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電影的情懷與電影藝術的魅力是互聯網代替不了的!但在互聯網+時代,電影人仍需徹底顛覆自我才能重生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銳觀察】 “互聯網+”成為本屆上海電影節不折不扣的最熱詞:今年上海電影節首度舉辦的互聯網電影產業投資跨界峰會、互聯網電影高峰會和“互聯網電影之夜”,受到互聯網界、電影界的共同關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首次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嘉賓證和媒體證上都印著“淘寶電影娛樂寶”,以至于有記者開玩笑:“我們是來參加電影節的,還是來開互聯網大會的?”

    去年上海電影節,博納影業總裁于冬的一句話曾激起一時浪,他說,未來的傳統電影公司都將為BAT(百度、阿里、騰訊)“打工”。一年過去了,事實證明于冬的話并非危言聳聽,現在的電影如果沒有互聯網基因,簡直就是“沒錢途”。

    沒有互聯網基因就“沒錢途”嗎?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表示,互聯網+電影不應該是簡單的數學加法,不僅僅是在線播放器或者在線賣票,應是化學反應,是以“透明、分享、用戶參與”的互聯網的技術和思想,幫助電影產業的整個鏈條革新和升級。

    “互聯網+電影”目前并不完美。博納總裁于冬:造成中國電影業水平下降,沒有人再去拍大片。在于冬看來,互聯網+電影這一年來完成了電影產業閉環,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但是也讓“內容生產非常脆弱”,使很多的電影投資商出現一些投機行為,他們轉向去拍短小的或者是短視頻的,或者是粉絲效應的逐利的影視作品。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整個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下降或者是停滯,沒有人再去拍大片。

    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對比:

    于冬以五一檔期舉例,《速度與激情7》席卷24億票房,《復仇者聯盟2》也拿下15億票房,未來三到五年,美國大片到中國掘金會成為常態,票房過15億人民幣的美國大片將會達到10部左右,“一年來被互聯網公司和粉絲經濟挾持的中國電影業短視而逐利,沒有工業電影,沒有給力大片,而粉絲并不是真正的影迷,不足以支撐起中國電影市場。”于冬認為,互聯網+電影應該帶給電影產業的升級,除了投入大量資本之外,更多的應助力于整個電影生態系統,推動產業的發展,現在看來,互聯網+電影還遠遠未達到這個預期。

    這是“互聯網+電影”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差的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

    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使了電影工業的效率高速發展高。可以說這是“互聯網+電影”最好的時代。

    這也是最壞的時代

    中國的電影的黃金時期應該是上世紀80到90年代,在這段時間里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走上歷史的舞臺,而代表中國電影巔峰之作的《活著》、《紅高粱》、《霸王別姬》等電影也是誕生于這一時間。而后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互聯網出現,也加速了電影工業的革新步伐。可是我們發現,2002年《英雄》之外,國內正式拉開了商業片的序幕。之外十年票房紀錄連續被刷新。2010年之后,電影票房更是進入了超快車道。在高票房背后,我們發現好的電影越來越少了,我們今天拿得出手的電影依然是80、90年底那些片子。我們不禁要問,電影市場到底怎么了?

    粉絲經濟“超速”創造80%的電影票房是喜是憂?

    真正的國產大片是稀缺品

    沒有大IP支撐,也不靠粉絲經濟帶動,這樣的電影很難在目前的中國市場中獲取紅利。好萊塢已經朝著超級大片、工業電影的方向發展。而我們粉絲電影儼然主流。中國電影真正的商業大片或者工業規格的電影非常稀缺,每家公司可能僅有一兩部。這個條件下,危機重重。我們辛辛苦苦每年造起5000張銀幕,實際上是把這些銀幕的消費市場拱手相讓了。

    王長田:為多元電影創造空間

    逐利的心態下,大家都想以小博大,如果粉絲經濟是捷徑,當然爭先恐后。但我還是那句話,中國電影有層次非常豐富的影片,我們要做的,是為那些被淹沒在粉絲電影泡沫下的其他影片,創造生態空間。

    互聯網+電影”能解決內容的問題么?

    數據化給電影工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但是卻解決不了內容端的問題。比如我們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某個演員演某種角色,非常受市場歡迎,但是這個演員卻不一定有檔期接你的電影。正如王長田解釋道,“在電影里面直覺、智慧、判斷力是電影的精神,而不是硬梆梆的數據,數據不能告訴我說現在我找了很多新導演來拍他們的第一部影片,沒有一個數據告訴我說哪一個人拍他的處女作,有可能是成功的。”電影的情懷與電影藝術的魅力是互聯網代替不了的!互聯網是一種工具,而電影是一種文字,導演表達內心世界的一種文字。互聯網只能幫助電影行業走得更快,效率更高,但是電影是觸及人類靈魂深處,有著科技和藝術產品,需要人的情懷和人的藝術,這種東西是互聯網代替不了的。中國電影問題,絕不是互聯網+就可以解決的,這是一個行業一個產業的問題,從體制,到法規,從用戶,到從業者,從監管,到發行,每個流程都有種種不如意,我們是痛并成長著,沒有互聯網+,電影人不會必死,但一定是等死的節奏,能否逆襲,能否重生,需要徹底的顛覆自我,當這場大潮來襲,沒有人會獨善其身。【責任編輯/梁浩】

    本文為董毅智律師供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稿件。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電影的情懷與電影藝術的魅力是互聯網代替不了的!但在互聯網+時代,電影人仍需徹底顛覆自我才能重生

    精彩評論