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龍象之爭原意是指中印兩國的經濟發展,幾年前被廣泛用于對中印兩國軟件外包產業的思考,現在又完全可以演繹互聯網行業的人才之爭。那么,雙方爭的是什么?從技術角度看,是企業的創新技術、產品、運營;從戰略角度看,是企業的商業模式、大格局與大市場。可以說,中印美形成了互聯網人才新秩序。
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當年,谷歌(微博)專門在西雅圖設置人力資源部,為的就是挖角微軟的技術人員,隨后崛起的臉譜又開始狂挖谷歌的技術人才……這種人才之爭周而復始地在互聯網行業上演。
現在全球前十大互聯網企業中,中美數量為4:6,中國無疑成為全球的互聯網大國。而暗地里,人才又開始跨國流動起來:去美國深造后進入互聯網企業的中國技術人才比比皆是,而這些企業中的華人回流到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也為數不少。阿里云計算總經理劉松就透露,阿里云現在的技術大牛多數都是從西雅圖和硅谷歸來的華裔技術人才,他們有的在美國微軟、亞馬遜、臉譜等企業已經工作了十年,可謂獨當一面。
說了半天中國和美國的互聯網企業,關印度什么事?又從何而來的中印龍象之爭呢?
這要從全球互聯網人才分布談起。
中印龍象之爭再度上演
由于中美兩國是全球最重要的互聯網大國,因此可以從一個側面這樣描述:全球計算機軟件技術的重心大部分集中在互聯網行業,最好的互聯網技術又都在中美兩國的互聯網企業之中,自然全球互聯網頂級人才目前也基本集中在這兩個國家。
從人才本身角度來看,美國人才群體中印度裔和華裔的表現尤為突出。而且印度裔近年來在大型美國企業中還突破了職業天花板開始擔任高管。比如,接替鮑爾默的微軟CEO納德拉(SatyaNadella),AdobeCEO納拉延(ShantanuNarayen),谷歌高級副總裁、安卓掌門人皮查伊(SundarPichai),而且谷歌董事會領導層的13名成員中有4個是印度裔。據資料顯示,2012年,有印度裔高管領導的硅谷科技公司已經占到33.2%。就連筆者前不久去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參觀時,在軟件技術學院的信息安全實驗室里,負責講解的骨干技術人員也是印度和中國留學生,從中可見一斑。不僅如此,根據Alexa的統計數據,許多美國大型互聯網企業來自印度的流量都穩居在第二、第三的位置。
那么,華裔的表現如何呢?
由于一些眾所周知的非技術因素,華裔技術人才在美國企業的上升空間有限,而中國也出現了頂級互聯網企業,所以他們中的一部分選擇回國創業,或者加入中國互聯網企業,選擇更適合自身發展的土壤。
如此看來,印度裔留在美國,或創業或進入互聯網企業;華裔回到中國,創業或進入互聯網企業。華裔和印度裔技術人才之間的競爭逐漸明朗化,這正是互聯網人才的中印龍象之爭。
記得龍象之爭最基本的原意體現在中印兩國經濟發展的對比,幾年前被廣泛用于對中印兩國軟件外包產業的思考,現在又完全可以演繹互聯網行業的人才之爭。
那么,雙方爭的是什么?
從技術角度看,是企業的創新技術、產品、運營;從戰略角度看,是企業的商業模式、大格局與大市場。可以說,中印美形成了互聯網人才新秩序。
中國人才不再是價格洼地
記得多年以前,跨國科技企業來到中國,最早看上的是中國人口紅利形成的巨大市場,隨后又因看上了中國的綜合環境將制造工廠轉移過來,最后發現的是中國大量的高等技術人才,又紛紛成立在中國成立研發機構。單單中國的高等科技人才,就曾被作為全球的價格洼地。
但是現在情況大不相同。
為什么?以中國的體量和互聯網的發展,整個產業對互聯網技術人才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不僅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的戰略下各大傳統企業也紛紛觸網,形成了全產業對互聯網技術人才的渴求,其中云計算和數據科學的缺口最大。
互聯網人才的薪資起點已經翻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院長孫偉就透露,該學院畢業的研究生進入BAT等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初始年薪已經到達20萬元,而每年含本科生畢業3000人,月薪平均超過1.4萬。中國大學畢業工作兩年左右的技術人才,據悉薪資水平已經超過澳大利亞。
以數據科學人才需求為例,據LinkedIn公布的2014年最受雇主喜歡、最炙手可熱的25項技能,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技能位列榜首。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2015年,全球將新增440萬個與大數據相關的工作崗位,25%的組織將設立首席數據官職位。一般來說,畢業生在具備5年以上經驗后,便可晉升為高級數據挖掘工程師,薪水約為3萬-5萬美元。如果是從美國企業回國的數據科學人才,一兩年成為中國企業數據首席架構師的已比比皆是。
于是各個企業互相挖角,薪資水平水漲船高。甚至在VC投資的熱潮下,還有不少技術人才干脆脫離大型企業開始創業之路。
人才之爭高校新玩法
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是:不論華裔還是印度裔的頂級互聯網技術人才,他們大多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拋開印度不談,為什么在中國大學的里就很難培養本土優秀的技術人才呢?
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出現的落差,尤其是互聯網行業開源技術近年來蓬勃發展,可中國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育普遍沒有和這套新的知識體系大規模對接。這也給了互聯網企業人才升級戰的機會。
一流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行動了,國內的一些大學也坐不住了。
比如近日,筆者就了解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首批8所高校已落戶阿里云與慧科教育集團合作的阿里云大學合作計劃,共同開設云計算與數據科學專業方向,慧科教育集團旗下在線教育平臺“開課吧”搭建的“阿里云·學堂”也同期發布。無獨有偶,美國的亞馬遜AWS也在今年年初也與慧科教育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進行相關云計算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
看來,互聯網企業之間的人才爭奪戰,已經從企業之間的互挖墻腳升級到高等教育人才的投資和爭奪。
另一方面,諸如云計算和數據科學的人才與一般軟件開發人才不同,他們需要有數理邏輯和架構體系的思想,因此諸如數學、物理學的一流理科人才也非常適合成為云計算和數據科學的頂級人才。而他們就可以通過MOOC的線上手段及時獲得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培訓,甚至參加開源社區的各種線上線下活動。因此與以前的校企合作不同,諸如慧科教育集團這種線上MOOC的教學方式也成為合作產業鏈中的一環。
看來,互聯網企業的高等教育人才之爭,已經從計算機學科拓展到數學、物理等泛理工科。
反觀美國,斯坦福大學就以強大的教學和科研力量為依托,孵化出了硅谷,而硅谷的成功模式又推動了斯坦福大學的全面發展,使其與美國高科技、商業界等建立了密切而又廣泛的聯系。以至于“硅谷效益”擴展到了全球,吸引了中國和印度的頂級人才。
中國的“斯坦福”何時能脫穎而出呢?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記得當年葛優曾在《天下無賊》里說過一句名言:“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現在看來,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技術人才。如今隨著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對人才的渴求更迫切,可是中國目前還沒有像斯坦福那樣能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的大學。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中國的“斯坦福”能很快脫穎而出。【責任編輯/王起】
來源:科技茱比莉Jubilee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