個地方,但是短期我覺得不太現實。我覺得沒準有一天它可以實現,或者短期可以實現像飛行器的模式,我不知道這個要多久時間。
高楊:終極形態可能不太好考慮。我們著眼眼下,現在我們提到的這種純電動車也好,增程式也好,插混也好等等,其實它應該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共存。現階段也都在找一些更適應消費者,更適應市場情況的能源形式或者驅動形式的存在。剛才提到的飛行汽車,按照小鵬的合理推進最快2024年小米出車的時候,小鵬的飛行汽車應該也能出來,大家可以看一看,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符合自己的預期。王潘老師提到的這個,我覺得一個終極形態里邊,真正未來的汽車不是你擁有的汽車,可能也不是你個人的汽車。是可能共享,加一個第二出行空間的狀態。也許我們現在,大家很難去想象那個空間是什么,因為我們在用諾基亞的時候,也很難想象現在這個手機給我們帶來的改變,或者說這個手機我們已經不能離身了,但是也許可能我們在關注到未來5到6年或者5到10年那個時候,可能會逐步看到一個終極形態的汽車的出現了。【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網易科技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